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800字 >

《觉醒年代》观后感8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1-10-29 08:51阅读:
《觉醒年代》观后感


     “人吃人”。

     这是那个时代的真实景象,也是它带给我的第一印象。社会被一张张血盆大口淹没,互相撕咬,从不给人活路。



    “黑暗”。

     国不是国,社会不是社会,人不是人。

     世界在心中呐喊,“中国已经没救了!”



     然而,果真是这样么?

    “总有人在黑暗里踽踽独行,却满身散发着光芒。”

    “站起来!”有人在黑暗里大喊,妄图以振聋发聩之势叫醒所有人!

    一个,两个,三个......一个个光芒燃了起来,撑着“中国”这残破不堪的巨龙!

     有觉醒之人站起来了!



     人穷,志不穷。

     影片最震撼我的,是每当背景音乐响起,每当一篇热血沸腾的演讲结束时,每当革命者们头上顶着“死亡”身上披着“觉醒”向龙头走去时的,那份激情与热血。

     一边是明媚的阳光,熙攘的人群;一边是泥泞的地面,阴沉的监狱;一边是风华正茂,一边是遍地累伤;一边是延年,一边是乔年。那个常在哥哥后面喊饿的男孩,最后也还是和他哥哥眼神坚定地一起奔赴了刑场。如此奔赴黑暗的光芒,绝不止于这两颗。

     为了黑暗里还未觉醒的光芒,它们毅然放弃唾手可得的光明,奔赴回去,照耀大地,普照众生。待到社会已从血盆大口中脱离出来,惋惜的是,最初的光,已无法见证奇迹。



     我认为,这部影片,要告诉我们的是,中国之觉醒,人民之幸福,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得来的,而是无数的光与信念垒加在一起的。



     铭记历史,继承信念。

    很喜欢鲁迅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莹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分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我们便是《觉醒年代》的续集。

     这一次,由我们来觉醒。




      青   春       

——七升八  苏敛月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没有流量大牌明星,不是热门小说改编,但它却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纷乱沸腾的年代。

     以前只是一个个名字的先烈,在这部剧里突然变得鲜活了;那些历史课上死记硬背的人物评价、历史意义,好像一下子就懂了。

    《觉醒年代》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们在历史课本上不经意间划过的句子,可能就是一个人的一生;那些我们在政治课本上学到的、有些人不以为意的东西,曾经真的有一群人把它们当作毕生的理想和信念去奋斗和牺牲。原来在那个年代,不仅有才子佳人、花前月下、醉生梦死,更是哀鸿遍野的乱世,那时候真的有人吃“人血馒头”治病救命,也有人为国家一夜白头!



     从创办《新青年》启民智伊始,到开天辟地建立共产党,期间是张勋复辟、新旧文化之争、巴黎和会失败、学生发起五四运动……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中,我看到的是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革命先驱追求真理的光辉历程;是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有志青年们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位位前辈在救国道路上绽放他们的热血,绽放他们的青春之光,这短暂的青春之光,有可能就浓缩了他们无比热烈的一生!



     在这部剧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无数个:陈独秀初创《青年杂志》演讲,激昂地提出“六条标准”,后又提出要将监狱当作研究室;延年、乔年摆摊卖《新青年》捡到钱,为物归原主,他们在大街上等到深夜;毛泽东抱着《青年杂志》在雨中奔跑;蔡元培三顾茅庐请陈独秀去北大任文学总长;李大钊与长辛店工人们一起包饺子过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使团即使被骂作“亡国奴”也要为青岛、山东问题做最后努力,深夜仍在等候电话;“五四运动”中被捕学生意志坚定,他们说卖国贼不除,誓不出狱……这一幕幕历历如绘,这些画面让我知道了当时百姓的痛苦,寻求救国之路的艰难,革命者的不易......



    但《觉醒年代》中最使我难忘的便是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

    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革命烈士,1927年在上海被捕,宁死不跪,被国民党反动派乱刀砍死,时年29岁。

    陈延年就义那天,龙华的桃花落了满地,花落在了他最美好的年纪。



    “去是少年身,归是烈士魂。”他们像团团火焰一样燃烧,用尽全力去撕裂黑暗引来一缕光明,照破山河万朵。我崇拜这英勇就义的慷慨和那救国救亡的纯粹!



    还记得李大钊先生在《青春》中这样写道:

“以青春之我,

创建青春之家庭,

青春之国家,

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

青春之地球,

青春之宇宙。

资以乐其无准之生。”



   《青春》这首诗歌,乍读之下,平平无奇,甚至有重复累赘之感,但影片越看至最后,越能深刻体悟此诗歌之

     含义,这不就是在寄语彼时的青年能不负众望,打破旧世界,创造一个崭新的中国!



    而如今的我们,正值青春!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800z/23044.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