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范文 >

观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有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12-22 08:57阅读:
观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有感


沐前辈光华,修专业内涵。

中国新闻大讲堂观看结束,

同学们思绪万千,

写下自己所思所想,

先来欣赏一等奖获奖作品吧!



付浩



如何在融媒体下做好新闻传播工作

——学习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感悟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是在中宣部、教育部指导下,由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面向全国727所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点的一门新闻传播课程。2020年11月5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启动,我也在当天收看了大讲堂的开幕直播,在观看大讲堂的正式内容后,我对新闻传播行业的认知再次加深,也对我将来可能从事的新闻记者这个职业有了一定的认知。

此次新闻传播大讲堂的主题是:“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32集教学内容由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的优秀新闻记者录制。此次大讲堂的课程讲述来自疫情报道的实践,相关的新闻案例,均是来自此次抗疫活动,此次大讲堂活动再次勾起了我对几个月前的回忆。本次课程特别针对新时代融媒体环境下新闻创作进行讲述,如新华社播发45组“新华全媒头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利用传统电视台和“央视频APP”客户端实现“大屏返小屏、小屏返大屏”的融媒体新闻报道。

如何做好融媒体新闻工作,大讲堂所讲述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新闻创作内容层面,另一方面是新闻传播层面,我们需要生产出高效质量的新闻内容,适应各种媒介的传播,再通过各种新闻传播渠道,传播形式传递出去,为大众所了解。新闻大讲堂的内容主要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向我们讲述相关的知识。

首先是我在新闻传播的内容层面的感受。新闻内容创作受到多方位,多层次的影响,新闻内容创作是新闻内容的核心与灵魂,必须要重点把握。在融媒体环境下,更要把握好新闻内容这一关。

新闻内容创作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报道组织能力是一个新闻机构能力的重要体现,融媒体新闻传播需要记者及新闻编辑人员拥有全媒体新闻传播能力,这对新闻机构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前方一线新闻记者采集的照片、视频素材,撰写的文字素材发回后方编辑部,后方编辑部需要用强大的组织能力,让采集的珍贵新闻内容在全媒体平台播送,向外界传递信息。

新华社总编室副主任刘刚担任新华社武汉前总指挥,组织安排新华社记者在武汉报道。新华社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预案,成立了武汉前方报道指挥部。强大组织能力在此次新冠疫情中的报道中凝聚起工作队伍的信息,在统一指挥下,新华社的抗疫报道有序展开。此外刘刚还提到新华社新闻创作的前后方合作机制,新华社在疫情期间创新了采编流程,利用集中统一的报道机制,使得武汉前方100多人的力量和后方上千名的编辑形成合力。前方记者将素材及时存入素材库,后方人员进行实时编辑,新闻的时效性也得到了保障。 第20集的讲述人是南方都市报记者刘军,他介绍到他所在的团队是“中央赴湖北指导组宣传组,广东报道小组”,该小组是由广东电视台,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广东电台五家单位组成。在武汉报道的时候出现了一定的组织的调动上的问题,在新闻报道的协调环节就花费掉一些精力。

新闻采编的整个流程不是某一个记者所能掌握的,需要有足够的组织能力的人统筹全局。新闻采编的总体规划是新闻报道展开的最重要的一环,必须要做到足够的重视,这是新闻创作高效开展的重要保证。

一、新闻内容创作需要强化新闻采访的重要性。新闻的创作要到新闻的一线,而不能坐在办公室等新闻,听说新闻。当今互联网自媒体盛行,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自媒体很难亲身采访相关新闻,更多的是充当新闻的“二道贩子”,是对已有的新闻信息进行再次加工处理,从新闻中发现新闻,如“观视频工作室”“观察者网”等纯粹的互联网媒体。融媒体要依托传统媒介的相对优势,对新闻事件进行细致的采访,做到“七分采、三分写”获得最本真的新闻信息。

新华社摄影记者费茂华强调一定要“到新闻现场去,到新闻发生的地方去”,面对新冠病毒他没有畏惧,他讲述自己深入医院红区,近距离拍摄新冠感染患者的画面,创作优秀的新闻摄影摄像作品。第15集,中国青年报冰点记者李强讲解特稿的采写,在讲解特稿采访的细节时,他提出“多角度记录与新闻反思”、“动情是检验好稿的标准”、“找关键节点,寻亲历者体验”、“采访前带入感受,提前做好预判”、“打开五官,全面观察”、“根据现场实情,重点关注要素”、“眼耳手齐用,抓取细节”、“靠近现场,临摹细节”、“善用细节,还原文字”的细节发现方法。撰写出《名单上的一个小人物》《强命金银潭》《低气压之地》等新闻特写报道。

二、新闻内容创作需要真情实感的流露,真挚的感情是新闻作品能够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也是做好融媒体新闻传播不变的基本守则。

新华社记者钱彤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孙婉清对奋战在抗疫前线的父亲的理解与支持,一条从朋友圈“捡”来的新闻,在寒冷的疫情冬季,也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温暖与感动。人民日报记者吴珊利用细节让读者报道人物产生共情,用一点一点的细节,为读者呈现出一个舍己为人的刘院长形象。

三、新闻内容的生产需要把握主流方向,主流价值观。疫情期间各种不良舆论四处传播动摇人民抗疫的信心和斗志。必须要把握好相关的舆论工作,做好相关的舆论导向工作。媒体机利用自身的优势,利用全媒体传播引导社会的舆论。

人民日报记者李舸讲到:“摄影的核心价值是培根铸魂”,他引用2019年两会期间习主席参加全国政协文艺和社科界的团组讨论时提出来的“培根铸魂”这一理论,向我们传递出新闻工作所要用自身作品,奉献人民,引领风尚。新闻传播是服务大众,服务人民的。在疫情报道期间,新闻记者应该向受众传递温暖和希望,不能忘记人文关怀。

湖北日报副总编辑张晓峰表示湖北日报作为省级党报应该做好疫情期间宣传动员和舆论引导工作,传递强大的正能量,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湖北日报记者探访火神山、雷神山及方舱医院,向全社会传递信息和力量。这都是正确的引导新闻舆论的做法。

做好全媒体的新闻传播工作的第二个层面是新闻内容的传播。全媒体传播需要熟练使用如报纸、广播、电视、移动互联网等各种新闻传播媒介。新闻的传播需要借助传播媒介,新闻传播媒介的工作始终离不开新闻传播技术的支持,在大讲堂第二集,新华社全媒体编辑中心副主任钱彤提到“新华全媒头条”与专业的视频制作团队“二更”的新闻创作合作,前方新闻记者负责专业新闻内容的拍摄采集,后方的视频创作团队进行新闻素材剪辑编辑。充分利用时间,分工合作,高效生产新闻内容,并在相关的平台进行发布。

在第八集讲堂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副主任肖振生介绍到央视采用的新媒体新传媒技术,在火神山医院架设四路高清慢直播信号,不间断全程直播火神山医院的建设。

央视还利用自身传统媒体的优势,开展“5G+4K”“8K+AI+VR”的应用,在后续又推出了独家的火神山医院的VR慢直播。在融媒体新闻传播技术方面,央视走在了整个行业的最前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占据中国传统媒体最顶尖的位置,并在积极开拓创新,布局新媒体传播力量,以官方账号的形式入驻多家互联网媒体平台,并于去年上线自身新媒体入口“央视频”APP。做好全媒体新闻传播,需要相关的传媒技术的支持。

结语:

此次新闻大讲堂共计32集,任务量比较繁重,在短时间难以完全理解相关的知识,仅仅写下一点点的学习感受。新闻传播学的教育不能与媒体行业的需求脱节,大讲堂的新闻传播教育者是来自一线的新闻记者,他们是新闻传播的实践者,有着丰富的记者经验,他们讲述的内容不拘泥于课本,是最新的新闻传播行业的写照,他们用自己几个月前的采访经历,为我们上了这一堂生动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对于我们新闻传播大类专业的学生从事新闻舆论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新闻传播知识的学习,归根到底还是要应用到相关的实践之中,只有新闻实践之中应用了我们所学的知识,我们的新闻传学习才是真正有用的。




解惠捷



守土尽责,书写媒体担当

子鼠年春节,是不平凡的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暂停了春节的热闹,扰乱了人们的生活秩序。

在这场艰难的抗疫战争中,无数人逆行而上:医护人员千里奔赴武汉,坚守一线;外卖小哥穿梭街道社区,送去温暖;普通民众自主居家隔离,奉献抗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也穿梭着新闻人忙碌的身影,他们逆向而行、来回奔波,让大众知道了救治的进展,看到了相互的鼓励,感受到了温暖的力量,他们用文字和镜头,把每一天这座城市留给人们最深的记忆刻进脑海里。

吃苦耐劳,甘做一线“坚守者”。疫情肆虐,来势汹汹,新闻人在疫病蔓延之时坚守岗位,他们面临的危险数不胜数:环境极度危险,且这时的危险与地震、爆炸等突发事件不同,看不见的病毒无处不在,新闻记者们暴露在充满病毒的环境中,与在暗处的病毒斗争。在严峻的态势下,疫情、舆情、社情相互交织,此起彼伏。形势错综复杂,不仅是普通民众,新闻人的压力同样加大,新闻竞争更加激烈,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信息甄别难度较大,谣言时常先于真理散布于民众之中,战时新闻人的工作量加大,新闻人战时状态工作时间长,不分白昼黑夜的工作是时常的事儿。“疫情就是命令,现场就是战场”。虽然是90后,但作为一名记者,熊琦还是勇闯红区进入重症隔离区病房进行了采访,2020年2月5日,他带着相机进入病房进行采访,病毒无处不在,记者不仅要防护好自身,也要给相机做好防护,为了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有更好的拍摄效果,他对相机做了一系列防护,而如今,他的相机也被放在博物馆捐赠。同时,有着八年工作经验的朱林川主动与家人隔离,深入疫情最前线进行报道。他先安排爱人带着两岁的女儿回了娘家,自己再以台为家,随时待命出发。没有后顾之忧,他也更加玩命的工作,在专题报道中,他主动承担了时间最晚、沟通最难的市三院部分。深夜十二点仍在加班工作,他联系拍摄了医院隔离区的医护人员换班,用镜头直观的展现了一线医护人员的坚守。为了做好“保供应”的报道。正月初六,他在凌晨三点前前往市定点屠宰场,探访生猪供应情况,将鲜活、生动的新闻现场搬上了荧幕。

