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1000字 >

隐入尘烟观后感18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2-09-12 08:58阅读:
久违的亲切

——《隐入尘烟》观后感

    在一位老同事的极力推荐下,周末抱着打发无聊时间的心态看完了这部不算短的被媒体称为“小众文艺片”(而我更愿意用“小成本制作”来为其贴上标签)的《隐入尘烟》。看的时候我没有感受到不少网评提到的压抑沉闷甚至是黑暗,也不是深深的同情与无限的伤感,而是估计没有几个人会用的两个字:亲切。(这再一次证明了: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异类。呵呵。)

    是的,亲切,久违的亲切。

    看电影带来的这种亲切感十几年来早已消失殆尽了。那些莫名其妙的花式穿越,那些总让我头晕目眩的推拉摇移,那些色彩艳丽到失真的精美画面,那些矫揉造作自以为是的老戏骨小鲜肉纯花瓶,那些智商不在线的编剧和不停换配偶的导演,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主角配角,那些我遥不可及甚至连白日梦都不曾做过的生活……总是让我各种神游,很难进入故事而有所触动,更不用提什么思考人生了。(写到这里的时候对一个思考良久但一直没有答案的问题突然顿悟了,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近些年小视频莫名就火了?)

    而这部《隐入尘烟》,可以说缺乏大片(加不加“商业”两个修饰词,它都不是大片)的一切要素(除了有一个我开始根本没有认出来的名演员海清),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随着平淡故事的缓缓展开,那份久违的亲切感就像大地上朝阳升起之后逐渐生发的地气一样,悄没声息地就弥漫了我的眼睛与内心。

    那些生活,那些画面,太熟悉了。

    出圈,铧地,耙地,点种子,间苗,割麦子,装车,捡麦穗,碾麦,扬场,掰包谷,打胡筋(音),盖房子上泥,收鸡蛋……作为一个黄土高坡上出生的七零后,小时候在农村,绝大多数类似的农活我都干过。看着电影,不过像是回到了自己之前的生活而已,所以根本谈不上什么“咀嚼品味苦难”,因为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感受到“苦”,只是觉得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呀。能吃饱就行了,有个白面馍吃就更好,加点油泼辣子就美得很,从未想过还要什么七碟子八碗,那样的待遇只有谁家“过事”(葬礼或者婚礼)时才享受得到。还有那一声不吭的温顺的驴子,那绿了又枯、枯了又绿的矗在地头的大树,那用一桶桶从远处拉来的水浇出来的绿绿的菜苗,那扎手的麦芒那扎脚的麦茬那麦秆编成的小玩意儿,那呆在巷子口议论着东家长西家短的闲人们……这些都是过去真实的农村生活常态,毫无修饰,真实到一度让我以为自己并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回忆过往。

    那些人性,那些美好,久违而亲切。

    后来因为求学离开农村,工作定居在大城市,生活忙忙碌碌,遇到过各种各样的艰难困顿,偶尔也有过稍稍的动摇。但骄傲(不管别人是用“瓜怂”还是“蠢货”来评价,我依然要用“骄傲”这个词语)的是,无论是面对金钱与名利还是灾难与祸患,我都从未放弃过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坚守。虽然我很清楚,或许只要低个头就可以避免更多伤害,造个假就可以获得某个荣誉称号,说句谎就可以攀附权贵,做个秀就可以名利双收——但是,我依然不!!哪怕因此而被亲人抱怨,被好友揶揄,被别人看笑话,我还是,不!不!不!虽然,太多时候感到的是孤独和寒冷,但好在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战友虽然很少,但足够我苟延残喘。有至亲挚友的安慰,有聪慧学生的理解,有耿直同事的支持,生活还算过得去。

    在《隐入尘烟》的主人公身上,我看到了那些熟悉的美好人性。真——非要从“富二代”抵给的玉米里除去给贵英买衣服的钱,非要送给曾帮助过他的牧羊人两袋土豆;善——把终日劳苦的驴子当家人一边对其絮絮叨叨一边手里抓一把玉米喂它抚摸它,用自己的“熊猫血”一次次救人只是为了帮助愚昧可怜又可悲的村民们讨回地租和工钱;美——用小麦粒在手上印出梅花,养一群小鸡其实是想让不能生育的贵英体会到做母亲的感觉,仔仔细细地在泥墙上贴喜字想让贵英真正有自己家的感觉……

