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1000字 >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生》影评10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9-08-01 10:33阅读:
一起守护的青春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生》影评
  
  
   张昆
  
   故事发生在1994年的台湾国中,干净的画面,清澈的背景音乐,给我们讲述了大多数人在青春期都会发生的故事,青春无差别,即使隔着一道浅浅的海湾。
  
   好学的女生和顽皮的男生的故事,是一对经典的组合,这是生理发育的原因,(借用片中的一句台词,成长,最残酷的部分,就是女孩永远比男孩成熟)也符合叙事的需要,从戏剧角度,文静的女生和好动的男生,也最能产生剧情冲突,但导演显然放弃了这一表现手法,而采用了几乎直叙的拍摄手法,将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一呈现观众面前,反倒是最能打动观众的心,产生共鸣。
  
   那一个个故事的节点,就是我们青春的驿站,从初中、高中、大学,我们相恋、约会、分手,也逐渐变得成熟、圆滑,当家人在夸我们长大的时候,青春已在不经意间溜走,当我们想回忆的时候,却只能在电影院里寻找点滴了,记住,还是付费的。
  
   对细节的描述也显示了导演的诚意,在一幕校园里听到国歌都站立的场面中,主人公背后的一对男生女生,面对镜头站立,背后却小动作不断,男生动一下女生的辫子,女生马上来一个侧后踢,尽显青春做派。我想只要有过校园经历的人都会为之欣慰,甚至动容。
  
   相同的故事也发生在我的身上。1997年,我以替补的身份在一所重点高中借读,也是一位文静好学的女生,默默鼓励我、帮助我,还记得一起背书、做题,用圆珠笔戳我,我打瞌睡的时候帮我掩护。但事实作弄人,三年中,我从高一的全班倒数跑到了前十名,并顺利考上了一所本科院校,创造了本校的一个小传奇,她却发挥失常上了一个专科,虽然在一个城市,但最后我们仍然没有走到一起,像极了电影中的情节,也痛极了!
  
   “偶尔当一下坏学生,很爽的!”剧中的廖该边一脸坏笑的说,我想,这句话代表了那个年代男生的普遍的心理。这是青春期叛逆的表现,也是男性荷尔蒙的正常冲动,但真正长大以后,连这种想法也只能是奢侈品了。
  
   值得玩味的是,影片将叙事的起点放在了1994年,1994年是港产片的高峰期,也是转折期,香港商业片在台湾攻城掠池,台湾的文艺片更多是被香港影人当成笑话来看。当时的代表人物王晶曾说过,台湾电影被文艺片害死了!但在当下,是香港电影已死,连坚守港片底线杜琪峰都开始为了大陆市场而自我改变了。而《那些年》却在香港一举打破了周星驰《功夫》所保持的8年之久的票房纪录,并开始横扫大陆票房。
  
   正因为对文艺片的坚持和对电影的理性批判,台湾地区最终拍出了《那些年》,包括前期的《艋舺》、《海角七号》一类的文艺片,而大陆的文艺片还一直在市场与理想的漩涡中打转,不是用情色文化打掩护,就是搞一些自己都搞不懂的似是而非的,纯粹没事找事的自我呻吟。即使号称年度最佳的文艺片《失恋三十三天》也是在批判市场文化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城市文艺小资的自我感情救赎,而片中处处可见的植入广告又显示出了对市场文化的不舍与依赖,很难拍的彻底。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那些年》的流行,是怀旧文化的盛行和中华文化的崛起的征兆,那青春无忌的岁月独白,唤起了整整一代人的集体共鸣,那干净的校园、明媚的阳光、斜跨在课桌上的书包、故作的成熟、代写的情书、天真的理想、排队打电话、脚踏车、白衬衣、马尾辫,初恋、失恋……这些物理和精神寄托点一起构筑了我们这一带人的集体回忆,伴随我们成长,又经过岁月的沉淀,成为我们赖以面对生存和喧嚣的精神港湾,并渐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在不经意间弄疼我们,触动我们被俗世所掩埋的关于纯真、纯洁的记忆,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结尾处,理想的大结局并没有出现,女主角牵着别的男人的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一帮当年曾经喜欢过她的男孩子们呆呆的看着她。有点不舍、惋惜、还有点心痛。我相信,不光是他们有这些感觉,所有的观众都有,包括我自己。但这就对了,导演在最后一刻依然坚守了他的理性,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因为影片的主题不是爱情,而是有关青春的记忆;关键不是主人公能不能走到一起,而是他们都成长了,不是吗?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14518.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