牢记职责,争做前线“冲锋者”。人民日报的记者李舸带着一个六十多人的摄影团队,在武汉艰苦奋战了一个多月,他们穿梭在忙碌的医院,给4.2万医护人员拍了肖像,这是新闻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啊!李舸为天使造像、为战役存照、为历史留真,一张张真诚的面孔,一双双坚毅的眼睛,一个个动人的瞬间,这些数以万张。不加修饰的“最美”肖像,不仅是医护人员们的个人回忆,也是全国上下携手抗疫的真实写照,亦是新中国历史上珍贵的影像档案,李舸坦言:“因为这个任务是我们以前从来没有接到过的,时间紧,任务重,但仅用半天时间,通过自愿报名,就组建了这个小分队”,作为一名在人民日报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资格”,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时,李舸总是毅然冲向一线,他用自己手中的相机,见证了祖国而十多年来发生的“大喜、大悲、大事件”,这次也不例外。“面对疫情,作为人民日报的一名记者,冲上一线是毫无疑问的”其实一月底就已经主动请缨的李舸,早就准备好随时出发了。“在武汉不是采访,不是创作,是一次生命的体验,是一次精神的升华,我在武汉的66天没有虚度”李舸说。4.2万张肖像,4.2万次的感动,多少次口罩被泪水打湿。同样身为摄影人的欧阳佩琳,在疫情发生后眼看着同事们都陆续奔赴了各交通运输关口的检疫站,她急了,提着相机拔腿就下楼追局长。她不等局长同意就登上了去交通疫情防控一线的火车,在一线拍摄的最大问题就是因为戴口罩,每次镜头一靠近眼睛就会起一层白雾,所以每次拍摄她都会取下口罩将自己暴露在病毒之中,第一天她拍到了同事们在近零度的雨天为过往的车辆人口检疫并一站就是八个小时,晚上她还会去不同的高速公路检疫站蹲点拍摄,记录下了群众为同事送饭的温暖瞬间。她从未害怕退缩,唯一受不了的就是每次上前线,两岁的女儿紧紧拽住她的衣角边哭边喊妈妈别走。

业务精湛,善做舆论“引导者”。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广大新闻记者在疫情发展的不同时期及时宣传党中央关于做好疫情防控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结合一线实情充分报道各地区各部门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特别是深入湖北武汉的新闻记者,身穿“防疫战袍”肩扛“武器装备”,在定点医院,在重症监护室,在建筑工地,在城市社区,在大街小巷,采访军地医护人员的牺牲和奉献,采访基层公安民警不惧危险热血铸忠诚,采访火神山雷神山抢建医院的日夜奋战,采访邻里社区隔离生活的守望相助,采访快递小哥日夜志愿接送医护人员的“一呼百应”,一篇篇文字报道,一帧帧电视画面,一幅幅感人图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设的专栏生动讲述疫情中的感人事迹,展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大爱,为万众一心抗击疫情提供了动力。作为世界性通讯社的新华社,每天用12种语言播发文字图片,用19种语言播发海外社交媒体的报道,前方100多人的力量与后放上千名的编辑形成合力,彰显传播优势,建立起集中统一的报道机制,前方指挥部每天召开策划会,抓重点、排热点、解难点,传达上方的要求。新闻记者在疫情中任务艰巨,一方面要报道前线英雄事迹,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角色定位和专业优势,把及时疏通社情民意作为中国新闻人的职业担当,为联防联控提供舆论支持。与此同时,中央指导组每天通报有关要求,具体安排指导宣传报道,为我们在复杂环境中明辨是非,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供了最直接的基本遵循。

在疫情中,作为新闻记者,他们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职业敏感和担当精神,不回避矛盾,不遮掩缺陷,积极关注群众诉求集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公开报道,回应社会关切,开展舆论监督,推动问题的解决。他们及时报道武汉有关医院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推动全国各地紧急生产,定点捐赠。及时报道武汉一些肺炎感染者因床位紧缺无法住院的状况,推动方舱医院的建立,及时披露武汉红十字会接收、发放捐赠物资存在诸多问题,引起高度重视。他们广泛采访各地各级医学专家,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引导人们正确理性看待疫情,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及时报道各地“精准筛查,规范救治”“信息共享,协同作战”“网络管理,守护社区”“线上诊所,服务群众”等经验做法,为各地做好联防联控工作提供了借鉴。各电台驻外记者走进其他国家的直播间,向境内观众及时客观地介绍了疫情进展,理性展示了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展示了中国在世界上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

这场疫情既是一场大考,也是一场大战,毫无疑问,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这场大考考出了政治素质、业务水平,也考出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考出了传播力,考出了战斗力,也考出了与人民共情的能力,疫情防控战实际上是人权保卫战,中国新闻人在疫情防控中坚持生命高于一切,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推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展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的优势。

其实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不去武汉或者离开武汉可以有许多个理由,但是去了武汉留下来,一个理由就够了,那就是职责。我们都知道医护人员在疫情中的辛苦,但正是由于众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才能在安全的地方关注疫情,我们才能看到众多感人事迹,认识到坐火车奔赴武汉的钟南山爷爷、口罩留痕的李兰娟医生、骑行支援武汉的甘如意……新闻工作者传承着红色基因,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初心和使命,守土尽责,书写媒体担当!


坚定信念,见证新闻瞬间,

争做新时代新闻人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

他们走进一线,他们见证英雄,他们传递温情,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新闻传播者。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向我们传递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面向全体高校新闻专业开设了此次课程,这是一场专业大课,更是一场思政大课,这里不仅有学术的权威、经验的大成,更有思想引领的高度,有内容更有高度、深度,值得所有新闻专业的高校学习细细咀嚼、慢慢消化,值得所有中国的新一代学习、思考与借鉴!

为加快新文科建设,推动高等文科教育提质创新,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全面推进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由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此次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2020年大讲堂主题为“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邀请了14家主流媒体参与抗疫一线报道的42名新闻记者录制32集视频教学内容,生动讲述、立体展现中国新闻记者的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

在启动仪式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表示,今年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是“司、局、校”协同推进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战线落实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行动、是关键抓手、是生动实践,更是一门最生动的国情大课、有温度的思政大课、高水平的专业大课。教育部支持各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把大讲堂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必修课,指定专人负责、纳入学分管理,同时也鼓励各高校将其作为其他专业的选修课,切实推动抗疫精神进校园、进课堂。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赵旭雯表示,今年以抗疫报道为主题的大讲堂32集视频教学课程作为教材面向全国高校新闻院系同步推广使用,这是加强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创新之举,也是新闻队伍建设、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之举。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廖祥忠表示,中国传媒大学将继续落实“司、局、校”共建方针,全力支持、持续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的高质量建设,继续坚持“六个维度”特色育人理念,用马克思主义铸魂,用爱国情怀强基,用人文素养修身,用国际视野拓界,用特色项目托举,用未来媒体创新,以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为根本遵循,积极探索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范式,为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新文科人才而不懈努力。

一、思想信念高度引领,争做新时代有思想的新闻人

2020年是极为特殊又极为有纪念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当中,我们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新冠疫情让2020年一直笼罩着一层乌云,纵观国内外,新冠疫情蔓延,只有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这一切的控制都来自于党和政府的正确处置和及时应对,无论是集中力量的救治,还是全国人民全心全意共同抗疫的信念,这都证明了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在危机降临的时候,就更能够展现一个执政党的能力和执政水平。在武汉进行新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及时地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问题党员先上。所以我们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新时代的新闻传播者,要坚定自己理想信念,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解决问题,用党员的模范行为要求自己,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念,传播一线声音,传播温情信念,在党的指导下,培养当代新闻记者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

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事件的时候,首先要把握大方向,正是因为方向的把握,才能够使整篇文章有坚强的结构。我们所有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必须把思想摆在第一位,这一次的疫情也是如此,我们的思想要求着我们的行为和我们所产出的新闻内容。我们新闻专业的高校大学生,一方面将来会成为一名记者,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将两者结合成为一名优秀的新时代新闻党员人!

