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800字 >

《后天》影评8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09-05 07:53阅读:
《后天》影评



电影名称:后天
     (The Day After Tomorrow)
上映国家:美国
上映日期:2004年5月28日


温室效应,是指地表受热后外放的长波热辐射被大气吸收,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所以当我们想到温室效应的时候,很容易联想到气温升高和全球变暖。但我们是否想过,或许温度的升高也会使天气走入完全相反的方向——地球进入冰河期。2004年的这部灾难电影《后天》则告诉我们,这看起来完全矛盾的趋势并非不可能。


科 学 依 据

“变暖”是如何和“低温”联系起来的?
电影介绍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首先,北半球温带气候的成因是北大西洋的暖流把赤道的热量带到北半球;其次,冰川的融化会形成大量的淡水,而淡水的注入会打破海水中原有的水盐比例;而后,大西洋暖流的流动受阻,北半球的热量不足;最终,使得北半球的温度骤降,进入冰河期。
这并非是完全的空想,已经有学者提出了类似的假说。所以这看起来“不科学”的理论,实际上具有理论支持。

电 影 分 析

我们重新回到电影内容。

整个故事的主线是杰克教授和他的儿子山姆,他们之间的父子关系。

醉心于科学研究的父亲和被忽视的儿子,难于表达爱意的父亲和心怀敬爱的儿子,这样的人物关系在电影中并不少见。甚至杰克冒着严寒风雪,徒步从华盛顿走到纽约,只为来到儿子身边,这样的情节在设计上也有些落于俗套。但是,导演选择以这样的父子情作为电影的主线,其实是想要带动观众们回到一个根本的问题上,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环境污染和危害有别于其他直接的人身财产伤害,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通过不明显的方式表露出来。虽然造成的危害往往会更大和更持久,但是因为行为和结果之间的长周期性,在有着可见、可观经济获益的情况下,牺牲环境往往是人们的第一选择。就像是杰克教授和副总统贝克和他们所代表的立场之间的冲突关系。保护环境在短期内带来的是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经济发展放缓。选择牺牲了环境的人,也未必会需要承受相应的结果。

那么,如果在我们的有生之年都不会受恶性环境影响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为了孩子,为了我们之后还存在的人类。似乎我们得以独善其身,事实上却是将我们的孩子置于险境。像电影中的这段对白:

“他在华盛顿,他很安全。”

“他的儿子在曼哈顿。”


在给出保护环境的原因的同时,导演也通过长篇幅、真实感强的画面加深了对于恶劣环境的刻画。电影片头部分大片融化的冰川,深蓝色的海水和纯白色的冰层在色彩上给予人视觉冲击。地平线边缘若隐若现的山峰,崩塌的冰川让人陷入险境。印度的大雪,东京的冰雹,洛杉矶的巨型龙卷风和纽约市区的洪水,与在这些极端气候肆虐下显得格外弱小的人类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由想起《流浪地球》中,那段旁白:

“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电影中,只来得及打开门便被瞬间冰冻的飞行员与博物馆中灭绝的猛犸象标本两相呼应。如果我们继续伤害环境,人类也会灭绝;如果我们对环境保护无所作为,我们早晚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而它,或许会比我们想象中还要来的更快,或许就在明日之后。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800z/19332.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