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范文 >

纪录片《颜子》观后感:孔子为何喜欢颜回?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09-16 07:17阅读:
   孔子为何喜欢颜回?

            — 纪录片《颜子》观后感 

                       李文海



     李文海,男,1953年生人,河北曲周人。曾任河北省记协副主席,邯郸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出版新闻论著6部9本,计200余万字,先后被评为首届河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河北省资深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纪录片《颜子》上下集,精品力作,震撼人心。在热播中我一连看了两遍,就像回到了《论语》形象的描述中,作品准确地还原了孔门师生的日常情景、音容笑貌,像是又重新读了一遍《论语》,洵为受益匪浅。



    孔门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其实核心层面的也就那么几个。孔子为师,既循循善诱,又十分严格,许多高徒都曾挨过他的批评,惟对颜回只有赞许。最有名的两次,一次是“陋巷赞”,老先生的一段话说得很动情,连说了两个“贤哉,回也!”另一次是颜回早逝,孔子悲痛欲绝,这位早年丧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理想碰壁,饱经磨难而乐观坚强的老人竟仰天长啸:“噫,天丧予!天丧予!”由此可见,孔子与颜回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



    我想,孔子为什么如此喜欢颜回呢?其实开始时,孔子并没有特别地看好颜回,甚至他怀疑这位在课堂上既不提问也不参与辩论的孩子,是否听得懂?后来经过仔细观察,孔子释然了,原来这是个“学霸”,悟性极高,他不仅能够理解和掌握老师讲的知识,而且在言行上还有发挥。看了纪录片《颜子》,我似乎更清楚了一些孔子喜欢颜回的原因。



第一,“自吾有回,门人日亲”。



这是孔子的话,是说我自从有了颜回,门下弟子们越来越亲睦了。

仁,是儒学的核心和根本。有弟子问仁,孔子说:“仁者爱人”,颜回问仁,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从不同的视角对仁做了诠释。仁爱是颜回终生的信条,他推己及人,身体力行,广布德泽,首先在自己的团队内,实践着自己的政治理想。



    颜子的仁爱决不是一团和气,他是以克己复礼作为行动准则的。为此,颜回常常对同门师兄师弟直言规劝。他曾当面规劝子路:如果勇猛胜过德行,很少有能善终的,以后做事何不慎重些呢?同样,他忠告子贡:自身不讲礼仪,却指望别人对自己有礼;自身不讲道德,却指望别人对自己讲道德,这叫做悖乱。



   颜回以自己的出色表现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子贡也是孔子高徒,社会影响很大。一次孔子问他:你与颜回谁更优秀呢?子贡诚恳地说:我怎么敢跟颜回比?颜回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同意他的说法,“弗如也,吾与女弗也。”曾参也是孔门高徒,他曾以“孝行”闻名,后著有《大学》《孝经》,他对颜回十分敬慕。他对弟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我友尝从事于斯矣。”这个“昔者我友”,就是颜回。



    对于“仁爱”,颜回不仅言行一致,而且持之以恒,这种毅力也让孔子深有感慨,孔子称赞他“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第二,“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



     孔子创立的儒学,直到汉武帝时,才开始吃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来的统治者更是把儒学作为国家的主流意识越抬越高。而在春秋晚期,礼崩乐坏,意识形态“百家争鸣”中,儒家只为其中一家。



      孔子在阙里办学,招生布道,而别的学说也是这样,山头林立,形形色色的学术流 派间存在着尖锐的斗争。就当时的鲁国而言,大夫少正卯的私学办得也很红火,孔子的许多学生曾一度跑到少正卯那里去了。在那样动荡的情况下,深谙儒学真谛的颜回,坚定不移,对孔子不离不弃。比孔颜时代稍晚的庄子,用他生动妙喻记述了颜回的表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孔子一生并不得志,当官的时间不长,在鲁国的政治生涯也就三四年的时间,随后有14年奔波在列国之间,处处碰壁,屡遭困厄和羞辱,几次险遭杀身之祸。其间许多弟子产生了动摇心理,在此关键时刻,孔子曾找来核心层的几位弟子,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学说。



