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范文 >

央视公益宣传片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5-02-21 09:13阅读:
去年夏天在国内呆了两个半月,经常看电视,主要看凤凰卫视和中央九台的纪录片和中央三音乐台。前两者让我学到很多知识,开阔眼界,后者让我放松,也了解一下国内流行音乐的动向。
但是经常看到的两个公益广告却让我不是那么舒服。
第一个广告片是说一个老父亲,得了老年痴呆症,什么都不记得了。一次在餐馆吃饭,父亲竟然要把盘里的饺子装进衣服口袋,儿子大惊:爸,你干嘛!爸爸颤巍巍地说,带回家给我儿子,我儿子最爱吃饺子。儿子大惊,广告推出感人的主旨:爸爸什么不都记得了,还记得你爱吃什么——直欲让天下孝子痛苦得满地打滚。
第二个广告是一个在外地的女儿打电话回家,爸爸接电话,妈妈其实生病住院了,爸爸却撒谎是妈妈出去玩去了。主旨也很清楚:爸爸为了不让女儿太担心,只能说假话,然后把痛苦独自承受。看完了,天下孝女可能又要痛苦得满地打滚。
在我看来,中国文化对孝道的重视,虽经过五四运动的扫荡,毛泽东的践踏,到今天又顽强复兴,即使在东方社会里也仍然是最强的。子女给父母买房养老,接父母在身边一起过,老年父母理所当然觉得自己应该“跟着”,“靠着”儿女的事例多不胜数。子女不论是在外地,外国,都挂念着父母,买礼物,寄钱,打电话,视频,微信……简直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在终日痛打自己的父母,什么人还有资格继续“宣传” 孝道。
在这两个短片里,第一个片子中,儿子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经常照顾父亲,已经尽了自己的职责,但仍然不够,还需要当头棒喝:“小子!你爹都痴呆了,还记着你!”究竟想让做儿女的怎样才够呢? 对孩子的道德谴责在中国似乎是永远正确的,可以无穷无尽地进行下去,无限肉麻的进行下去。第二个片子里,女儿明明在外地工作,不方便回家,更不可能天天陪在父母身边,何必要肉麻地渲染,制造悲情,让身在外地/外国的孩子不停地自责?电视里的这种价值观,是想让儿女都不离开家,回到古代,还是虽然离开了家,但必须终日忏悔自责,以泪洗面? 按这种宣传, 做中国人的子女不是乐趣,而是原罪。
我以为,子女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就是对父母的报答。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把父母的爱往下传,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避免中年危机的办法。
在针对普通人宣传新版“二十四孝”, 给他们巨大压力的同时,中国那些大贪巨贪倒从来没有被爆出“不孝”的罪名。恰恰相反,贪官和阴谋家是最孝顺的。他们的祖坟修得最好,老母拿的股份最多,有的被隔离了还让母亲的照片陪伴自己,给予自己“力量”。 难道这些最好地符合中央台的说教的人,随时随地可以看到父母的人,就是那些有资格给我等普通人建立道德档案的人?
同一个国家,前几十年声色俱厉要和父母“划清界限”,用意识形态代替亲情,后几十年一个反转,天天“亲情”,“回家”,主持声音哽咽,观众眼泪翻飞,让人头晕脑胀。明明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年终却拿不到工钱, 或买张火车票还得去找黄牛党,却要天天听央视“常回家看看呀回家看看”的哼哼教导,真是荒诞。
其实,原本好好的,人之常情的东西真的不必“宣传”得那么肉麻----比如我自己在国内就把我母亲接在身边, 陪她爬山等, 甚至带着她去开会,但这和央视的宣传真的无关,也没有那么悲情。建立社会公正和法制,比无限挤压普通公民的道德感更重要。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4230.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