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1000字 >

《谁是被害者》观后感12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05-27 15:26阅读:
《谁是被害者》观后感

《谁是被害者》制作水准高,也愿意谈及更广的社会议题,也有很好的架构去谈,结尾也相当动人,但《谁是被害者》对于它想说的议题,总是不敢谈到太深,也不敢冒险到太多的程度。

《谁是被害者》从台湾少有的刑事鉴识切入,以一连串的杀人案件点出案件中被害者的身分,从被害者的背景动机,描绘出发生在社会各个角落的议题,案件最初是歌手苏可芸在旅馆的自杀溶尸,再来是建设大楼顶楼的焚尸案,鉴识科的鉴识员方毅任( 张孝全饰)在鉴定物证时,比对出亲生女儿的指纹,以及她可能涉案整起连续杀人案,方毅任决定隐匿证物投入调查,与追踪这起杀人案的记者徐海茵( 许玮宁饰)交换调查资讯,在刑警队长赵承宽( 王识贤饰)破案前,先一步找出女儿下落。

《谁是被害者》全部8集,制作精良,摄影、剪辑、美术场景、音乐与计算画面如何表达角色在故事中的情感皆十分到位,很具水准,影集的企图心也相当大,不只讲到性别认同、过劳、疗养院超收、媒体乱象、更生等,还讲述到自杀,《谁是被害者》以主角方毅任鉴识的特长,从每个案件发生后的蛛丝马迹,一步步拼凑出案件背后的为什么,呼应影集开头鉴识老师的话「利用手上的线索,去找到那被隐藏的故事」,《谁是被害者》除了主角方毅任的观点,也涵盖记者徐海茵和刑警赵承宽两人的观点,让观众能透过这三个人,能看见故事更完整面貌。

《谁是被害者》也让三人的个性特质相互对照、冲突,尤其方毅任与徐海茵两人像是相反的个体,方毅任有亚斯柏格特质,逻辑与观察物证推理的能力强,固执按照制定的程序,却不懂得变通,也不懂得社交及表达,与人相处困难;徐海茵擅长随机应变,工作能力强,却不太理会程序伦理。《谁是被害者》也在每集与每集的衔接,引发兴趣与观众追下去的悬念都有做足,类似《怪奇物语》的手法与结构,故事能说得吸引人,引发人一直看下去,《谁是被害者》的剧本重要的结构有架构好,两位导演也将故事说好,题材除了有悬疑、猎奇,还回扣近期关注的社会议题,不难想像影集会受到大量关注,会有不错的收视。

但《谁是被害者》在名为人性关怀,探索社会议题上,创作者甚至团队还是对议题缺乏深刻的理解,停留在表浅的关怀,也常常顾此失彼;其实应该不只《谁是被害者》有这样的问题,而是当台湾影剧在试图做到关怀边缘族群与弱势底层或社会议题时,那些发想剧本的主创们到底对他们使用的议题有多少了解,做了什么田野调查,他们对议题是否深入,或只是利用议题表达某种个人感受的一厢情愿而已?《谁是被害者》在大方向抓的很好,却在肌理细节上,有时候让人疑惑,特别二处,一处是主角方毅任的亚斯特质的设定,另一处是尾声对于不要自杀的说教。

主角方毅任因为他的特质,让他的婚姻生活受挫,他毅然决然离开妻女,让妻女生活陷入痛苦。方毅任不擅表达言词,他的亚斯柏格倾向让他成为一个缺席又失职的父亲,而剧情试图借此角色,在女儿涉案与受苦的过程中,使他重新尝试理解女儿,与尝试顺利表达情感,让女儿来感受到他的在乎,来述说这个角色的改变与成长,做好一个称职的父亲;虽然剧情在强调述说每个不被理解的人,如变性、忧郁等,都渴望被理解与包容,但本剧似乎又矛盾地在方毅任态度的改变,传达了相反价值。例如方毅任学习理解及表达、徐海茵知道报导的影响力,宛如是说当一个人尽力满足与遵循社会期待他的一种样貌时,他才可以获得原谅,可以获得他人的理解与包容。到头来,即便再如何探寻被害者背后隐藏的故事,观众看到的还是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另一套美好想像,有时候不禁好奇,如果方毅任至始至终没办法表达与改变,这个戏的结局会是什么样子?

类似延伸到不要自杀的说教,尾声徐海茵与李雅均的对话(严格来说不像对话,像单方面说教),也只是重复僵化的强调,要给绝望的人希望,要活下去,而不是给予他们勇气去死,观众明白李雅均这个角色是恶的,恐怖的,因为她操作人的脆弱,让他们认为死比生有意义。《谁是被害者》在描绘李雅均与理解李雅均的角色是十分片面的,也很害怕呈现这个角色让观众理解,这两者中,观众至终被允许理解的只有徐海茵的故事与活下来的价值。

《谁是被害者》制作水准高,也愿意谈及更广的社会议题,也有很好的架构去谈,结尾也相当动人,但《谁是被害者》敢谈到多深,敢多冒险到什么程度,谈论它想碰触的议题?我们或多或少期待背后的创作者有更多勇气,愿意再多说一点。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17898.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