        子路认为孔子学说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人们不相服;子贡认为孔子学说过于理想化,应当适度放低标准。很显然,他们对孔子之道,要么表示怀疑,要么要求与现实妥协。内心强大的颜回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他认为,儒学体系是完美的,处处碰壁只是因为当时的执政者不愿施行仁政。如果我们讲的道不能救世,那是我们的悲哀,而我们的道很好,而执政者不能用,那是他们的悲哀。我们以道救世的信念不能变。



      曲阜孔庙大成殿内,正中是孔子塑像,两侧配享的儒家最有影响的四位人物中,颜回居首,名称“复圣”。想想这样的安排,是十分公正的。




第三,“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评颜回最著名的一段话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对颜回安贫乐道、追求真理的精神是特别赞赏的。



      孔子到鲁国北郊游览,登上农山之颠。他让陪同而来的高徒子路、子贡、颜回各自谈谈自己的政治志向,这便是儒家著名的“农山言志”。



      子路说他愿意率领一支军队,所向披靡,夺取千里之地。子贡愿意奔走在交战的敌国之间,凭三寸之舌折冲樽俎,使双方握手言和。



       与子路的勇敢和子贡的辩才不同,颜回将自己的志向定位在“不战”,铸剑为犁,用礼乐教化百姓,用仁德协和万邦。



        孔子很赞成颜回的志向,因为这是仁爱精神在治国理政层面的完美体现。老先生曰:“美哉德也”。



      按照颜子的学识和才能,当时到哪个国家谋个官位也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他拒绝出仕。为什么呢?《庄子·让王篇》中有这样的记载:颜回对孔子说:我家田地虽不多,但有吃有穿,平时钻研学问,每有所得心里就十分快乐,因此不愿去做官。



        孔子听后感慨道:知足的人不会为钱财所牵绊,修养高的人不会因无名位而惭愧。这些话我早就听说过,只有颜回能真正做到。



第四,感情再好,也不能违背礼制和规矩,从不因情废道。



       孔子与颜回名为师徒,情同父子。在困于匡地时,师徒们在逃亡中失散,孔子迷于荒山之僻,后来颜回找到孔子,孔子嗔道:不知你死到哪里去了。颜回恭敬而又幽默地说:您老人家健在,弟子哪敢去先死呢?

然而这一对感情如此深厚的师徒,在感情与原则发生矛盾时,从不违背礼制和破坏规矩。



       一次孔子病重,看着就要不行了,子路让弟子们扮作家臣,来料理孔子的丧事,他想让自己尊敬的老师享受超规格的哀荣。按照春秋礼法,孔子是不能有家臣的。奉命前行而归来的颜回,立即纠正了子路的做法,当即让弟子们脱下家臣服饰。即使是面对如父亲一般的恩师,他也自觉坚守儒家的信念,不能因情废道。孔子苏醒后,对颜回的作法很赞成,他严厉地批评了子路:“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



      天有不测风云,没想到颜回竟英年早逝,没能如孔子所愿传衣钵承道统。孔门一片悲哀。孔子前一年失去惟一的儿子孔鲤,现又失去最为得意的弟子,血脉之嗣和精神之裔双双凋零,对他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但当弟子们准备厚葬颜回时,甚至有人建议孔子卖掉自己的车子,以备葬资。这些都没有得到孔子的同意。他遵照周礼,一贯反对厚葬,主张比照父子之情,用孔鲤的葬仪规格来安葬颜回。



          这次弟子们没听老师的话,他们自己凑钱,隆重地安葬了颜回。孔子对此感慨万千,他觉得弟子们没人能够理解他,颜回死后,世上再无知音了。他喃喃自语:“颜回啊,你待我如父,我却不能待你如子。”

《颜子》这部纪录片,留给我们的思索太多了。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19550.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