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600字 >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6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3-07-23 08:38阅读: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上周末带孩子去看了《长安三万里》后,一直想写篇观后感,今日得空补上。

电影的主角是高适和李白,或者说通过高适的回忆来讲述李白的一生,毕竟李白在中国唐诗中的地位无可比拟。讲述之中加入了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唐代诗人群像,借助长安和黄鹤楼的坐标,展现了唐朝诗歌文化的巨大影响和独特魅力,也刻画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图景。《长安三万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形式,可谓借助电影这种载体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优秀作品,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灵魂的文艺作品,从而传承好中国文化,叙述好中国故事。写到这里顺便提句,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华文明面临的另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突出问题就是如何用更恰当有效的方式与外界沟通,让外界理解?也就是构建更能为外界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中国话语体系。我们自己天天讲得再多再好,他人不相信,不认可,无异于是自说自话。

有人说,李白和高适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我觉得他们更像是殊途同归。李白潇洒不羁的背后是追求功名之路上的坎坷和无奈,生于商人之家的他甚至不惜用“入赘为婿”这种常人所不屑不齿的方式来寻求一展胸中抱负,虽然屡屡受挫后入了道门,作出“将进酒”这样的千古诗篇,但他内心深处对成就一番事业的渴望并未真正磨灭,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他最后被永王所利用,锒铛入狱。获得赦免后余生无多的他,才算得上真正通透。而高适呢,他对李白的倾慕是发自内心的,他和我们一样希望能有李太白的那份自在洒脱,所以即使在与李白的这份友情中并不平等,他依然选择维系和接受,李白的思想和生活对他始终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李白的交往对他事业的成功也裨益良多。最终他也借助与李白相扑时所受的启发摆脱了两难困境,并将功劳留给了年轻的严武,充分体现了他历经沧桑后的人生智慧。当高适离开前线策马返回长安,当李白得到赦免驾舟顺流而下,两人的心境应是异曲同工,都是历经人生沧桑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那份释然和坦荡。

李白被关押后与书童对话得知在高适监管之下,幻想着高适救他出来,这时候的他仍然没有悟透官场之道。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反叛之罪从不被姑息,卷入其中的人从来都是可以冤枉,但绝不漏过。这样的情形下高适能有什么选择,况且他和李白本身又比常人多了一份私谊,更不能多言一句。当然电影的最后借助监军之口揭秘高适通过致信郭子仪为李白求情,展示了另一种中国智慧,即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达到自身目的,同时传递了向上向善的人间真情。

如众多影评所言,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李白,但在生活面前我们都选择了去做高适。这是一种好听的说法,真正的现实是:我们大多数人既没有活出李白的潇洒,也没有取得高适的成就,两者兼不得,而是在“执着”与“放下”之间来回游走,始终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方向,这或许才是芸芸众生的常态。

电影时长168分钟,值得评说的内容和细节还有很多,是一部值得去看的好电影,可以了解潇洒如李白者也会经历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能够让孩子通过观影感受到更立体更生动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电影中涉及的诗词众多,选取比较贴切的三句诗来形容我们的一生。

少年的我们,轻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中年的我们,沧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暮年的我们,通透: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电影最后说:“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

司马光曾有诗云:

烟愁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由此,我期待能有导演再拍一部更有挑战的作品《洛阳三千年》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600z/26307.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