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1000字 >

《消失的爱人》影评18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07-13 10:20阅读:
《消失的爱人》影评:过度娱乐化的时代避免成为庸众


导演:大卫芬奇


主演:本·阿弗莱克 / 裴淳华 / 尼尔·帕特里克·哈里斯


推荐指数:五星


看点:故事线、悬疑,女主演技,SM控制


最近给自己下了个死任务,一周至少看一部电影,然后输出影评,只为做一个更专业的电影爱好者,同时也在学电影基本理论,比如构图、景别、色彩、画幅,以及剪辑等。


这周看了一部大卫芬奇的电影《消失的爱人》,上一次看的大卫的电影是《搏击俱乐部》,应该是好几年前了,给我的感觉是,他的电影有很多“心理悬疑”的色彩,这两部电影都有一个“神经质”的人物,模糊自己的想象和现实,给电影里的人以及观众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当我们深入主角的内心世界,理解ta,与ta共情的时候,你会本能的站在ta的价值立场,成为被ta操控的一员。


简单讲,这是一部前期恩爱美满的夫妻,在经历了经济危机、男主母亲去世等一系列现实因素加上对彼此感情的淡化后,引发了那句经典的格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仅仅五年,两人的恩爱化为互相折磨,互相控制,并以女主的消失为电影的起点。


这部电影的时间线是一大亮点,它不是线性叙事,也不是倒叙、插叙。首先,前半段以Amy失踪为节点,将失踪后男主的现实和失踪前Amy的婚姻感悟交叉呈现。如果说男主的现实是妻子失踪而引发的失踪调查案,观众在猜测失踪的原因中,把这个片子定义为“悬疑侦探片”,那么Amy的婚姻感悟,就像是一部文艺片,女主将其内心世界向你坦白,告知你这五年的婚姻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坟墓的,但是在你以为她的内心独白就是她失踪的原因的时候,电影进入后半段,视角来到女主失踪后的遭遇——原来这一切都是女主操纵下的结果。


此时,观众不再跟随女生的内心世界,而是以一种更客观的立场在看事件的发展,因此这个事件场中的每个人都显得格外讽刺。


这部电影可以启发人们对婚姻的思考,也能映射媒体的堕落和庸众的无聊,更可以从电影本身出发,探讨一部电影时间线的多种可能以及叙事的酣畅淋漓。我注意到,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是Gone girl,翻译成中文消失的爱人就是字面翻译,但是台版的译名是 控制,我觉得这个翻译更贴近电影表达的本质,因此我想谈谈控制这个词。



控制这个词在女生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中产家庭出身的女主,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美貌财产名声俱全,而男主无权无势,靠着英俊和小才华北上做起了扭腰客。在短暂的彼此吸引后,双方暴露出了本来的面目,在女主眼里,男主的言行突破了自己的底线:失业后赖在家里打游戏不积极自救;明明没有感情了却要栓住女主,只为其财产;女主想生孩子给自己找到生活的动力,男主却指责其变成靠孩子挽救婚姻的庸俗的女人……


看到这里,仿佛是男主在控制女主,在五年的婚姻里,确实男主对女主的影响更大些,女主努力成为美国男人嘴里的“Gool Girl”——幽默风趣善解人意,脸蛋漂亮身材火辣,带出去成为丈夫的哥们眼里羡慕的对象…...但是随着婚姻的破裂,女主中产精英的修养和气节也遭遇了危机。为了报复男主几年来对她理想生活的破坏,她策划了一场”谋杀现场“。首先与邻居处理好关系,给自己树立正面形象,并向邻居吐槽丈夫的野蛮粗鲁,让邻居深深同情自己不幸的婚姻,这也为艾米失踪后,舆论的倾斜埋下伏笔。失踪当天,Amy先引诱男主出去,随即自己抽血洒到厨房,再打扫干净,并制造混乱的打斗现场,让所有人都以为是男主杀了女主并抛尸于某处。


人的思想和认知来源于对周边人群的模仿,Amy的父母都是中产的精英,他所见所闻都是维护其精英的尊严和地位,这样环境出来的她绝对不允许自己沦为婚姻的失败者被践踏,于是她精心策划的这场对丈夫的构陷,就是她精英意识的觉醒和反抗。他不仅控制了丈夫,控制了警方,更控制了舆论。这样完美的精英女性、美国甜心,邻居口碑爆棚(尽管是自己刻意塑造的),却遭到了出轨丈夫的冷漠待遇,这激起了大众强烈的不满和同情。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件新闻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人们对Amy的同情越大,Amy的控制效果越好,丈夫锒铛入狱的可能性越大,她的计划就成功了。



当然事情并没有按照Amy想的方向发展,因为现实总是充满戏剧性的,男主也在积极自救,在终于恍然大悟自己被陷害后,也开始找律师,上电视台,试图将自己”对妻子冷漠暴力的渣男“扭转为”一时犯错的糊涂男人“,扭转舆论对自己的看法。用一波三折形容剧情走向一点不为过,对剧情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找电影看下,就剧情来说真的是近几年看的电影里数一数二的。


我更想谈谈媒体对公众的引导,以及如今的庸众多么缺乏思考能力。不知道听刚才的剧情描述,大家是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对,这不就是现在很多明星的公关以及大众吃瓜的姿态么。


我们从来都不可能知道真正的事实,所谓的新闻报道,都是媒体层层包装的结果,甚至媒体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就已经是当事人选择性陈述的结果。很简单,当你做错了一件事,父母质问你的时候,你基本不可能一五一十全告诉他们的,因为自保是我们的本能,事实从我嘴里说出来时就已经不是事实了。当事人想让你自己什么,你才能知道什么,无数个当事人转播的结果,只能是一片混乱。这时候权利中心才具有最大的话语权。意见领袖的发言,某某权威机构的发布声明,张专家、李专家的话显得可信。


说实话,我是不喜欢玩微博的人,甚至很怕看到一些新闻,因为我内心觉得我看到的不是真相,再加上微博的评论过度娱乐化。就像那些被Amy操纵的庸众,他们为故事的主人公唏嘘,相信他们看到的,不加反思的接受,并希望联合警方发现全部的真相,来满足自己的进一步窥探的好奇心,达到进一步娱乐化的结果。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或多或少都参与过这样的事情,变成吃瓜群众,被舆论消费,咒骂某某出轨仿佛自己活得了精神愉悦。


八卦是人的本能,但我个人认为如今的娱乐产业让人过度娱乐化了,最后培养出来的可能是一群缺乏深度思考的庸众,被社会舆论轻易操纵。最近了解阿伦特的思想,她认为纳粹分子都是一群缺乏独立判断的人,这些人只知道服从上级的安排,不会进行反思,因此呈现出“恶的平庸性”。若想不被舆论轻易操控,我认为大抵有两个出路,也是电影里为数不多的不被操纵的两类人。

一类是成为机敏的专业人士。比如电影里的警探,她靠自己的专业素养,嗅到事情的异常,最后基本活得了相对意义上的“真相”。


另一类就是在底层摸爬过的“失足少女”,失足少女几次一语戳破Amy对于自己幻想的的沉迷,甚至凶残突破Amy的伪装防线,将Amy逼入真正的绝望境地,少女在离开的时候说:在这社会上有比我们坏得多的人,我们只是比你更需要钱。这无疑是整部电影唯一的真话。当然这不是说我们都要成为失足少女/男,但至少经历过低到尘埃的人,确实更难看清事情真相,其实意思就是,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历练。


PS:有人说这是马伊琍和文章的故事,emmm 深以为然......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18459.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