二、专业水准不断拔高,争做新时代有本领的新闻人

新闻传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重大事件的发生的时候。只有对这些重大突发的事件进行及时的报道、充分的报道,才能够发挥信息传播的积极功能,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为公众提供充分的新闻信息,保障公众对事件的充分的知情权,也能够让人民体会到中国政府是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有责任的政府,也可以控制国内外舆论的发展,不会因为信息的匮乏和信息来源的不确定而导致社会恐慌。

在2020年新闻工作者正是起到这样的一个作用,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镜头和文字向外界传递真实的声音、真实的武汉、真实的中国,但是这也要求我们应该把我们的新闻专业水准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更为准确的报道新闻前线。在新闻传播大讲堂当中,主讲人曾经说过,今年去到武汉参加新闻报道,是他从业几十年来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极为有纪念意义的事情,走到事件的前线是挑战,更是机遇。前线的危机性和突然性都要求我们必须有更为专业的水准,用镜头用文字传递出更为准确的信息。疫情就是命令,只要党打响了指挥的枪声,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会前往第一线,新闻工作者也是如此,新闻工作者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019年12月突发疫情,没有人知道这场疫情会发展成什么样,也没有人知道这场疫情的严重性。这时候新闻工作者就应该起到它所特有的作用,传播武汉的声音,让全世界了解中国如何抗疫,武汉的疫情得到了怎样的控制?另一方面,今年的疫情具有传染性,存在人传人的现象,只有将这种问题和现象及时的传播给所有人,让每个人拥有这种抗疫的意识,才能够更为有效的控制住这场疫情。

三、新闻传播创新发展,争做新时代有想法的新闻人

传统的新闻传播多以报纸、电视、广播的形式进行报道,但是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今年的疫情根本等不及报纸的形成。群众急切的需要了解武汉的现状,这时候互联网的及时性就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在这场疫情的报道当中,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选择使用先进科学创新的传播手段,用客户端的形式,用网络的形式,及时的传播一线声音,这就是创新的力量。各行各业都需要创新的发展,新时代应该有新时代的创新,新闻传播作为传统的行业,在时代的洪流当中也应该有创新的发展,我们新时代的新闻人更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把自己的思想用在新闻传播的创新当中,争做有想法、有创新的新时代新闻人。

四、职业道德传承更迭,争做新时代有道德的新闻人

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奥运会、2020年的新冠疫情,如果有人问那个时候你在做什么?不知道你会如何作答。就像今年,我们能够做到的很少,我们学生作为一个普通群众,应该做到的是在家进行防疫,不出门,不传播,积极锻炼,与国家共同抗击疫情。但是新闻工作者不同,他们需要冲到最危险的前线,与医护工作者一同来打胜这场抗击疫情的阻击战,在这场疫情当中,他们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但是有些人也并不想冒着如此大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有自己的职业准则,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在任何时候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我们,我们都会冲在第一线,做到我们应该做到的,传播我们应该传播的,时代在发展,但责任永远不会改变,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做有职业道德的人,在时代更迭当中,我们更应该努力争做新时代有道德的新闻工作者。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给我们传递的新的声音、新的内容和新的责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新闻工作者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他们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新闻人。在这里,有思想,有温度,有知识,有深度,这场课程给了我们不同的感觉,在专业知识方面,给了我们内容的更新、专业的水准,在思想上,给了我们傲人的榜样和思想上的信念引领。有价值、有意义能迸发出更有产出的新一代新闻人工作者,我们选择新闻,是因为它的意义,也正是这样一种信念,时刻的要求我们也要做有意义的事情,在新时代做新时代的新闻人!



孙庚辰




心有灯火,照彻长夜



2020年伊始,庚子鼠年如约到来。因为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突然出现,这注定是中国人最黯淡的一个春节,全国上下人心惶惶;但这突如其来的疫情,使中国新年又成为了一个最充满热血与斗志的历史时刻,全国同胞众志成城,心心相印。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邀请了资深媒体人就此次疫情的报道以及新闻拍摄进行分析解读。从新闻报道层面、从宣传片层面、从纪录片方面等进行了解读。从疫情解决的政策大方向到疫情期间作贡献的医护人员以及志愿者,都是他们拍摄解读的对象。

己亥末,庚子春,荆楚大疫,染者数万,众惶恐,举国防,皆闭户,道无车舟,万巷空寂。然,外狼亦动,垂涎而候,华夏腹背芒刺。幸龙魂不死,风雨而立!医无私,警无畏,民齐心。政者,医者,兵者,扛鼎逆行勇战矣!商家,名家,百姓,邻邦献物捐资,叹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能者竭力,万民同心。月余,疫除,终胜。此后百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疫情期间所拍摄的作品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中纪录片制作解读,令我印象深刻的《见证》和《潭水深处》。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无数摄影师和摄影记者逆行出征,记录真实震撼的有史料价值的影像。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摄影记者李舸就是其中的一个。42000多张照片有名有姓,记录着有些有肉的坚毅眼神,折射出医者仁心;纪录片的制作都是非同一般的肖像纪录。在有限的篇幅里承载着更加丰富的信息内涵。以拍摄过程为主线、以医护人员为主体、以照片为斜面,折射出波澜壮阔的抗击疫情背景和中国医务工作者的群像。李舸见证医务人员的家国情怀;医务人员见证抗击疫情,照片见证医务人员的风采,纪录片《见证》肖像记录工程的诞生全过程,而42000多张照片就见证了中国战疫,中国战疫有关联世界疫情防控,因此这个见证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的闭环,在见证的闭环中,可以领略人民战争、总体战、和阻击战的厚重主题,可以感受到抗击疫情人类心心相印的同频共振的命运共同体。

众志成城,一同抗疫虽然全国上下人心惶惶,但面对疫情,中国同胞却心手相连,众志成城,同抗疫。人们在各交通口拉起警戒线,城市社区和乡镇村庄设置了疫情检查站,关闭娱乐休闲场所。

国家声令,武汉封城声喊成于上万的医生奔赴灾区,一个号召,全民春节不出门,一声动员,数台挖掘机和几千工人夜以继日地决战火神山雷神山。

别样的速度给了我们别样的感受。1个小时, 武汉天河机场完成了20余吨医药物品装卸交付;1天,1500余万的口罩被加急生产:6天,50多支医疗队,6000余名医疗队员集结湖北9天,推出了17款快速检测试剂盒;10天,1000多 人决战,1座火神山医院建成。2月5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570例。2月15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323例,连续4天新增治愈出院数超过1000例:2月20日,全国单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首次超过2000例。

义无反顾,选择逆行2020年的寒冬虽冷,但个个逆行者,却给了我们无限的温暖。有这样群无畏勇敢的人们,他们不顾安危,奔赴抗疫线。你还记得84岁的钟南山回答吗?十多年前,刀光剑影率领科研团队抗击非典病毒。17年后,已入毫奉之年的他,一方面告诚所有人:“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另方面他义无反顾再次打起“宝创报身而出,率众多精兵强将挥师武汉。还记得那封封印满血红指印的请战书吗?从疫情开始以来,全国各地有多少医务人员放下自己的生命安全,全副武装,奔赴线抗疫。还记得那个风华正茂、年轻活泼女护士吗?为工作方便毅然决然剪去自己美丽的长发。这些白衣天使,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为民请命。他们是中国真正的英雄,也是中国的脊梁。

疫情期间,湖北卫视首席策划谭海燕带领全国首支进入医院的纪录片团队蹲守在武汉三家医院的红区沉浸式拍摄100多名采访对象,500个小时的硬核素材,镜头拍摄的是医患真情,镜头外是夜以继日的坚韧,更有八十天与亲人近在咫尺的分离。在《潭水深处》里选取了5个典型人物,这5个人物的命运是片子的一条主线,暗线是整个疫情的时间线,用典型人物的的视角引出大事件,串起了整个时间线。冷静、平和、客观节奏慢下来去看。

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想起蒋方舟说,“记录本身即是反抗。”其实对今年上半年持续至今的灾难没有多少实感,更多的认知是 数字、口罩、封闭管理。看了这部片子才让我有了切身的感受。最残酷的永远都是现实,电视剧再渲染再加工残酷程度都不及现实一分一毫。纪录片开始就是一整列的“亡”,这不是数字,是每个活生生的人。每个活生生的人都在说,“我想活下来。”在每个患者、家属、甚至医生身上,都能看到绝境与真相。

有一座城市,叫众志成城;有一批战士,叫白衣战士;有一种精神,叫科学精神;有一颗信心, 叫万众一心;有一种挺住,叫武汉挺住,中国挺住!

2020年春节在历史上将是一个名载史册的特殊节日。武汉和全国大部分地区正在奋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尤其是武汉更是成为全国和世界关注的焦点。数以千万的武汉人,以“九头鸟”的精神与疫情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自从疫情发生以来,武汉的白衣天使们以大无畏的科学精神,夜以继日地战斗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们,纷纷放弃休假,放弃与家人团聚的难得机会,他们热血澎湃,激情满怀,请战支援武汉。大批医护人员有的已经抵达武汉,有的正在赶赴武汉的途....

80多岁的钟南山院士仍奋斗在前线,更有许许多多年轻的医生和护士在与病魔作斗争。医生们的脸上被口罩弄出的深深勒痕;没有定时的饭点,累了只能躺在地.上稍微休息一会儿的医护人员;为了照顾病人能更方便而甘愿变成光头的女医生;还有不少被病魔感染而去世的年轻医生....他们, 怎能不叫人心疼?

