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范文 >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学生范文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9-27 09:58阅读: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学生范文


铭记历史 逐梦前行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千年古都,付之一炬。鲜血染红了清澈的河水,血流成河不再只是文字,而是被血淋淋地搬入现实。以往的南京城,人们安居乐业,而没过几日,却已化作人间炼狱。

人性是复杂的、多变的。剧中一开始躲入照相馆中的所有人都惧怕死亡,他们躲在暗无天日的地洞中,像逃命的野兽一般惊慌失措。

“恐惧是生命的本能,而勇气是生命的赞歌。”随着手足兄弟的死亡,那位排长率先觉醒,化为第一株火苗,燃起了星星之火。随之而来的,是照相馆内众人一个接一个的觉醒,他们调换底片,保留罪证,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

日寇烧杀抢掠的罪行,被狂妄自大的他们记录在一张张胶片中,化为了多年后射杀他们的子弹。

剧中的每一位人物其实都是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一开始委屈求全、受尽凌辱,最终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悍然爆发,带着满腔怒血,呐喊、反抗、斗争。

但其实加强人民抗日决心的,不只是在日寇暴行下的生死离别,还有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穆桂英挂帅等古典英雄事迹,在当时那个昏暗的时代中,化做了灯塔,引领人们前行的道路。英雄人物的英勇事例培育出了一代代舍身报国的英雄,正是有了他们面对外敌时舍身取义的行为与精神,中华民族才能薪火相传、永不隔绝。

该剧启示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不忘初心,逐梦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35班 王文涛


1937的人间炼狱

——观《南京照相馆》有感

“照片能褪色,但历史不会——它只是等有人翻开。”“照片不能再洗了,洗了就是汉奸。”“不洗,我们就和照片里的人一样。”“把底片带出去,要带出去。”“把底片带出去,全世界都会看到地狱的样子。”一声声坚定有力的呐喊响彻在南京城上空。这部影片将我拉到1937年的南京至暗时刻。

影片开始以一个细小的镜头,揭开了南京遭受日军的迫害。镜头缓缓拉近,聚焦于一家小小的吉祥照相馆。在这里,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只有一群普通老百姓在残酷的战争中艰难求生。他们有邮差阿泰、照相馆老板、龙套演员林毓秀等。这些人本都有自己的理想与生活,却被南京的沦陷打破了平静。

影片所表达的情感都存在于每一个细节当中。苏柳昌在获得通行证后,没有独自离开,而是让给了他人,体现了在战争中中国人民的那颗赤诚之心。在苏柳昌与伊藤交流时,这个可恨的日本鬼子宁愿将食物给狗子,也不愿给百姓,狗子旁是一具具冰冷的尸体,体现了日寇的残忍、冰冷与无情。在看到日寇拿中国人练枪,把数十万中国人聚集在一起屠杀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多少条鲜活的生命,在刹那间荡然无存。镜头切到江面、江边,尸横遍野,让我真正看到了血流成河的场面,讽刺的是船上的日本鬼子还在感叹江水的绚丽,那是千万个同胞用鲜血染江的江面啊,多少无辜的老人、孩子、女人以及军人在此被屠杀。只因日本鬼子嫌弃婴儿的哭喊声,竟把一个只会牙牙学语的婴儿摔死,多么让人心痛,多么让人愤恨,可见日寇的残暴不仁。在为日军冲洗胶卷的过程中,他们意外发现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陈列眼前,砍头、活埋、奸淫,每一幕都狠狠刺痛着我的心。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与情节推进,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与坚韧。

影片结束后,离开影院时,回去的途中,心久久不能平静。想用千言万语来表达我的感受,可话到嘴边,又不知如何开口,或许这一次的影片观看,比千言万语更加浓厚。渊远流长的历史是写不完的,但爱国之心永垂不朽。“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435班 杨 嘉


战争成就钢铁精神,鲜血染红赤子之心

——观《南京照相馆》有感

鲜血铸人魂,枪声振精神。

也许在来的路上我还不太理解这样安排的目的所在,只当是一次普通的研学,可当我看完影片后却不再这样想,可以说我的生命价值观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眼前昏暗不再是现代城市的繁华,而是南京城内撕裂般的叫喊声,是老百姓求生的渴望,更是千辛万苦传出的真相。世界总会迎来光明,日本人的恶劣行径终会被揭露,真正的战场血流成河、尸山尸海,它只会比演出来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南京照相馆》这部精彩纷呈的影片向观众展现了人性美、形象美与情感美。