    这些画面,很亲切,很温暖,感同身受。

    先生曾说,单是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换句话说,你是什么人,你就会看到什么,就会想到什么。很正常,无可厚非。我知道,影片里也有很多的假恶丑,我洞若观火。可是,它们都没有进入到我的内心世界。虽然影片里、现实中它们一直都萦绕在周遭,但我不在意它,我懒得理它。

    一个名校毕业多年、目前在业界还混得很不错的学生网上聊天时,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老师,工作这么多年来,我从来不和人性作对。”潜台词是:老师,你不要那么傻了,你务必要相信只有“太阳和人性”让人不敢直视;千万别为了什么真善美而去奋斗、去拼搏、去奉献,那不过是一些道貌岸然的既得利益者忽悠你罢了。我只笑笑不说话,因为她跟我一样都是一腔热血想“治病救人”的。那么,当我明明知道他们是在忽悠的时候依然乐此不疲,这叫什么?悲哀吗?不,说不定还是可贵呢,呵呵。

    生活中很多当官的人总以为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跟自己一样削尖脑袋想当官,凡是没有当上的必定是没有能力,凡是说当官不好的必定是吃不上葡萄说葡萄酸;很多内心阴暗的卑鄙小人,就像先生笔下的“狂人”一样,总以为周围所有的人都想“吃”他,每个人都无比的自私、奸诈、恶毒,生活中怎么可能有无私、坦荡、良善,如果你看到了,那必然是对方演技高超而恰好你又不具慧眼罢了。

    当看到一些诸如“那么小的水渠怎么可能淹死人”“故意放大苦难来博人眼球”的影评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忍不住蹦出来的一组词语是“鸡对鸭讲”“夏虫不可语冰“何不食肉糜”……他们错了吗?没错。我错了吗?也没有。因为每个人都在“以己度人”,所以,谁都没错。

    另外,关于主角的名字,作为语文老师,我还想多写两句。

    编剧为什么要安排男主叫“有铁”,我猜想大概是想表达两层意思。一个是“有金”“有银”两个哥哥早已经死了,“金银”显然代指的是金钱,那就是说“钱”这个东西跟他马有铁早已经毫无关系了,命中没钱。第二个,一提到“铁”这个东西,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形容词应该是“硬”,其次是“冷”。硬在哪里呢?硬在他面对苦难时挺着的腰杆(虽然已经驼背),面对嘲讽时永不放弃的操守。冷在哪里?冷在有铁的遭遇,冷在亲人的淡漠,冷在富人的伤害,冷在穷人的不理解。

    女主为什么要叫“贵英”,显然是反语了。她住窝棚,吃残羹冷炙,受人白眼,分明就是地道的“贱”;她小便失禁,身体佝偻,走路踉跄,完全就是“飒爽英姿”的反义词,肮脏、邋遢、龌龊……

    “有铁”和“贵英”的组合,就是两个字——“贫贱”。俗语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圣人言“贫贱不能移”。这两条恰恰在影片里都体现了。编剧没有给出一个浪漫主义的结局,他们不仅没有像王子和灰姑娘一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且死后既没有化蝶,也没有变鸳鸯,仅仅是隐入尘烟,无影无踪。但同时,无论他们卑微的生或者无声的死里面,那些对真的敬仰谨慎,对善的执着坚守,对美的渴望追求,一直都在。

    物以稀为贵,精神也一样,而兼顾物质与精神的文艺作品更是如此。令人欣慰的是,截止我写这篇观后感(不敢叫影评)的时候,这部制作成本据说仅仅三百万、没怎么搞过宣传的影片被专业网站评出8.5的高分,并且在口口相传的加持之下已经获得了超过一亿的票房。大数据最具说服力:人性,不仅仅有恶,也有善。虽然不多,但足以烛照、温暖像我一样的人的心。

    谨以此文,向编剧(导演)以及所有的演职人员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24492.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