不畏疫情,面对疫情,我们要致敬“逆行者”。他们为我们真的付出了很多很多。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无数医护人员在前方奋战,无数志愿者在贡献力量,全国各地纷纷驰援武汉。

在新闻报道方面,大体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9年12月30日到31日,在网上有武汉疑似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第二个阶段是2020年1月20日到1月23日,20日钟南山公开公布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的现象,23日就封城了,中国进入举过抗疫的阶段,此时武汉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关注的地方;第三个阶段是1月底到2月中上旬的时候, 也是武汉疫情防控最艰辛的时候,大家习惯称这个阶段是武汉的至暗时刻;第四个阶段是4月8日以后,这天是李涵通道解封的一天,这个节点意味着湖北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湖北尤其是武汉逐步进入正常运行。

这些报道描绘了疫情期间,一张张布满勒痕的脸、一把把为避免交叉感染而剪了的发辫,一双双被消毒液侵蚀开裂的手、一个个蜷缩在地上暂得休息的身影,

年轻医护人员他们心无旁骛,凝视自己的战场;84岁的钟南山临危受命逆行而上,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仍冲在前线与时间赛跑挽救生命,70多岁的李兰娟院士每天只睡3小时,带领团队为研制特效药品而耿耿不寐;坚守阵地做着深入报道,不断披露疫情最新进展的新闻人;为建医院、为制口罩日夜赶工的工人;那些奋笔写下“请战书”的医护工作者;开间武汉或审核三亿元的施工人员;用爱搭建桥梁,日夜驰援运送物资的驾驶员……他们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疆。一个个白衣天使坚守岗位,用血肉之躯尽一份绵薄之力,用小小的身躯与疫情赛跑。无数的“追光者”们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做出无怨无悔的选择。他们把对人民的爱,对祖国的爱放在心底,用一个个鲜红而又坚定的手印,表达着火热的担当与承诺;他们用最美的身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这些逆行的背影,他们挺身而出不是为了当什么英雄。他们扶危渡厄,是守土尽责。

疫情期间,我们看到镜头前医护人员以及志愿者们一张张坚韧的脸庞,但我们看不见的是镜头后摄影记者和媒体工作者的夜以继日和辛苦拼搏。他们用自己的“长枪短炮”为抗疫做着自己的一份贡献,用自己的专长为疫情助力。作为一名大学生,也作为一名爱国者,看着不断传来的好消息、坏消息,只愿疫情柳暗花明。愿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一切都成为一场考验、见证、激励,让未来的我们反省不足、长足经验、更加强大。愿这一遭劫难,再无重演;愿祖国从此,再度昂扬,生生不息。我也在此真心祝福祖国母亲,沉痛缅怀因此劫难而逝去的同胞们。





朱瑞琪



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



——如何做一名新时代的记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著名新闻人普利策曾这样形容新闻记者:“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嘹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本次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以“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为主题,以增强广大新闻传播类专业学子的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和新闻传播教育的凝聚力、感召力、塑造力为目的,生动地讲述了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广大新闻记者临危受命、迎难而上、日夜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真实情况,立体展现了中国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和家国情怀,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

本期主题与深入抗疫一线的新闻工作相结合,实事求是的讲述新闻记者逆行武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责任与担当。在疫情的危机关头,广大新闻记者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敌人——病毒,他们没有退却、没有胆怯,而是义无反顾地来到前线,用文字、相片和视频让我们看到了疫情一线的最真实、客观的情况,让我们第一时间获得重要信息,稳住了全国人民的情绪,最终也帮助稳定了疫情的形势。这节课的主讲人是新华社总编室副主任、高级记者刘刚,参考武汉抗疫报道,是主讲人28年的新闻生涯里非常难忘的经历。在发言中,他介绍了新华社在疫情一线的新闻工作者的突出贡献,并着重强调了年轻一代的90后、95后的优异表现。他提到,去武汉和留下来最重要理由就是“职责”,因为新闻就在哪里。主讲人以“新华精神”为核心,结合真实案例,将对党忠诚、勿忘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新华精神”精准地传递,并通过对党忠诚,传承红色基因、勿忘人民,自觉践行“四力”、实事求是,忠实履行职责,开拓创新和建立战时机制几方面,讲述新华社武汉前人员在疫情报道中的工作实绩,反映出新闻社记者在武汉工作期间的努力与奋进,彰显了疫情之下,我国人民上下一心的抗疫精神。

新冠疫情是2020年带给全人类的一个严酷的挑战与危机。无数人因此失去生命,无数家庭遭受着离别、痛苦……还好有许许多多勇敢的人愿意冒着风险前往一线去守护、保卫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民族与国家,他们是医护工作者、是记者、甚至是不知名的陌生人。在疫情大考面前,媒体人展现了一如既往的勇猛与无畏。当每次重大的事情发生,冲在前线的,除了警察,医生,就是记者。新闻一线对他们而言比什么都更重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新闻理想从不曾泯灭,新闻人的使命和担当依旧沸腾在他们血液。那些问机器写作会不会代替记者的人,真应该看看他们,机器是冷的,他们的血却始终是热的。对于一线的记者来说,每一篇新闻报道,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冒险,但是他们用自己的坚持换来了最真实的报道,用新闻人的操守记录下了武汉抗疫的实况。这里有曾经报道过SARS的老记者,也有95后的新生力量,这让我们看到了记者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也激励着我们这些新闻学子为新闻理想而不断努力。我们看到的每一篇疫情前线的报道与文章都是出自这些前线记者的奋战,他们穿上防护服,进入“红区”,尽自己的全力去挖掘每个人的故事,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勇士。

刘刚主任提出,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职业感悟,激励青年学子在未来的新闻工作中奋发有为,成为政治过硬、业务过硬、战斗力过硬的新闻队伍中的一员。作为一名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我深知自己肩上责任重大。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当以这些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为榜样,与党同心,在祖国需要之时冲在前面,做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新闻人。

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中国老报人王芸生先生在《报魂》一书中说道:“新闻记者这一职业,就现在的情形看来,似乎人人都可以干,但要干的尽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能恪尽职守的新闻记者,必须有坚贞的人格,强劲的毅力,丰富的学识;对人类,对国家,对自己的职业,要有热情,要有挚爱;然后以敏捷的头脑,似火的心肠,冰霜的操守,发挥‘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勇士精神,兢兢业业为人类,为国家尽职服务。”

作为新时代的新闻记者应该明确自身职责,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为新时代服务。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在新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此次座谈会不仅明确了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明了新时代记者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成为一名新时代的新闻记者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且要忠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俄罗斯总统普京有句名言:没有忠诚,能力一文不值。理想信念和忠诚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也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只有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他才能变得勇敢坚强,在艰苦困难甚至危及生命安全面前,勇往直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才能不追名逐利、不患得患失、不计较个人生死荣辱。

做好新时代的记者要有担当精神。如果说媒体是一个国家肌体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记者就是这个肌体的一个个细胞。新时代的记者,很多时候面对的是真与假,善与恶的斗争。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新闻最重要的就是真实,如果传递虚假的信息,不仅没有意义,还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之前因为有人造谣“食用盐”涨价而引起的人们的哄抢,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所以说每一个新闻记者在做报道前都应该彻底考察新闻的真实性,有着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不发放虚假新闻,不为了私利去迎合某些人或者形式伪造新闻。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保障新闻传播的真实可靠。

记者担负着传播信息,颂扬真善美、揭露假丑恶、净化社会、引导舆论的重任。作为一名有良知的记者,一个立志成为守望国家和社会的记者,必须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忠诚来抗拒诱惑,严格自律,不越底线,始终保持记者应有的道德和高尚人格,永远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灵。必须有崇高的新闻职业操守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并善于深入采访、深度思考,恪守新闻的真实性。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新闻舆论的48字方针:“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后人超前人。这是一条永远不变的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我们期盼有更多的年轻记者发奋努力、锐意进取,在“为人民代言、为时代立言、为历史留言”的同时,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国家、伟大的人民,留下更多的精彩篇章,使自己早日进入记者队伍的行列。

身为广大新闻传播专业的我们要时刻保有“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精神和信念,发扬优良作风,“扑下身子、沉下心来,扎根基层”,“增加见识、增进感情、增长才干”,“实实在在为当地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群体:“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身为广大青年的我们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品格,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同亿万人民一道,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赵彤彤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学习感悟



怀着崇敬又激动的心情我观看了《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观看之后我感触颇多,特地写了本篇学习感悟。本次大讲堂的主题为“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共邀请了14家主流媒体参与抗疫一线报道的42名新闻记者,特地录制了全32集的视频教学内容,目的在生动讲述、立体展现中国新闻记者的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2020新年初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国人民一度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在这种特殊时期,居民不能外出聚集,大众传媒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广大新闻记者临危受命、迎难而上,日夜奋战在抗疫斗争的第一线,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带来一线的第一手资料,用最快的速度传播防疫信息,迅速稳定大众心情。他们奋战在别人谈之色变、望而却步的核心疫区,他们奔走的大街小巷,随时都可能受到病毒的侵袭。他们也只是普通人罢了,也有家人在牵挂。但是疫情就是命令,主流媒体不能失语,于是在那个普天同庆、难得休息的春节假期,他们拿起摄像机、话筒,只给我们留下一个背影就逆行而去。

我们很难想象那是一种怎样艰苦的工作环境,也很难想象是怎样坚强的意志支撑着他们坚持下来。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条条来自疫情灾区的重要动态信息、一个个生动鲜活角度独特的新闻特写、一篇篇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现场直击,在这些之后,抗击疫情的工作变得井然有序,人们不再恐慌,确诊人数渐渐平稳下降……火神山雷神山工地、重症监护室、急救室,处处都有新闻工作者的身影,面对看不见的敌人,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奋勇争先,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的模范代表。这些人可能是医务工作者,可能是普通的的车司机,可能是餐饮店老板,也是一线的记者们。我看见央视新闻中心的朱明辉主动放弃休假,多次深入一线采访,发布抗疫相关报道近50条;我看见经济生活频道的记者王驭创下多个安徽省级媒体第一:第一个进入发热门诊、第一个进入疫区病房采访、第一个直接和患者对话;我看到科教频道吴志斌、孙宁从大年初七开始每天坚持全媒体直播。在《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中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这些故事,感受到这些人,体会他们的精神。

在这些英雄中,共产党员事事冲在一线,发挥了先锋模范的作用,他们的信念更坚定,责任更重,让我想起了那句古诗“不共春风斗百芳,自甘篱落傲秋霜”。正是这种自甘篱落的无私付出才让他们有了傲秋霜的高尚品格。

开展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活动,是新时代培养优秀新闻传播人才、新文科建设、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让大学生们深刻的学习了新闻人的专业精神和面对疫情的无畏勇气。我记得在大讲堂中提到“在疫情中,新闻工作者们是记者也是战士”。的确,新闻工作者们以奋勇奉献的精神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他们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以自己的方式守卫着媒体人的责任。

作为一名光荣的新闻传播学子,我们需要保持思想定力,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青年学子们的确是祖国的花朵,但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就是中国的明天。肩负着如此重大的责任,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成长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能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观看《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后,我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也了解了自己作为一名预备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领会到了国家社会与人民的期望和赋予我们的使命。我将会用心用爱来记录一切,承担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需要肩负的责任。

