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10-18 08:24阅读:
次
《志愿军:浴血和平》观后感观后感合辑
“中国人,热爱和平。”
这简单的七个字
是贯穿历史的信仰
也是《志愿军:浴血和平》
最直白的注脚
为何要“浴血”?
是因为对和平爱得深沉
于是
他们发出了那个穿越时空的叩问:
“我们会给五十年后、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
留下一张什么样的照片?”
他们用青春和生命盼望这张和平的照片
他们也带着这份给未来的承诺踏上征途
来听听乐阳辅导员工作室的伙伴们
观看完影片后的感受吧!
影像部:杨升
以青春之我,承英雄之志。当银幕上最后一抹硝烟散去,我仍久久无法从《志愿军:浴血和平》的震撼中抽离。作为一名学生干部,这场观影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让我对“责任”与“创作”有了全新的思考。
影片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宏大,而是将镜头对准了一个个鲜活的志愿军战士。在“保家卫国”的信念下,化作了冰天雪地里的钢铁长城。当看到战士们在极寒中坚守阵地,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甚至来不及留下一句完整的遗言,我身边不少同学都红了眼眶。这让我忽然明白,我们如今安稳的校园生活、能安心追逐梦想的时光,从不是与生俱来,而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答卷”。
更重要的是,作为宣传工作及传媒专业的学子,我深感自己肩负着“讲好英雄故事”的使命。每一部不仅是天马行空的创意表达,更可以成为传递精神力量的载体。或许未来,我能和同学们一起,用细腻的笔触、生动的镜头,将志愿军的故事融入未来的创作中,让更多同龄人透过我们的作品,读懂英雄的热血与信仰,让“和平来之不易”的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深深扎根。
这场观影不是终点,而是我们扛起责任、追逐梦想的新起点。往后,我会带着影片给予的感动与力量,既做好服务同学的学生干部,也做好深耕专业领域,用青春行动致敬英雄,用专业能力传承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编辑部:刘莹
在这次《志愿军:浴血和平》观影活动中,我看到了小人物的热血群像:吴本正为战友遗愿守护陌生少年,李晓紧握钥匙期盼家国安宁,黄继光未写完的家书中满是对和平的渴望 。他们的执念不是宏大口号,只是“想让家人安稳”“想让后代不再打仗”的朴素心愿。这些平凡生命的抉择,让和平有了温度与重量,也印证了和平从来不是某个人的功绩,而是无数小人物用热血铺就的时代答卷。
我也看到林月明与李晓的信念成长,从对和平信仰的迷茫到坚守,从渴望复仇到理解谈判的意义,两位女性角色的蜕变告诉我们:和平不仅需要浴血守护,更需要信念传承 。就像林月明所说,“和平就像小孩子,总归是要跑到你面前的”,但这份抵达,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守护 。
电影结束,走出影院,“辛丑条约”的屈辱与板门店签约的尊严在脑海中交织。那位亲历旧中国屈辱的谈判者叩问犹在耳畔:“我们会给五十年后21世纪的中国人留下一张什么样的照片?” 如今已然有了答案——是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无需低头的和平图景。
今天的安稳日子,是用拳头打出来、用生命守出来、用信念传下来的珍宝。这份和平的重量,永远铭刻于心。
编辑部:王启发
看完《志愿军:浴血和平》,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和平,是先辈们以命相搏换来的无价珍宝。在影片中,松骨峰上战士们不顾生死地冲锋,上甘岭坑道里黄继光舍身堵枪眼,谈判桌上林月明面对刁难资料的从容…这些瞬间都深刻揭示,今日的“和平安宁”,正是无数英雄在枪林弹雨中拼死守护的“远方”。“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源于昔日英雄的无畏牺牲。
走出影院,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孩童的嬉闹声在秋日晴空下格外清晰,我突然懂得,这看似平常的场景,都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他们以血肉之躯为我们挡住了黑暗,让我们能在光明中欢笑。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是我们对他们最好的怀念。
运营部:何静芳
看完电影出来的时候眼睛肿得像桃子,心里堵得慌。
看到黄继光那瘦小的身影冲向枪眼时,我旁边的同学悄悄吸鼻子的声音特别清晰。我的眼泪也“唰”一下掉下来了,课本里的英雄突然就活生生地在眼前,他也是个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年轻人啊,怎么就有那么大的勇气。
谈判桌那段也看得我手心里冒汗。美国代表喝着可乐,一脸轻蔑地耍赖,我们的代表却腰杆挺得笔直,一句句据理力争,当时看的我很生气,气对方的不尊重,不讲武德,不诚信。
最戳我的是结尾,那些志愿军遗骸归国的画面,看的我潸然泪下,尤其是李晓认领父亲的遗骸时的那期待的眼神,到后面的失望。我深刻地明白和平不是轻易来的,是靠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影像部:马千惠
走出影院,耳畔似乎仍回荡着鸭绿江畔的风雪呼啸,眼前挥之不去的,是战士们冲锋的姿态。这部电影没有将英雄神化,而是用最朴素的镜头,撕开了战争最残酷的底色——不是宏大的口号,是年轻士兵口袋里没寄出去的家信;不是无痛的牺牲,是咬碎牙关也要握住枪的手。
它让我们看懂,“胜利”二字从来不是史书上轻飘飘的铅字。是毛岸英同志瞒着父亲奔赴前线,将生命永远定格在朝鲜的土地上;是志愿军战士用“一把炒面一把雪”的坚韧,对抗敌人飞机大炮的钢铁洪流;是谈判桌上,我方代表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底气,为新中国挣来的尊严。那些年轻的面孔,本可以是父母的孩子、妻子的丈夫,却在国之危难前,活成了最坚固的长城。
如今的国泰民安,不过是有人把黑暗挡在了七十多年前的寒冬里。《志愿军:浴血和平》不只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封写给后辈的信——告诉我们,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先辈们用血肉之躯,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可以平视世界的天空。
影像部:陈紫怡
