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5-15 09:06阅读:
次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影评
神话史诗的东方觉醒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破局与新生
十年铸剑,一部电影的文化野心
乌尔善导演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注定是一部载入中国电影史的作品。从立项到上映,耗时近十年,投资高达30亿元,这场豪赌背后是导演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情凝望。影片以商周易代为背景,却未止步于奇幻特效的堆砌,而是将视角聚焦于人性与价值观的觉醒,试图用史诗叙事叩击当代观众的心灵。导演乌尔善坦言:“若票房失败,我需用十年还债。”这份孤注一掷的勇气,让影片从诞生之初便裹挟着悲壮与使命感。
父子关系的血色寓言
影片最令人震撼的,是两组父子关系的撕裂与重构。姬昌吞食长子伯邑考血肉的桥段,在原著“吐兔化形”的凄美意象上更添悲怆。李雪健饰演的姬昌,以颤抖的双手捧起肉羹,眼中交织着绝望与父爱,城门下护住幼子的瞬间,将一个忍辱负重的父亲形象刻入观众骨髓。另一组殷郊与纣王的纠葛,则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异化——费翔饰演的纣王并非脸谱化的暴君,而是被父权阴影吞噬的悲剧者,其与儿子从崇拜到仇恨的转变,直指封建伦理的荒诞性。乌尔善用这两组关系,撕开了中国式家庭伦理的伤口,让神话照进现实。
视觉美学的文化溯源
影片的美术设计堪称一场中华文明的考古盛宴。朝歌城的青铜饕餮纹饰、祭祀场的甲骨文图腾、服饰上的三星堆神鸟元素,皆从殷商文物中提炼而来。妲己的妆容参考了商代玉人“高颧骨、细长眼”的特征,质子旅的青铜胄甲复刻了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就连昆仑仙境的云纹,亦取自战国帛画的流动线条。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考究,让影片超越了奇幻片的桎梏,成为一场流动的博物馆。
表演艺术的集体觉醒
老戏骨与新人演员的碰撞迸发出惊人火花。李雪健以沙哑嗓音演绎的“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成为全片的精神注脚;夏雨饰演的申公豹,将道家的逍遥与权谋融于一身;黄渤的姜子牙则打破仙风道骨的传统形象,以市井智慧解构神性。更令人惊喜的是青年演员的群像塑造——于适饰演的姬发从天真到觉醒的蜕变、陈牧驰的殷郊在信仰崩塌时的嘶吼,让“质子旅”不再是被历史湮没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
类型叙事的破与立。
乌尔善摒弃了传统封神故事的神仙斗法套路,将叙事重心落在“人的选择”上。开篇冀州城之战,冰原上的血色冲锋充满《权力的游戏》式的史诗感;比干掏心验狐的戏码,以戏剧张力替代法术炫技;就连雷震子的诞生,也被赋予“善恶共生”的哲学隐喻。这种“去神性化”的处理,让神话回归人性本真,正如导演所言:“我们要探讨的是每个人在成长中必经的价值观选择。”
争议与启示
影片并非完美无缺。部分观众诟病其文戏节奏缓慢,申公豹移魂术等桥段仍显突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以30亿元投资撕开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天花板——2400人的剧组、全球顶尖的Volume虚拟拍摄技术、耗时三年的动作训练,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电影人对工业化标准的执着。当西方用《指环王》定义魔幻史诗时,《封神第一部》用青铜器的冷峻质感,给出了东方史诗的另一种答案。
截至2025年,这部曾被预测“票房5亿”的作品,最终以26亿元的成绩证明:中国观众渴望的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是能与民族文化基因共振的故事。正如乌尔善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上的感悟:“神话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原型。”《封神第一部》的价值,或许正在于它让年轻人在IMAX银幕前,触摸到了三千年前的华夏心跳。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31577.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