从讲堂的历史意义来看,《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是新文科建设大会后的首项工作,它本身就具有历史性的突破意义。它将作为必修的教材,通过现代视听技术与通讯网络,面向全国高校新闻院系同步推广使用,力争覆盖全国727所高校的1391个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讲话中指出:“开展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是新时代培养优秀新闻传播人才的需要,是新文科建设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是走向世界的需要。”今年的大讲堂是“司、局、校”协同推进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战线落实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迅速行动、是关键抓手、是生动实践,更是一门最生动的国情大课、有温度的思政大课、高水平的专业大课。

教育部支持各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把大讲堂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必修课,指定专人负责、纳入学分管理,同时也鼓励各高校将其作为其他专业的选修课,切实推动抗疫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引导广大师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理论优势、道路优势,打牢思想基础、夯实思想根基。

今年以抗疫报道为主题的大讲堂32集视频教学课程作为教材面向全国高校新闻院系同步推广使用,这是加强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创新之举,也是新闻队伍建设、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之举。

从新闻大讲堂的学习中,我们领悟到了身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责任,那就是要时时刻刻与党同心、与人民共情,坚定地做坚守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传承者。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中生活的我们恰逢最美的年华和最好的时机,这个全新的时代孕育新机遇、呼唤新担当,所以新闻学子更要从现在立志,立志成长为有定力、有情怀、有本领的新闻人,立志为新闻事业奉献,立志承担新闻人应有的担当。新闻传播院系的广大老师辅导员也要坚持守正创新,改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做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传道者、授业者。

通过新闻大讲堂的观看学习,广大新闻学的青年学子能拥有一线的最真实的职业感悟,看见前辈们带来的一手信息,这样直观的感受体会更能激励我们在未来的新闻工作中主动深入践行“四力”,奋发有为,成为政治过硬、业务过硬、战斗力过硬的新闻队伍中的一员。

学习新闻是我自己的选择,从进入广播电视学系的那一天开始,我就立志成为一名负责人的新闻人,为自己负责,为人民负责,更为新闻事业负责。要用正式的新闻服务群众,真实性是维系新闻媒体生命的血液,更是新闻媒体得以体现价值的基础。而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媒体的主体,其直接影响到新闻采访效果和新闻材料的撰写。

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一定要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永远把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念,成为一名优秀的媒体人、新闻人。


勇赴一线 传递温情


——争做合格的新闻人

“武汉告急!湖北告急!”“新增确诊病例数……”己亥年末,庚子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汉暴发,这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大难当前,却总有那么一群人敢于逆行,不向困难低头。他们是医护人员,是志愿者,是国家党政工作人员,更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还有,不怕感染、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为传回最真实的报道的新闻人。我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倍感骄傲和自豪。尤其是观看了《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以后,更是感触颇深。2020年的大讲堂主题是“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邀请了14家主流媒体参与抗疫一线报道的42名记者生动讲述、立体展现了中国新闻记者的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这也让我坚定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人的信念,有了为之奋斗的动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武汉疫情暴发后,住在这里几十年的采访对象说:“这里第一次不见车水马龙、熙攘人群,只能听见风声”,这座英雄的城市仿佛失去了光彩。“街道口的风,撩醒了夏虫,热干面糊汤,一样的吃相,我爱我的武汉”旋风一样在武汉三站传播开来的武汉伢的歌声体现了武汉的另一面。一位采访者告诉我们,武汉,在哭。

武汉,不哭!你有困难,我们必将鼎力相助。武汉在抗疫之战中被称为英雄城。义无反顾的是英雄,抛家别业的是英雄,生离死别见英雄。武汉的英雄有的留下了姓名,有的只留下了一个背影。关于他们的点点滴滴,留在我们记者的采访本中、摄像机中。虽然素未谋面,但敬佩之心不减。他们来自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只为援助武汉,他们齐聚武汉。他,为了加急建设火神山医院,节日期间也未与家人联系,是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的机电工——冯建堂;还有“武汉不怂”爱心车队的发起人,未留下自己全名的老赵,一人带动几十人,他们不畏艰险进行物资配送接近七八家医院;武汉市武昌区紫阳街保安社区书记——耿玉婷、杨柳夫妇,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安排有床位的医院进行医疗救治,对目前一些已经确诊的病人家里联系防疫所进行整体的消杀处理,保证疫情不会相互交叉感染或避免传染源的蔓延;冬泳爱好者张仁猛,他在采访中提到,武汉是一座码头城市,武汉人讲义气,他到江边游泳自觉的带着口罩;还有以陈缤蕊、张博闻夫妇为代表的普普通通的武汉市民,也是因为他们乖乖居家隔离,为疫情防控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啊,平凡亦英雄!这些点点滴滴的信息汇聚到了前方指挥部,最后汇聚成数千字的长篇特稿,报道过的医护人员超600人,社区工作人员、公安民警、志愿者等100人左右。武汉负重前行,留下这个城市在这些特殊日子里的剪影。

在抗疫前线,你会看到有这么一群人,带着相机,拿着话筒,携着记录本不停的奔走。在到武汉阴霾多日一个难得的晴天里,一大早各路记者都撒出去采访,本该香火缭绕但却空无一人的归元寺;被无数人监工的火神山工地;寒冷透过脚底直穿心体的民警值班哨位;电话铃声响个不停的社区办公室;老人去世摆在家中电脑里的网上灵堂……那,是一个别样的武汉。

用婉清在写给父亲信中的一句话“日月不居,时节易迈,亥猪将逝,子鼠已来,抟沙转烛间,又是一年”,对前方的记者来说,一个个报道节点还是如同一道道坎,要一个个迈过去。在元宵节,本应该是个阖家团圆的日子,但对正与新冠肺炎疫情鏖战的武汉人来说,庚子年元宵节,似乎成了一道记忆中的闸门,一头连着五光十色、热热闹闹的过往,一头牵着咬紧牙关抗争病魔的当下。在这样的日子里,每个人都在努力奋战,记者的镜头在向我们传递着中国的温情。郭磊从大年三十到现在一直睡在办公室,最劳心费力的事情就是全面摸排街道1.1万多户居民,2万余人的健康状况,确认疑似的送到隔离点,已确诊的联系对口医院;一路骑电动车互送前往医院儿子,只留下一个背影的父亲;免费为医生护士做了7850杯咖啡的wakanda咖啡店;深夜相送的“小汪夫妇”、隔空对话的贾丹和倪力……温暖人心的力量就是这么平凡,温情藏在普通的生活中。

武汉不是孤岛,而是爱心汇聚的圆心!武汉,在哭;武汉,不哭!

青年强则国家强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是青年人”。在本次疫情中,来自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青年人也不负众望,勇担责任。就拿本次抗击疫情的主力军——医护工作者来说,疫情发生后,各个地方纷纷派医疗队伍对口支援武汉,“80后”“90后”成为队伍的主力。他们听闻武汉有难,主动请缨,勇敢向前,冒着生命危险和病毒斗争。如,为了工作延迟婚期的最美护士陈颖,她与男友的隔窗一吻,令网友纷纷泪目。

再拿媒体行业来说。疫情暴发,各家媒体纷纷派工作人员前往武汉,只为人民提供最真实的一线报道,将疫情的最新消息第一时间传达给大众。澎湃新闻派到武汉共21人,分为文字、直播、视频、摄影、外文报道记者以及纪录片团队的几个记者。其中,16人为“90后”,最小的在1997年出生。1月24日晚,上海援鄂医疗队出发来武汉支援,这是地方第一支支援武汉的医疗队。“90后”的罗梓晗作为第一个报名来武汉的记者随队报道。1月29日,澎湃新闻组成的增援武汉前方的团队(共十人)到武汉进行疫情系统报道。本次活动属于自愿征集,超出预期的有很多记者报名,没被选上的记者还请求后面增援的时候能否考虑自己。这不正体现了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无惧于前的勇气吗?还有新华社,派出很多优秀记者。参加过汶川大地震报道、抗洪报道前沿、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期间做过战地记者,除了一些老记者以外还有很多后起之秀。35以下的有33人,占40%,“90后”18人,“95后”3人。

此外,还有积极配合政府工作,自愿将自己的酒店当做隔离点的年轻女老板;和队友处置医疗废弃物的赵启南、深入武汉街头摸排的侯天卉……他们都是新时代的希望,他们犹如黑夜里的星星,用闪耀的光芒向人们传递着信心和温暖!

勇赴一线,无惧困难 

疫情就是命令,现场就是战场。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人就要有不惧困难的勇气。他们走进一线,见证英雄。也正是以为他们的义无反顾,我们才能够了解一线的最真实、最快速、最可靠的报道。

熊琦义无反顾地在本该与家人团聚的除夕前夜赶往方舱医院,最早的拍下了重症病房的一幕。他用的相机,作为有意义的抗疫见证物件,被南京博物馆收藏。英文记者徐泽宇,用一部手机自拍自剪,播出了武汉今日的一个系列栏目,一路火到海外。家住武汉的记者魏凡,注意到网传消息立刻行动起来,于12月30号当晚赶赴武汉市中心医院、华南海鲜市场进行探访。从31号早上开始报道,这是机构媒体中关于武汉疫情最早的一批报道之一,向公众证实网传消息并非空穴来风。还有在武汉封城前,逆行到武汉在汉口火车站进行直播的郑朝渊;以及王毓国、许杨、骆慧、李思远等,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奋战在一线,用镜头、录音笔记录下一幕幕抗疫画面。除此之外,还有太多令人至今难忘的长纪录片、被遗忘又重火的新闻海报、记者直接出镜讲述的Vlog。这些考验的是记者的新闻判断力、执行力以及无惧未知的勇气。记者们以这些不一样的方式,向我们传递着武汉的温情!

