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600字 >

《九零后》观后感7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1-07-16 09:44阅读:

《九零后》观后感



影片背景



《九零后》是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摄制的一部关于西南联合大学的纪录片。影片围绕着包括杨振宁、王希季、许渊冲、杨苡等16位均龄96岁的“九零后”大师的回忆展开。讲述了上世纪30、40年代,他们在西南联大躲避战乱、求学、奋斗并抗争命运的故事。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所高校为避免战乱的影响,在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由于战争规模扩大,学校于1938年二月决定分三路迁往昆明,其中有男生200余人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行走6000多公里前往。同年四月,学校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既西南联大。


铁皮屋顶的教室、茅草铺设的宿舍,简陋的教学生活环境正是当年的西南联大最大的特征。但正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样的环境也营造出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吸引了大批有识之士、有志青年前来学习。他们在这里求学、成长,也度过了属于自己的“光辉岁月”。


校园轶事



纪录片《九零后》最大的亮点,便是这些“九零后”老人在九十多岁、一百多岁的高龄,向观众亲口讲述有关西南联大的往事。由此,这些故事不再是尘封的历史,而变成了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


01

“和平共处”


由于校舍环境恶劣,学生们在晚上深受“臭虫”的侵扰,却又无可奈何。最终,大家凭借自己的意志力,与虫害达成了“和平共处”,并坚持在这样的环境下继续学习、生活。
02



论国文课“轮番授课”制


联大的国文课采用多位教授轮番授课的制度。对此,代表文科生的许渊冲和代表理科生的杨振宁给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许渊冲极力赞赏这种授课方式,认为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接触到更多文学大家,是“从古至今最好的国文课”。而杨振宁则认为这种课堂缺少系统性和针对性,对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予支持。


03

20世纪40年代的《等你下课》


翻译家许渊冲在当时的日记中,写到了自己在躲在教室外的树旁等待心仪的女生出现,却又踌躇不敢上前的场景,与周杰伦在流行歌曲《等你下课》所描述的场景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04

早期“论文代写”


汪曾祺在联大就读期间,曾帮助低年级的同学完成老师布置的诗文评价作业。上交后,老师对这份作业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写得比汪曾祺还要好”,使得在场的“知情人”无不哈哈大笑。


05

资源匮乏下的友谊


由于物质资源不足,学生们在图书馆合看、轮看一本书成为了十分常见的现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和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在这样的机遇下认识,两人志趣相投,也在此后的日子里共同学习进步,成为了毕生的知交。


06

“跑警报”


面对时常来犯的日军空袭,联大学子并没有被摧垮意志。撤离学校躲避空袭的行为也被大家从容不迫地称为“跑警报”。中华民族,以及那个时代的青年人顽强不屈的品质也在其中展现了出来。




观影感受



那些出现在教科书、影视作品、新闻中的“伟大”人物,其实拥有和我们一样拥有大学四年的“光辉岁月”,也曾陷入过迷茫、困境或是犯“这个岁数”才会犯的错。
但是,19世纪40年代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并不允许他们“享受”这段时光。想要改变自己、祖国的命运就只有更快地成长、成才,实现科技强国、文化强国。也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西南联大”,造就了一批为新中国的发展开疆拓土、建立功勋的时代英雄。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600z/22869.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