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500字 >

电影《春苗》观后感5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6-29 09:08阅读:
电影《春苗》观后感
——从《春苗》看时代镜像与思想审视

《春苗》作为一部诞生于1975年的影片,以20世纪60年代农村为背景,讲述了妇女队长田春苗成长为赤脚医生,与轻视农民的医疗体制斗争的故事。它上映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影片有着多面性,既展现出积极意义,也存在因时代局限产生的“极左”痕迹 。

影片积极意义显著,在题材上,它极具现实性与前瞻性。当时农村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缺医少药是常态,电影真实反映这一困境,如阿芳嫂女儿小妹因公社卫生院医生钱济仁的漠视,耽误治疗离世,这一情节深深刺痛人心,也凸显出改变农村医疗现状的迫切性。影片歌颂赤脚医生这一新生事物,春苗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努力学医为乡亲服务,她的坚持和奉献,展现出赤脚医生为改善农村医疗做出的努力,这在当时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推动了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

从人物塑造来看,春苗的形象十分饱满。她热忱善良,一心只为贫下中农着想,面对杜文杰和钱济仁的刁难,她毫不退缩,刻苦学习医术。当水昌伯被钱济仁刁难、杜文杰不准治疗时,春苗愤然回村办卫生室;阿芳嫂儿子急病,卫生院拒绝出诊,春苗冒雨采草药救人。这些情节体现出她坚韧不拔、勇于抗争的品质,成为激励无数人的榜样。

然而,受“文革”特殊时代背景影响,影片也存在“极左”思想。影片将医疗领域的矛盾过度政治化,把正常的业务分歧和管理问题上升到“路线斗争”的高度,将杜文杰、钱济仁等塑造为彻头彻尾的反派,是“走资派”的代表,对他们进行了简单粗暴的批判,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元性。这种非黑即白的人物设定和极端化的批判方式,是“极左”思潮在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体现,使得影片在思想表达上缺乏深度和客观性。

在“文革”特殊语境下,《春苗》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使命,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电影艺术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让电影难以从更理性、更人性的角度去探讨农村医疗问题。

《春苗》是一部具有复杂内涵的电影,它既有反映时代诉求、鼓舞人心的积极面,也有因“极左”思想影响带来的局限。以史为鉴,我们应客观看待这部影片,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推动社会和文艺的发展。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500z/32068.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