除了医院这个一线以外,记者们还采访专家学者,对疫情进行正确的宣传,攻破谣言,让公众形成正确的认知,无惧病毒,引导舆论,坚定人民必胜的信心。避免“酒精可以消灭病毒”“双黄连对病毒有预防作用”等这些错误观点误导大众。同时,记者们还及时报道党和政府做出的决策,做好党政的喉舌,安定人民的心。

“人间至味是团圆”,可是记者们无畏艰难,放下团圆,奔赴一线,向我们传递着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抗争的故事。

像逆行的白衣天使、逆行的藏青蓝一样,新闻人也在逆行,一条条稿件,一条条视频,一次次采访,一幕幕镜头,是新闻人留给武汉、留给湖北、留给历史的一份珍贵的底稿。在疫情面前逆行的新闻人是值得尊敬的,是他们让我们认识了英雄的城市和英雄的人民。作为一名新闻系的学生,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



衣帕尔


观看“新闻传播大讲堂”的感悟



我非常荣幸能够参与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的第一课!观看之后我深深的陷入了回忆。

时间回到8个月以前,也就是农历庚子鼠年的新春,那时人们正翘首以盼满怀期待地向往着迎接新年,却没想到2020年的打开方式竟如此坎坷。

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所有人本来的计划,一时间全国各地工厂停工、学校停学,我们只能呆在家中,通过电视新闻,来了解已经被封禁的江城一武汉。

在画面中,我们看到无数医护工作者与时间赛跑,同病毒较量,奔赴一线逆疫而上,让我们看见了人间大爱医者仁心;无数军人警察,坚守岗位赴约前往;无数志愿者,不问归期不远万里,以绵薄之力共度难关。这个世界上没有英雄,只是需要,有人愿意牺牲,变成了英雄,为了让更多人看见春天,他们选择把自己永远留在了寒冬。

在中国从不缺少故事,从不缺少挺身而出的平凡人。他们可歌可泣,无论是作为典型的钟南山院士,还是更多平凡而又默默无闻的工作者,我们都曾被他们的事迹感动到热泪盈眶,疫情在无数群体的坚守中终于切断大规模传染途径,而事后的表彰大会上,所有对他们的赞许,在我们看来都理所应当。

但请让我暂停在这里。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

其实我们都忽略了,还有那么一群可爱的工作者“幕后”为人民无休无止的辛勤付出着。

对,他们就是那群不曾被提及的新闻工作者们。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广大新闻记者临危受命、迎难而上,日夜奋战在抗疫斗争的第一线,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阻击战、总体战。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前所未有,这次疫情爆发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根据中宣部的部署,广大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奔赴抗击疫情主战场。

我见证了奔跑在逆行路上,传递出分秒必争的真相,奋战在抗疫前线的一位位记者们英勇的身影,聆听了一位位前辈们在抗击疫情的风暴眼惊心动魄的经历。

在新冠疫情肆虐之际,无数医护人员请缨逆行支援武汉,与他们并肩战斗的还有很多人,其中就有一线记者们。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高危病房,为我们带来抗疫一线的实时消息,让我们及时了解到疫情状况以便做好防护。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践行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报道疫情最新动态,传播疫情防控知识,书写抗“疫”一线感人事迹,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舆论氛围,新闻战士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作为一名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我不仅由衷佩服医护人员,还被逆行的记者们深深打动。他们不畏危险,心怀大爱,并肩人民,兢兢业业,这是我们——未来新闻人必须要学习的。

此外还有几例让我感动不已的真实新闻工作者的事迹。

“作为一名新华社‘老兵’,我再次回到‘战场’。”新华社记者王毓国18年前曾深入阿富汗反恐战场采访。如今,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他和他的战友,从北京奔赴武汉。除夕夜,新华社记者熊琦进入武汉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采访,最早发回《重症隔离病房里的除夕夜》等现场报道。

主持人白岩松不光奋斗在一线,更是在每周一到周五都会定时定点的在《新闻1+1》的直播节目与大家见面,如今已经52岁的白岩松,依然还在高强度的工作,在电视机前,还要展现最好的一面,非常幸苦。而作为面对面的主持人,董倩更是第一时间前往了武汉的金银潭医院,采访到了身患渐冻症的院长,张定宇。而已经走路很不方便的张院长,依然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奋斗在第一线,既让人感动,又让人心疼。曾经在非典期间就奔赴一线的记者杨春,这一次又选择与疫情作斗争,又一次踏上了勇士的道路。

“我们是记者,我们也是战士,在党和人民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我们广播电视学新闻记者对舆论有着绝对的引导性,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舆论导向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是党对新闻舆论工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直接体现。舆论导向正确,有利于人们形成共识、同心同德,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舆论导向错误,会造成人心涣散、离心离德,破坏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甚至造成社会动荡,危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宣传一旦出了问题,舆论工具一旦不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不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利益进行舆论导向,就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损失。”

历史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格局发生很大变化,舆论热点频出,各种杂音噪音不断。面对众声喧哗,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始终牢牢坚守主流舆论阵地,做到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舆论导向正确,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阻论气围。

广播电视学作为一个职业来讲,在舆论方面有自己职业业务的一些要求和标准。一般而言,新闻报道的好与坏和新闻工作者自身的素质紧密相联,这是完成业务的基本要求。新闻记者在岗位上要有为宣传和捍卫真理忘我奋斗的献身精神,在工作中要乐于深入实际,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要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有很强的新闻业务才行。新闻工作者更要有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只有熟悉新闻业务的全盘工作,才会从整体上去处理自己的局部工作。舆论导向的价值决定了业务标准的要求,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了解行业标准,了解、熟识舆论导向的基本内涵。

对于新闻记者而言,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意义重大。新闻记者报道的每一条新闻,直接影响着每一位受众。正向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负向舆论则对社会发展起到破坏和阻滞作用。

这次抗议武汉一线工作中新闻工作者尤其是背负了使公众引向正确,平复心情与隔绝谣言传言的作用!

“新闻记者无论在何时,都应与党同心,与人民共情,与社会热点突发事件相联系,传播好中国声音。”在此次疫情期间,新闻工作者是最特殊的“逆行者”,他们用镜头和笔,记录、传播前线抗疫新闻,将感人事迹与武汉一线中发生的所有事例带往了全国。在此次的观看视频过程中,前方记者在武汉报道的一个个镜头让我感触很深,他们身上体现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担当与使命,我会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

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中,新闻记者义无反顾、勇敢逆行,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一线开辟特别战场,真实记录一幕幕舍生忘死的英勇斗争,用情书写一个个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向世人传递着战“疫”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此次新闻大讲堂以抗疫一线记者们的亲身经历为示例,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新闻人的职业操守和家国情怀。新的时代呼唤新型人才,身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媒介环境和舆论生态发生变革的新形势下,新闻人更要保持自身定力,坚守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新闻观。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好专业知识,坚定人民立场,增强爱国情怀,做有情怀、有定力、守正创新的时代新人,接好新闻事业的接力棒,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将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祖国人民紧密相连,深入祖国的广阔天地,了解社情民情,守正创新,做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传道授业者,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未来的新闻事业做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李雪阳


新闻在一线,精神在心间

——观看《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有感

2020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的主题是“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广大新闻记者临危受命、迎难而上,日夜奋战在抗疫斗争的第一线,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大讲堂邀请了14家主流媒体参与抗疫一线报道的42名新闻记者录制32集视频教学内容,生动讲述、立体展现中国新闻记者的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

经学校要求,我自主观看了这32集《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视频教学内容。身为一名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我认为这32集视频将是一份宝贵的资源。数位前辈们,为了获取最新的消息,多次深入“红区”,他们将新闻人的作风,新闻人的精神融到了骨血,无论是摄影记者还是文字记者,都将新闻的获取和传播,看得无比重要。疫情初期,人们对新冠病毒不了解,难免会产生恐慌,极易受一些不实话题影响。而主流媒体的报道,在党中央的指导下,数十位记者奋战在一线,用最真实的镜头,最真实的报道,为全国人民打下一针定心剂。

接下来,我重点叙说一下观看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记者在疫情一线工作的感受,以及通过观看前辈讲解传授,结合自己学习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作为大讲堂本次首位授课代表,新华社记者刘刚以《武汉抗疫日记》为载体,授课内容围绕“弘扬新华精神,经受大疫考验”展开,重点讲述了四大新华精神“对党忠诚、勿忘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立足四大新华精神,刘刚老师又根据自己多年经验,向我们强调,新华精神是基本,同时有与时俱进。疫情报道,不同于以往的地震、爆炸等突发事件,这一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险是看不见的病毒,无处不在。情况错综复杂,疫情、舆情、社情相互交织,此起彼伏。这对新闻工作者而言,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新闻竞争激烈,信息甄别难度大,战时状态工作时间长。在此次疫情报道期间,党员先进模范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以记者熊琦为代表,他们带着对新闻的热爱,冲在一线,深入一线,将对党忠诚,传承红色基因落到了实处。习主席曾讲“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而关于“四力”,刘刚老师也作了着重强调,力求“了解真实的武汉,真实的湖北”。不仅采访知名专家学者,还要采访一线工作者,医护人员,援鄂解放军,当地的人民警察,志愿者,以及社区工作者。这就要求从事新闻传媒行业的工作人员和新闻传媒学生,在做新闻时,要学会跑一线,记录最真实的新闻现场,采访尽可能多的当事人和参与者,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报道工作的底线。这就要求做新闻传播要实事求是,新闻工作者要时刻牢记使命,忠实履行职责。新闻舆论工作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疫情期间,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必须将真实的疫情现场进行有效报道。做好新闻宣传,回应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缓解社会大众的好奇和担忧,利用强有力的舆论报道,号召全国人民做好防护,一定程度上配合党中央和政府减轻了疫情大幅蔓延。刘刚老师讲解的第四点,“开拓创新”的新华精神更是表明从事新闻传播事业,应不拘泥于传统形式,与时俱进。疫情期间 充分利用新媒体和融媒体传播,开拓创新,建立起有效战时机制,保障一线抗疫报道有效运转。以记者徐泽宇为代表,积极利用融媒体平台,拍摄英文Vlog,向世界报道最真实的武汉抗疫现状。这有力地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疫的质疑。

