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600字 >

《三节草》观后感7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9-05-31 07:19阅读:
《三节草》观后感

   《三节草》算是中国比较早期的一部纪录片,却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奖项和提名,第20届法国国际真实电影节特别奖,第4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第7届中国电视骏马奖第3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特别成果奖。作为一部获得如此多奖项的纪录片,它好在哪?为什么能获奖?
首先《三节草》必定胜在其选题,影片以泸沽湖的摩梭人与当地文化为背景,以一个被摩梭人拐进泸沽湖的汉族女子肖淑明为切入点,讲述一个长辈送孙女走出大山去城里工作的故事,这样的布局就决定了该片的信息量会惊人地丰富,使观众能有许多不同的关注点,如摩梭人的走婚等文化习俗,如肖淑明丰富而奇特的个人经历,如汉族与当地少数名族的矛盾与冲突,如山里孩子对走出大山的渴望,如一位母系氏族的长辈对子女的关怀......这些所有的内容信息决定了这部片绝对不会像大多数纪录片那般枯燥,因为它既展现一片文化,又讲述一段历史,又呈现一个故事,又承载一种情感,更加锦上添花的是主人公肖淑明还出奇地能说会道,为影片贡献了不少“金句”,影片名称《三节草》便是取自结尾处老人所说“人生就像三节草,不知那节好。”可以说这句话又使影片的立意大幅升华,上升到对人生命运的探讨,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已经跳脱出纯粹纪录片的范畴,因称之为纪实性故事片。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这是百度百科对于纪录片的定义,但我认为该定义是对纪录片的苛求,能有多少纪录片是能用真实引发人民的思考的呢?绝大多数纪录片,真实的大多引发不了思考,能引发思考的大多不太真实,艺术的加工本身就是对真实的裁剪,裁剪后的真实就只是部分真实,因此记录片的真实性与艺术性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二律背反,那对于纪录片而言,究竟是真实性更重要还是艺术性更重要呢?
如果讲究纯粹的真实,那肯定没有比监控摄像头更真实的记录,那监控影像肯定不是艺术,如果讲究纯粹的艺术,那纯表现电影的艺术性肯定大于记录电影,那要想让纪录片既真实又艺术,肯定得对双方都进行取舍,那该如何取舍,标准是什么?
我想那个标准取决于观众与电影奖项的评委,鉴于目前纪录片拍摄的生态,能拿奖的纪录片必定是好的纪录片,观众愿意看的纪录片也是好纪录片,什么纪录片既能拿奖,观众又愿意看?像《三节草》这样的纪录片,因此三节草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它有多真实或者有多高的艺术价值,对于观众而言,纪录片是否完全真实重要吗?重要,但无所谓,观众不会刻意去求证影片的真实性,他们只在乎这部影片有没有意义,这种“意义”就表现在他们在看完影片之后的思考。至于艺术性,任何一个手法高超的剪辑师都能用“看不见的剪辑”进行导演所需要的艺术加工,观众所能听到看到的无非只是同期声和轻微抖动的摄影画面罢了。
综上,我不会认为纪录片是真实的艺术,相反,纪录片是“创造真实”的艺术,从《北方的纳努克》开始,纪录片导演就开始成为谎言的艺术家。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600z/14073.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