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1000字 >

《攀登者》影评:永不放弃的中国精神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05-24 08:23阅读:
《攀登者》影评:永不放弃的中国精神
□王祉璎

“每寸冰霜,每寸锋芒,每一步都是信仰;往来绝壁,那道天梯,可以是我的肩膀。喜马拉雅,暴风雪故乡,她正在等我前往……”每次听到这首由谭维维演唱的主题曲《攀登者》,我的内心不由得汹涌澎湃,脑海里反复回放着同名电影《攀登者》中的一幕幕画面。

该片是一部国产冒险片,取材于中国登山队1960年和1975年两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真实历史,在上映前就曾引发广泛关注。影片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穆朗玛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15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一些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

在这之前,中国电影还没有冒险这一类型的先例,无疑增加了拍摄的难度。庆幸的是,该片除了请到徐克与李仁港这对老搭档,还迅速集合了一个强大的台前幕后阵容。曾经亲自采访过这两次登顶珠穆朗玛峰人员的著名作家阿来,也为影片提供了四万多字丰富素材的文学剧本。

熟悉那段历史的观众应该知道,攀登珠穆朗玛峰并不仅仅是攀登一座山那么简单,它关涉领土归属、国民信心、国际形象,是政治任务,也是民族使命。所以,哪怕知道困难重重,也敢于迎难而上。“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这便是中国的攀登精神。

影片以1960年这次登顶为背景,集中再现了1975年这次登顶中发生的故事。1975年登顶之所以重要,除了国际形象、国民信心、珠峰科考等因素外,编剧还设置了一个戏剧冲突,即1960年的那次登顶虽然属实,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留下影像资料,所以国际登山界纷纷质疑,并不认可。1975年的登顶,便是中国登山队重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契机。这样丰富了登顶的动机,更为人性化。

可以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条件艰苦的背景下,这两项壮举的实现很适合拍成热血燃情的电影大片。该片起点高,意义非凡,从一开始就定下高概念类型大片的方向,登顶的过程当然需要尽最大可能真实还原,情节的跌宕、人物的曲线、动作特效场面等都很重要。

在视觉效果上,该片极具冲击力,有壮美的珠峰,也有连环的险境,前后五次大场面都呈现得惊险刺激、震撼人心,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珠峰的极寒、极陡、极险,凸显出登山队员不畏生死和不断攀登的精神。

由于这类影片本身热血冒险、充满兄弟情,为了适当柔化单一的雄性气息,该片有意突出方五洲与徐缨这对恋人,发生在红色年代的情感戏融合登山过程的动作戏,就好比是冒险片里注入文艺片的气息,这样更加抢眼和有感染力。

方五洲与徐缨原本彼此相爱,但因为方五洲的沉默和退缩,使得他们生离多年。身为气象学家的徐缨留学归来后,为了给祖国作出贡献,为了实现他的梦想,义无反顾加入登山队。圆满的是,她的使命完成了,预测出最佳的登顶时间,确保方五洲和队员成功登顶;遗憾的是,她因为肺水肿频频吐血,死在了风雪中,心中的小爱没有得到延续。

临死之前,徐缨深情告白方五洲:我很庆幸,和你一起登珠峰,在我们之间的那座山,消失了,谢谢你让我看到它,让我们真正谈了一次恋爱。她也终于听到方五洲说出那句准备许久的话,说想要娶她,现在就要娶她。

当庄重而神圣的五星红旗插在珠穆朗玛峰顶,重新书写了中国历史,大家自豪而激动地欢呼,唯有方五洲实现为国登顶梦想的同时,也留下无限悲痛。

这样的结局,不禁让我感叹中国的登山事业是几代人用生命与鲜血铸就,来之不易,尤显珍贵。而该片传递的中国登山精神,是一次回望,是一次致敬,值得永远被世人铭记。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17863.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