平凡亦英雄,在抗疫一线,不只是我们熟知的医护人员,援鄂解放军战士是英雄。生于斯,长于斯的武汉人也是英雄的化身。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有一个好眼力,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新闻线索,进一步深入调研,从民生出发,发表以小见大的报道。新华社记者钱彤这样讲“记者要在外跑,新闻是跑出来的”,一针见血的指出新闻工作者应如何做。以《武汉负重前行》为载体,着眼于小人物,告诉广大新闻人,传媒人“小人物不小”。抗疫一线,每一位武汉人都是无可厚非的当事人,记者多方采访,做到了采访尽可能多的人员,利用融媒体平台,形成了微视频《七日谈》,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到方舱医院、定点医院,再到爱心车队……用视频对武汉封城后的一周做了真实记录。

在寻求新闻过程中,记者不应投入过多个人情感,应在多次深入调研采访后,再做出报道。新华社记者钱彤,就以孙婉清和医生父亲孙鹏的一封家书为新闻线索,通过这一典例,将无数医护人员家属对亲人的思念和理解展现的淋漓致尽。并采用了多种新闻传播形式,利用新闻海报,Vlog,短视频从平凡小事入手,发现新闻线索,做出感人至深的温情报道。“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平凡的武汉人,平凡的援鄂医生,平凡的父亲和儿子。于无声处,含大爱。一线采访,有更多的机会,但有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的眼睛,好的眼力尤为重要。

做新闻,还应有敏锐的感知力。记者廖君就利用元宵节这一节点,写就了新闻稿《人间至味是团圆》。除此以外,融媒体时代,视频新闻更容易吸引大众。大众麦克风时代,要求新闻报道也应与时俱进,加强与腾讯等的合作,制作正面的,兼具广泛传播力的新闻视频。比如《爱,触不可及;爱,无处不在》这个从情人节,一个医生家庭,丈夫深夜送妻子去旅馆隔离出发,将特殊时期下的爱无声展露。同时,这也是新华社和腾讯进行合作的新闻产物。作为新闻传媒专业的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视频软件,融媒体平台对新闻传播的作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从事新闻传播事业。当今时代,合作共赢仍然重要。

当然了,新闻传播离不开文字记者,更离不开一名出色的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拍的不够好 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疫情期间,每一张图片,每一段视频,记录着最真实抗疫一线情景。在这一张张新闻图片,一个个新闻视频的背后,有一群默默无闻,深入危险中的摄影记者。新华社记者费茂华就是这样一名摄影记者。费华茂副主任曾做过战地记者,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他这样讲,“摄影记者要到新闻现场去。”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可以围观历史事件的发展,见证历史时刻的到来,记录最真实的历史场景。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深入疫情一线,没有人不会恐惧,但总要有人站到一线。摄影记者记录的不是冷冰冰的历史,而是充满了血肉和感情。这告诉我们,要做一名有温度的记者。文字是有温度的。费茂华副主任用镜头记录了角落里闪耀的光芒。送菜的小马哥,处理医废的王鹏,三个厕洁员,一位位凝聚成了武汉抗疫的坚实人民力量。

而人民日报社记者鲜敢,则是地地道道的生于斯,长于斯的武汉伢。在武汉封城后,鲜敢作为一名记者,骨子里的职责让他挺身而出。同事们对他的称呼“菜摊记者”“跑出来的火神山记者”,就是对鲜敢最真实的描写。在前往武汉两大菜市场调研时,记者鲜敢能在发现新闻线索的第一时间及时提问,了解事实。深入调研,收获了许多素材,素材的取舍也很考验记者的思辨能力。鲜敢说:“党报党刊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对于党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来说,参与并推动,本就是职责和使命,更是人民日报记者的职责和使命。”新闻一线,竞争激烈,前线记者要做到:报道角度要巧,故事要新,写法要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新闻记者是跑出来的,因此,打好新闻战役还需要一个好身体,要求我们加强体育锻炼。文字记者,采访写稿就是本职的工作,要求对稿件体例有最基本的判断。能清楚地认识是需要讲求时效的新闻报道,还是纪实报道和深入报道。新闻现场就是新闻报道新手的练兵练手的平台。95后见习记者李强应该有深刻的认知,他参与了武汉抗疫一线报道。

最后,总结一下,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无论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亦或是全媒体记者,要永远记得新闻在一线,精神在心间。时刻准备着,去新闻现场获取一线素材;时刻牢记新华精神,对党忠诚,勿忘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做真实的,有温度的新闻传媒从业者。无论什么时候,到达什么职位,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新闻来自一线,来自新闻现场。不能因久坐办公室,淡忘了:新闻是跑出来的。时刻谨记:新闻在一线,精神在心间。





鞠雨洁



浅谈新闻下的全民抗疫



——观《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有感

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势汹汹,一下子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这注定是一个不一样的春节。疫情突发,面对严峻考验,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所有中国人紧密团结起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得到充分彰显。中央统筹调度全国医疗资源,派出50多支医疗救治队驰援湖北通过中央医药储备向武汉紧急调运物资,防护服、口罩、手套、防护镜等医用物资不断充实。组织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等多位医学领域的院士专家,深入防控疫情第一线。一个个逆行的背影,一声声武汉加油的呐喊,一辆辆满载保障物资的汽车,危难之时,最可贵的正是能够团结起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克时艰!

面对阻击疫情这场重大斗争,一个个最美的“逆行者”努力成为群众危难时刻的主心骨,扛起疫情防控政治责任,挺身而出、英勇奋斗、扎实工作、经受住考验、想方设法克难攻坚,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以担当作为给党旗增辉添彩,为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增添了一道又一道靓丽色彩。

那些奋笔写下“请战书”的医护工作者;开建武汉火神山医院的施工人员;用爱搭建桥梁,日夜驰援运送物资的驾驶员……他们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疆。节目中,一个个白衣天使坚守岗位,用血肉之躯。尽一份绵薄之力,用小小的身躯与疫情赛跑。无数的“追光者”们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做出无怨无悔的选择。他们把对人民的爱,对祖国的爱放在心底,用一个个鲜红而又坚定的手印,表达着火热的担当与承诺;他们用最爱的身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战疫情、稳发展,群策群力、守望相助,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了合格答卷,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显而易见。

“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面对疫情,冲锋在前的广大医护人员与各行各业“逆行者”,留下了一道道"最美逆行者”的背影。各路紧急集结进军武汉的医疗队、热心援助的社会各界力量,那些被口罩勒到破皮的脸颊,被汗水浸到泛白的双手,手术室外席地而眠、疲惫不堪的身影,日夜兼程的援助物资……他们拼尽了全力与时间赛跑、跟病毒搏击,在疫情面前筑起了一道道健康防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他们纷纷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用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谱写着感天动地的生命赞歌。那一份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们的努力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完美无缺。

在这场疫情中,除了医护人员们的行为值得我们尊敬外,数不清奋斗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也是值得历史去铭记的。这场疫情与其它天灾人祸不同,新闻人们也在鬼门关前徘徊,一不小心就有感染的风险。此次疫情新闻报道主要有以下三点困难:1、环境危险,与地震、爆炸等突发事件不同,看不见的病毒无处不在。2、错综复杂,疫情、舆情、社情相互交织,此起彼伏。3、压力较大,新闻竞争激烈,信息甄别难度大,战时状态工作时间长,创下了新的纪录。越是这种艰难的挑战越能看出作为一个新闻人的职业操守和人性光辉。当武汉即将封城时,大家忙着往外逃,逃离这个毫无生机的城市,而新闻人们却勇敢逆行,冲到一线,只为为国家、为人民带来第一手新闻,让世界时时关注武汉的最新动态。他们穿的防护服都是从医院里匀出来的,就算做完本职工作后还要隔离十四天才能回去,无形上也为新闻的报道增添了不少困难。

“你是谁,为了谁”“最能吃苦、最能奉献、最能付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广大新闻记者临危受命、迎难而上,日夜奋战在抗疫斗争的第一线,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他们不求回报、不计报酬,一份份“请战书”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大家”的挚爱。多少年来,这种"逆行精神”,与我们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一脉相承间无声传承,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为了人民利益和福祉,牺牲局部、牺牲个人,舍身取义,坚决斗争,力挽狂澜。也正是这种“逆行精神”,“一家人”凝心聚力、携手共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今天,也将因为这份“逆行精神”,我们定会拨开云雾见月明。

疫情凶险,不侥幸不轻敌不恐慌,坚定必胜信心,这是战胜疫情的铁律。遏制新型肺炎疫情,有责任感的人不仅仅是受保护者,更是疫情防范链条上的积极践行者。非常时刻,每个人作出一些牺牲,哪怕自己多了许多不便,减少了不少获得,这些暂时性的付出,也是为了早日迎来阳光灿烂的日子。全面抗疫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除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坚决胜利,别无选择。历史无数次证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在风雨中发展进步的,越是伟大的民族,经历的风雨沧桑也就越多。面对危难挑战,中华民族从不畏惧,在一切难关面前,伟大的中国人民必将更加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灾难击垮不了我们,反而会让我们紧紧拥抱在一起,凝聚最强大的战斗力!

