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600字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观后感65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3-08-14 09:34阅读: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观后感



前段时间偶然看了一个纪录片,颇有感触,片名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导演贾樟柯。纪录片共18章,主要有关四位出生于不同年代的作家:马烽、贾平凹、余华和梁鸿,借作家本人或他人之口讲述他们个人及其背后的时代故事。
片子给人第一直观的感受就是真实。食堂里鸦雀无声,老人们在排队打饭,每个人脸上的皱纹和斑都清晰可见,最细节的眼神和微表情也都被镜头详实记录下来。坐在椅子上的老人娓娓道来,第一位作家——马烽(1922-2004)以及他在山西贾家庄生活时发生的桩桩故事便随之展开。在贾家庄村民眼中,马烽领着他们治碱、劳动,支持婚姻法和自由恋爱,生活跟普通农民没什么两样。似乎片子里没提太多写作的事,但查看他的作品,却发现许多都与乡村密不可分,这是乡村生活给予他的写作灵感。
第二位作家贾平凹出现时,我很快就想到了小学课本上有他的文章,于是一种熟悉和亲切感便油然而生。当谈起年少读物启蒙时,贾平凹老师提及读《红楼梦》的经历,说自己正是因为此对文学产生了热爱。也许有时,兴趣种子的萌芽就在成长的某个不经意间。我想起自己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初二,读的是向室友借的简易版带插图的《红楼梦》,坐在某个巷子里的电动车后座上一边看一边等母亲,在并不算安静的场景下都能读得津津有味,而惭愧的是,现在我已经很少再看书了。
第三位作家余华,我因为读过他的两三本书而对他有一些初印象,但通过纪录片我对他有了新的认知:原来小说里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丰满的故事情节和令人记忆深刻的场景都源自于他所亲身经历的生活,比如《兄弟》里的余拔牙也姓余,职业是余华老师曾经做过的牙医,他也想到全国各地去看一看。我敬佩余老师对人生的豁达,猜测是时间和经历练就了这份豁达。看时我随手记下了两句话,一句是余老师引述诗人海涅的“死亡是凉爽的夜晚”,另一句就是片名“我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最后一位作家讲述前,屏幕上突然出现了“河南省.邓州市”六个字,我不由惊喜了一下,没想到纪录片里也能看到自己生活了二十几年的小县城。这里是梁鸿老师出生的地方,是她的故乡。镜头下,梁老师真情实感地讲述了自己的家人和早年经历,几度哽咽,也许,这些家庭琐事一直埋藏在她的内心深处久久无法释怀,是她心里最柔软的那块地方。最后,梁老师教自己平时惯于说普通话的儿子用河南话介绍自己,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故乡的眷恋吧。
其实纪录片里涉及的内容有很多,有关文学、有关故乡、有关亲情、有关理想、有关人生态度,我的感受也零零散散,于我而言,我更关注后两者。余华老师说,在他小的时候看大海是黄颜色的,但课本上说大海是蓝颜色的,于是有一天自己就想一直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句话给我的感觉就像,虽然不知道前方会出现什么困境,但仍带着巨大的勇气和不懈的坚持前行;即使知道要面临狂风暴雨和波涛汹涌,也仍不放弃对生命和理想的追求。
作家在成为作家之前也不知道他们会成为作家,可能也从事过很多其他职业,甚至有过许多悲惨体验,但也正是这些独特的人生经历为他们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我的意思是,人生有无限可能,每段你认为是无用功的经历不一定是无用功,也可能是潜在的财富。既然这样,就请允许一切发生,允许幸福也允许痛苦,允许失败和阻碍,允许胆怯和懦弱,大不了就大哭一场,然后擦干泪水,收拾心情,继续昂首挺胸向前。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600z/26485.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