体味•人性之美

故事的主角苏柳昌在生死关头,面对逃生的机会,他依然没有忘记本职工作,他手脚麻利地帮两位老人找到了女儿的信件;在被逼着到照相馆时,他化名为刘永泰,而当他发现柜子中的老金时并未声张,深刻临摹出了人性之美;毓秀姐口嫌体直,即使嘴上不服输,但在心中早已将老板娘当做自己的姐姐,在拿到通行证时,主动提议采用公平的方式决定离开的人选,并将通行证让给了别人,在情形紧张的社会下,她依然选择将宋班长救下;在日本人占领南京的前提下,老金等人仍坚守本心,想方设法传递真相,他们将照片缝在衣服里,约定谁能成功离开就将真相揭露出来。影片中的点点滴滴无不在彰显人性之美。

解读•形象之美

故事的发展跌宕起伏,精彩纷呈,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展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主角苏柳昌舍生忘死,重情重义,恪守本职,当来到生命的尽头时,他那一句“我们不是朋友”响彻云霄,抛开主角光环后,他也只是一个怀有赤子之心的爱国人士,在那一刻,中国人不屈的傲骨展现的淋漓尽致;老金有着强烈责任感,愿意用一身技艺换取全家的平安,将逃命的机会首先让给妻女,在最后更是为了让毓秀带着孩子先走,以身赴死,并大声喊出“老子是照相的”,他以平凡之躯筑就英雄之姿,他也是最早提出要坚守本心、不能变得麻木不仁的人;毓秀姐以女子之身行英雄之事,义救宋班长,贡献通行证,并在逃生后第一时间找老金的妻女,并主动联系外国记者揭露日军的残暴行为;宋班长在听到日军无理要求后,果断拉闸救人,后为报仇潜伏在敌人手底,与日军徒手搏斗,即使后背被锐器割伤血流如注也不曾放弃。他们虽是平凡人,但却有着经雪仍傲的劲松之态。

感悟•情感之美

人生乐章里,爱国是最动人的音符;逐梦征程上,报国是最鲜艳的色彩。苏柳昌、老金、毓秀哪一个不是怀有一颗赤子心,以身报国,哪一个不是个顶个的英雄好汉,哪一个不是有着深厚的爱国之情。苏柳昌救老金一家人,老金传授他技艺;毓秀与宋班长一命救一命,命运的丝线将他们串联起来,轮轴转动。他们承着使命以各自的方式为中国寻求一线生机,他们以小我成就大国,以热血为墨,以理想为笔,执笔挥毫,书写爱国答卷。他们之间那真挚的情感向世界表明中国人的脊梁依然坚挺,中国人的傲骨不曾丢失。

真正的战争是残酷的,是不讲人情的,是上一秒对你言笑晏晏,下一秒却举枪射杀的。百姓的血染红了长河,无数的尸体滚进河中,而岸边的日军却是笑着的,是在满意自己的杰作吗?血染的河怎么会是漂亮的呢,那是充满悲伤的,充满哀情的,罪魁祸首应跪着忏悔,而不能笑着拍手与叫好,他们是怎么敢不承认罪行的呢?那一声声绝望的“广海”蕴含着最后一丝希望,却倾注了无尽的悲哀,可得到的只有视而不见!

怎能不恨?怎能不痛?怎敢忘怀?中国还有人在,中国就不会倒下,仇恨就不会泯然于众,恩怨就不会被遗忘!

声声泣血叹悲歌,口口相传记心中,股股热血暖心田,代代相传赤子心。



435班 郭美伶


照片封存历史,代价刻骨铭心

——观《南京照像馆》有感

宁洒热血,不失寸土;铭记历史,心向未来。

周一,我和同学们参加了由共青团繁峙县委组织的“铭记历史,强国有我”纪念“九一八”事变94周年主题团日活动,一起观看了《南京照像馆》这部电影。

“日军已攻占南京……”电影的开始,是南京城的失陷,数以千计的居民争先恐后地离开。接着是讲述主人公苏柳昌未来得及逃走而不得以留下为日本军官洗照片的经历。我看到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也看到打着“正义仁礼”对中国人施行残暴、侵略的日本人。一幕幕强烈的对比,我深深体会到日本人的“无耻”,更为当时被当作“畜生”的普通人感到悲泣与愤怒。

电影的悲哀是拿到通行证,却逃不出去的妻女;是有数次机会可逃,却选择与日本人决一死战的警察和苏柳昌;是马上就能与家人团聚而满怀希望,却为子死在日军手里的照相馆老板;是那活在南京的、三十万同胞们。一次次拍照无不记录着日军犯下的恶行,一张张用生活换回的底片,是我们中国三十万人的悲、是我们全中国人的恨。

今天,我们生逢盛世之中华,何其有幸。从历史中观照当下,我感受到影片的教育意义,我虽不能亲眼见到战争的残酷,也无法拯救历史的苦难,但我的爱国情怀不会少。身为青少年,身为团员,我定当将国家和党镌刻于心,铭记国殇,努力奋斗,为祖国繁荣强盛出一份力。



436班 李玥瑶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33210.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