“一盘棋, 一条心,一股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最需要凝心聚力,合力攻关。作为一名普通的“小我”,此时最需要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好自己的优势,朝着同一个方向出发,不偏不倚,不松不懈,不达目标绝不罢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中央对于此次疫情也第一时间成立防疫工作小组,使得此次防疫攻坚战能够打得好,打得漂亮。从上级到基层,从国家到人民,面对这场“战争”我们全部严阵以待。向前辈学习,向中国共产党与全国医疗工作者,和无数新闻人致敬!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1998年抗洪抢险、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以及此次疫情防控狙击战,无数的党员用行动,甚至生命在保护国家和人民中诠释着党员的初心使命;无数的新闻人不辞艰辛、冲锋一线,只为完成一个新闻媒体工作者的使命。也正是如此,我们的党和国家能够一次次的“考验"中站稳脚跟、不动如山。我们在向他们致敬的同时,更要对标看齐,始终高举党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疫情防控没有“局外人”我们要坚持党和国家的领导,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让9000多万党员的坚韧初心带动14亿人民释放无穷能量,共筑病毒无法翻越的“隔离墙”,以必胜的决心,共同打赢打胜这场没有硝烟战“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曾在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大意义、职责使命、方针原则、创新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我今后的人生之路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过:“如果你拍的不够好,那是你靠的不够近。”今后,我也定会努力学好专业理论知识,为我日后为新闻事业的实践打基础。

作为一名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我要利用好这个疫情这个契机,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专业方向以及人生规划。在抗疫第一线奋战过的新闻记者前辈们已经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展示了作为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日后我也会更加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努力将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深度融合,提高自身的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将新闻传播教育的凝聚力、感召力、塑造力付诸实践,争做新时代优秀新闻传播人才。

自古英雄多磨练,从来纨绔少伟男。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号角已经吹响,复兴路上,时不我待。我愿与广大新闻媒体人携起手来,以激情为旗,用青春作注,以信念扎根新闻沃土,以青春之我 绽放青春之花。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与祖国齐奋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栾玉琳


新闻传播大讲堂学习感悟



这是个清冷的时节,病毒肆虐,恐慌的阴影笼罩着被封锁的城市。这本是个团圆的春节,却只见灯笼独挂,而亲人远隔。但我们没有气馁,因为有可爱的人在坚强燃烧;但我们依旧怀揣感动,因为清冷的街上依然有人在匆忙来往。是普通人啊——用他们小小的光芒告诉世界:再难的路,也可以温暖满乘。

2020年的春节很特殊,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大部分中国人放了一个空前的长假,宅在家的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关注着疫情的最新情况,看着在武汉的记者对着空荡荡的街道哽咽失声的报道,我常常百感交集。记者是一份极具正义感又有魅力的工作,他们的报道在过去的人们心中就是权威和真相,但随着近几年社交媒体的出现,人们都更愿意自己在新媒体上发声,当今记者的职能仿佛正在被削弱,加上一些无良媒体出来混淆视听,让记者报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逐渐下降。

他们是一群很有辨识度的人。大部分人戴着眼镜,牛仔裤是标配,背着双肩包,走在大街上,拿着相机或手机随处拍,眼睛瞄着四周的人群,瞅准某个人,走近,攀谈,这个人可能会成为某篇10万+新闻报道中的一个主角或者主角,而询问的人,在职业称谓上,叫做“记者”。 

他们被视为社会之中最具理想主义、公共情怀与专业精神的人之一。武汉疫情发生之后,全国差不多有300位记者涌入湖北与武汉,他们时刻传递着居住在这850平方公里内1000多万人的动态,字里行间渗透着某种希望或悲伤的力量,甚至能够影响微博热搜的排名、某款药品所属上市公司的股价与政府的某些决策。

在新闻记者的笔杆、镜头里聆听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抗疫故事,感受党和国家赋予新闻工作者的高度政治责任、真挚人民情怀和崇高职业精神的职责使命。镜头中的他们毫无疑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采访难,非常时期很多人不愿接受采访,在湖北记者站的帮助下,我们每个人都使出十八般武艺来完成报道。他们出行难,交通管制下全城公共交通停摆,刚开始我们只有一台车,只好精打细算统筹出行,能走路的走路能搭车的搭车。他们认识问题难,疫情本身和防控形势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我们每次写稿都要一再核实、审视。他们调整情绪难,宅在家里的都已经出现情绪问题,何况我们奔波在一线,见到那么多无奈和伤痛。而这些难处相比,吃住上的困难和事情多、睡眠不足等等都算小儿科。

疫情发生以来新闻人没有停下脚步,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记者,哪里最危险,哪里也有一线记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疫情在前、他们在岗。他们也害怕、也担心,只是他们时刻记着新闻人的责任,他们知道还有无数个新闻工作者们正奋战在一线,他们都是一个个普通家庭中的子女、父母、爱人,但这个春节他们身上赋予的使命感让他们放弃假期,纷纷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奔赴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一线与奋战在一线的各部门的同志们风雨逆行,共同战“疫”。

2020年的抗“疫”战,全国有三百多名媒体记者奔赴一线,在他们的镜头里,我们看到了新冠肺炎疫情下最真实的武汉这场战“疫”,我们赞美逆行的白衣英雄,赞美警察,赞美志愿者,赞美所有维护城市正常运行的工作人员,同时我们也要赞美那些始终坚守在一线报道的记者们,是他们,记录下了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是他们,不负众望,带来了人民最关注的消息;是他们,及时宣传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声音,消除了大家的恐慌;是他们,用镜头和文字为历史记录下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英雄时刻。

此次学习,我认识到:记者是一种崇高的社会职业,近现代社会发展史上,人们曾给予记者工作极高的评价和赞誉。 好的记者应该具有远大的人生理想,作为从事记者这一职业的人来说,确立正确而又切实可行的理想,可以鼓舞其百折不挠地去战胜人生旅程中的艰难险阻,完成记者这一职业所要求的职责,最终实现追求的目标。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一名记者,树立无产阶级人生观和远大革命理想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只有树立无产阶级人生观和远大的革命理想,才能把全部精力投身于伟大的新闻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

一名好记者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记者是新闻事业的主力军,计划则的主体作用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与其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关系极大。应该看到,记者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不仅关系到他本人的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风尚的好坏。在当代社会,记者具有高尚的道德是时代的要求,记者的劳动特点也决定了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正是记者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记者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操;好记者因该具有执着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实际上属于职业道德范畴,它是指从事某种行业的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指导自己的道德规范。作为一名记者,除了要热爱新闻事业,忠诚新闻事业,还必须具有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是记者热爱新闻工作的具体体现,是更好地履行记者职责的根本要求,而且是记者提高道德水准的重要途径。将勤奋学习精益求精规定为记者的道德规范是时代的要求,是党和人民对记者的要求;好记者应该具有健康的身心状态,这项职业的特点决定记者必须具有强健的身体和坚毅的耐受力,既要达到身体上的健康,又要求心理上的健康,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对待社会、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才能更好地为深爱的新闻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好记者应该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记者作用于对象的资本,是用以对客观事物加工的材料,是记者进行实际工作必备的业务素质;专业知识是记者影响力的源泉,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新闻作品,才能激起或改变读者的思想和行为;专业知识是记者创造力的基础,记者从事的不是简单的精神生产,而是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影响创造力的基础即是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记者自我完善的要素,具备专业知识,才能决定一个人能够承担起记者的职责,缺少专业知识,不仅仅是记者素质的重大缺陷,而且也影响素质结构的整体功能;好记者应该具有创新的思维方法,思维的每一个变化、发展和飞跃,对于当时的历史时代和社会来说所起的作用和影响都是巨大的。它是创造的源泉,思维着的精神使人类主观能动性衍射出一系列的光辉成就。一名优秀的记者只有具有创新的思维,才能以独特的角度写出好的作品,才能真正使客观事物在其作品中得到升华;好记者应该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从个人微观圈子看,社会经验有助与我们处理日常事物。人是高度社会化的产物,在当代社会,几乎完成任何一件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要依靠多方面的合作。了解社会机体的结构,通晓办事所要经过的社会渠道,建立和谐和广泛的人际关系,会使我们在处理日常事物方面节省很多精力和时间;好记者因该具有文明的话语谈吐和得体的行为举止 “言为心声”,文明的话语谈吐预视着完美的心灵世界;“行为是精神的外衣”,行为是心灵的外在表现,心灵是行为的内在基础。记者本身代表的不是某一个人,他所代表的是一个行业、一个集体,因此这要求一个好记者必须具有文明的话语谈吐和得体的行为举止;好记者应该具有独特的个性风采,记者本身不同于其他行业,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客观事物通过它的转化重新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客观事物。因此,记者这种特殊工作也就决定了其有独特的个性风采。总之,记者作为新闻工作的从事者,它代表的是党的立场,代表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何当好一名记者,就在于其代表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想成为这样的记者,一名好记者,默默支持,守护这个世界。疫情记者时报社情动态,我心怀感动——想做一个奔波全城的拍摄者,用相机记录无私付出,用文字铭记超额奉献。  在严峻的疫情前,有一群人冲在前方,为身后的亿万人筑起防护的堡垒。我自问难以成为他们,但我希望,我可以是这样的普通人,只要有点点微茫,我便要照亮他人。如果以后我成为了一名新闻人,我将会更加谨慎地对待言论,因为事实往往复杂到无法用言语表达;我将会更加谨慎地评价别人,因为每个人的话都可能被曲解;我将会更加努力做好报道,因为我看到越到难时人们越是需要主流的声音;我更将会在未来的逆境中保持必胜信念,因为中华儿女共守一座城的动人景象将永远刻在我的心里。

新闻传播大讲堂视频,让我了解到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故事,感悟新闻报道背后的家国情怀,并学习、掌握更多的新闻人才必备的技能,坚定了专业学习的信念与信心。更了解了自己作为一名预备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往后,我将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为国家做贡献!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21771.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