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1000字 >

《2001太空漫游》观后感18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9-10-31 07:47阅读:
《2001太空漫游》观后感

这些配乐来自一部杰作,一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性影片。如果要选几本带进坟墓的类型片,那科幻类光这一部足矣。关于这部影片其他没什么好谈,只想说说它的一些创作背景,因为讨论艺术形式,如配乐、镜头什么的都只能流于浅表,那些只是衣服、配饰,真正该关心的是隐藏在背里的一些东西。

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就某些关键情节,它并不适合被归类到科幻片。你能把基于现实改造嫁接影射而得的作品看成是幻想类吗?当然不!如果你手里掌握了些资讯,而这些讯息不适合公布,但你又不得不说,那你会通过什么方式?对,文艺作品。风花雪月藏刀剑,借道所谓“虚构”的文艺作品一向是古今中外通行的泄密手法。至于它基于哪些现实,没地位没影响力的人说出来也没用,因为会被当成疯子或哗众取宠之辈,完全没有可信度。所以,笔者就算知道也不会说,反正没有可信度。。。大家只要知道一点:这是部影史上最具野心且别有用心的创作项目,参与者众多,关乎到一个流传了很久的非架空型世界观。

阿瑟·克拉克

斯坦利·库布里克

原著作者阿瑟·克拉克,是个知名科幻作家。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英国皇家空军的工作经历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到些不同寻常之事。雷达操作员总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稀奇古怪。出于好奇,私底下的同行间交流更能道听途说些诡闻秘传。你能期望一个理工男在听或看到后无动于衷吗?所以斯诺登选择了直接捅出来,而小克拉克则明智得多,他动起了生花妙笔。这样的题材当然逃不过有心力量的关注,于是被扶持撮合和库布里克搞到了一起,为的就是要玩儿一票大的。两个人,一个拥有极端轰动、匪夷所思的素材源,另一个艺术直觉高冷到脱离尘世。他们的结合注定会创生出一部空前绝后的作品。《与拉玛相会》是克拉克的另一部小说,可以说重要性甚于《2001》,且两者具高度相关性 。但直到现在都还没人敢去拍它,因为没哪个导演有把握能达到1968年那部影片的高度。


捷尔吉·利盖蒂

还是要提一下里面的音乐,因为这部影片的配乐相当有意思。相较古典和新古典,现代音乐是散漫,逻辑繁杂的,这表现在难以捕捉其中的调性。但该片导演还是大胆启用了多首无调性作品,主要是利盖蒂的,所以全片用乐诡异晦涩。幸好其中点缀了哈恰图良和大小两个施特劳斯,整体才回归平衡,显得融合又不失违和,难得。为突出该片旷世氛围,库布里克毫不犹豫的枪毙了一整个备胎版配乐集,人家都辛辛苦苦写好了送到他面前。。。然而若比较过两者,你当能深切认同现行版本,一个如云,一个如泥啊。单独的无调性音乐是很难理解的,但结合画面和情节的煽动,观众能很容易地沉浸进去,进而体验到在交响乐厅中得不到的感受。然后,之后呢,你今后就能更容易的从无调性中去把握主线,打开自己的乐感。

该片的片尾曲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男主人公分身在了不同时空中窥伺着自己,这似乎表现了赫尔墨斯哲学中的“同时性”。在这里因果链看似被打破,时间成了主观意识在无限可能性中滑行的轨迹,了无意义,有的只是万变之不变。最后男主人公漂浮在以太的海洋中逆生成了一个婴儿体,全片至此终结。对于这样的结尾,很多人不解。其实那应该象征了原人 --- 每个个体意识的最终归宿,也是你、我、彼此之间的最终链接点。这反映了犹太教某支派中的“回归”概念。

在以太的海洋中逆生

卢里亚卡巴拉体系

片尾幻像场景中的室内格局则无疑影射了某类秘密圣堂,类似的布局元素还出现在了《大开眼界》中。那里供奉着鲜为人知之物 --- 于不同宗教而言它有着不同的名称 --- 神、上帝、主、安拉、密特拉、道、本体、光、太一。。。当然还有像查拉图斯特拉捣鼓出的阿胡拉·马兹达之类的。

琐罗亚斯德教

没错,查拉图斯特拉就是那个琐罗亚斯德。尼采以宣道体写就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完成了自己对拜火教的意淫。但他可能不知道琐罗亚斯德没教导过世人:神已死,只能自己成神。这些思想源自更早期的诺斯替主义、之后的新柏拉图主义和反律法主义等。拜火教只是中段萌生物。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在这些异教异端的潜移默化下才催生出了近代那些光鲜的“启蒙”运动派生品,如唯理主义、唯物主义甚至虚无主义等。所有这些都与异教异端存在着割不断理还乱的隐秘勾连。所以尼采的这本书去托名普罗提诺或萨巴提安可能更合适,查拉图斯特拉的话有点不太着边。同时也千万别以为尼采是无神论者,这样的误解已被发生在后启蒙时代的众多思想名流身上,老马就是其中最言不由衷的那个。

启蒙运动

卡尔·马克思

肯定有人会问:黑色石碑象征了什么?问得好,这是全片的焦点,也是原著《前哨》的创意来源。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理性启蒙开关,以振动的形式打开了原始人类头脑中的一块隔板。这可以被物化为DNA的某种变异、未被发现的某种生理结构的升华等,随便怎么想都成。它代表了这么一种思想:文明,不是一种封闭系统。如果封闭的话就不存在外界干扰了。当然你也可以将它看成是类似衔尾蛇、莫比乌斯带、克莱因瓶之类的东西。用什么来形容比较好呢?“循环自我递归”?不过不管怎么说,黑石是一切迷点的关键。而笔者确信原著作者掌握了些与此相关的讯息。这些东西是如此重要、具颠覆性,以至绝对不能公开。是的,不要问我黑石到底存不存在,是否就是原著的现实基础等等。。。这些不是本文要探讨的。

影片中的黑石

看到结尾,观众可能会发现将科学、宗教和神秘主义三者结合到一起只是该片的形式,最终它还是要消亡前两者,单独保存最后一个,这使得全片被蒙上一层不可知论色彩,具强烈的诺斯替倾向。也就是,它表面虽然是反宗教的,但它反的只是世俗宗教,其自身存在着一个不可证的阿喀琉斯之踵。这也是大多数所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最终无法坚定下去之本因。

20世纪60年代是人类史上最重大的转折点,因为他们把疆域扩展到了一个全新的更高层次。所有亿万年的努力,从单细胞开始一直到现在的高等灵长类都是为的这一目标,为的这一跳。之后,摧枯拉朽之势将逐渐完灭各领域现行的大多数定论、假想和信仰。密度之大,打击范围之广将令人目瞪口呆。这世界上不存在什么幼稚的黑暗森林法则,有的只是蒙骗、合作和契约。

当人类打开了未知的大门,就不能再选择关闭。因为出了产道,就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15381.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