观看《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内心被深深震撼。影片没有刻意拔高英雄,而是通过一个个普通战士的视角,还原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长津湖的冰雪中,战士们潜伏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里,即使冻成冰雕也未暴露目标;上甘岭的坑道中,他们缺水缺粮,却靠着“一人一口水、一人一口粮”的信念坚守阵地。这些年轻的生命,有的刚告别家人,有的还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却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保家卫国,最让我动容的是战士们的家国情怀——他们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让祖国不再受侵略,让后代能过上安稳日子。
电影结束,影院里的沉默久久不散。我们今日的和平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铭记这段历史,致敬“最可爱的人”,更要以实际行动守护他们用热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影像部:李金秋
观看《志愿军:浴血和平》,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对话的另一端,是那些最可爱的人。这部电影的震撼,不在于宏大的战争场面,而在于它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在极端环境下,个体生命所绽放的人性光辉与所承受的惨痛撕裂。
影片中的志愿军战士,被还原为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会因严寒而颤抖,会因战友牺牲而悲恸,会在战斗间隙憧憬着战后回家的平凡生活。然而,当使命降临,这些平凡的个体却毅然将“小我”置于“大我”之后,用血肉之躯去对抗绝对的钢铁优势。这种从平凡到伟大的升华,并非源于天生的无畏,而是源于对家国故土最深沉、最朴素的爱。他们的牺牲,因此显得格外悲壮与真实。
“浴血”是为了“和平”。这部电影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清晰地揭示了这两个词之间残酷而必然的逻辑联系。银幕上每一刻的奋战与牺牲,都是对“和平从何而来”这一命题最直击人心的回答。它告诉我们,我们今日习以为常的安宁,是建立在一代人青春的奉献和生命的代价之上的。
走出影院,面对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市,那份由历史深处传递而来的沉重,化作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铭记,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懂得珍惜;传承,不是要重复历史,而是为了守护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每一个平凡的日常。这或许是我们对历史最好的回应。
影像部:周佳祺
2025年10月15日我怀着崇敬之心走进影院,观看了《志愿军:浴血和平》。作为《志愿军》系列的收官之作,它不仅是一场视觉的震撼,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影片以真实、厚重的笔触,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边打边谈”的峥嵘岁月,让我深刻体悟到:今日的和平,并非理所当然,而是无数英雄用生命与智慧,在血与火中争来的尊严与安宁。
影片对战争场面的刻画极具工业级震撼。上甘岭战役中,“范弗里特弹药量”如暴雨倾泻,山头被炸成焦土,烟尘蔽日。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志愿军战士蜷缩在狭小的坑道里,没有水,就舔舐岩壁上的水珠;没有粮,就啃着硬得硌牙的冻土豆。可只要冲锋号响起,他们便毫不犹豫地冲向枪林弹雨。
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枪眼,杨根思抱着炸药包与阵地共存亡,还有那句戳中人心的台词:“以前的照片全是屈辱,这次要给后人留张不一样的!”——这不仅是口号,更是改写民族命运的坚定信仰。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战士,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和平赢得了最硬的底气。
铁原阻击战的惨烈,更让人动容。面对敌我兵力、装备的悬殊,志愿军以智谋与勇气,用血肉之躯死守阵地。1300门大炮对240门,400辆坦克对零,他们却用意志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线。这不仅是军事奇迹,更是精神的胜利。
影片另一条主线,是板门店谈判桌上的无声较量。美方以“书山”般的错误文件混淆是非,五次中断谈判,甚至以炮击相威胁。而我方代表林月明(宋佳饰)等,戴着老花镜逐条勘误,红笔划过纸面的声响,冷静而坚定。
“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这句掷地有声的宣言,展现了中国外交的骨气与智慧。影片通过交叉剪辑,将前线战场与谈判桌紧密串联:每一次前线的胜利,都成为谈判桌上最硬的筹码;每一次谈判的坚守,也让战士的牺牲更有价值。
747天,158次大会,733次小会——和平从不是妥协换来的,而是以实力为后盾,以智慧为利刃,一寸一寸争来的。这让我明白:真正的和平,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战略与定力。
影片最打动我的,是那些“平凡人”的故事。张子枫饰演的李晓,嘴上笑着说“没人给我寄吃的”,转身却对着家人照片默默落泪;彭昱畅饰演的姚庆祥,战前写家书,战时毅然扛起炸药包冲锋。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而是因为责任,才化身勇士。
他们也思念家乡,也渴望安宁,可在祖国需要时,义无反顾地唱着家乡的歌,喊着亲人的名字,冲向炮火。那一刻,他们不再是角色,而是历史长河中真实存在的血肉之躯。片尾十九万英烈名单缓缓滚动,影院里响起低低的抽泣——那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英雄的缅怀。
走出影院,街头灯火璀璨,孩童欢笑奔跑。同学轻声说:“这就是先辈想留的‘好照片’。”是啊,我们今日的岁月静好,是他们曾用生命奔赴的“曙光”。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虽无需直面炮火,却肩负着传承的使命:和平不是终点,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捍卫的珍贵价值。从抗美援朝到今日的强国之路,历史告诉我们:唯有自强不息,坚守信念,才能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安宁。
愿我们不负山河,不负英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书写属于中国的和平与尊严。
他们或许没能留下姓名
但“志愿军”这三个字
就是最闪亮的勋章
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33480.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