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800字 >

《第二十条》电影影评8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4-04-02 09:25阅读:
《第二十条》电影影评

2024年春节档张艺谋导演再次携新片电影《第二十条》与观众见面,影片片名取自刑法“第二十条”,寓教于乐,取得良好的普法效果。截至4月1日票房已突破24亿。影片通过社会中三个小人物案件聚焦正当防卫这一话题,在喜剧的氛围下包裹严肃主题“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让观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01

现实主义题材

《第二十条》将镜头对准现实生活中的人,聚焦“正当防卫”这一社会议题,三起案件交叉并行:检察官韩明处理王永强上海刘文经案、公交车司机张贵生案及儿子韩雨辰案。这些事件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精准诠释了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的含义,将该条法律条款进行完善解构重组,充满人道主义色彩,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同时张艺谋导演此次的影像风格也极具现实化。不论是导演早期作品《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近期影片《坚如磐石》,对于色彩的运用独具一格,这部影片抛弃了绚丽的色彩,运用真实自然的影像风格呈现生活中的事件,从而引起观众对社会生活中公平正义的关注与反思。全片没有将主人公韩明塑造成完美的扁平人物形象,而是多元化表述普通人在社会中的反抗与挣扎,由吕玲玲将其感化实现从非正义者向正义者的转化。


影片以扎实的叙事、厚重的主题回归创作本身,探讨情、法、理,同时对弱势群体进行了大量描绘。如被校园霸凌的学生、被骚扰的女乘客、被欺侮的残障人士等。赵丽颖饰演的郝秀萍是一位聋哑人,无权无势,长期遭受欺凌,最终绝望跳楼。正如影片中吕玲玲所说“是她的绝望,是她对法治的绝望,对公平的绝望,对我们的绝望!”影片将善良与真诚,公平与正义传达给观众,让观众看到鲜活的人物形象,相信法律。

02

理想主义发声

影片主人公检察官韩明在影片结尾掷地有声的指出“老百姓要的是公平正义,那四百五十二条《刑法》写的不就是‘公平正义’四个字吗?‘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展现了他正义者理想主义的光芒。但韩明并非一开始就是正义者的化身,在大学时代为人正直,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中年时期放弃理想主义而变得圆滑世故,在面对王永强和张贵生案件时将他们的行为归于防卫过当,即使内心纠结挣扎,在情感方面认为他们是正当防卫,不应被定罪,在法律条文面前不能说不。但在同事吕玲玲、儿子韩雨辰等理想主义者的感化下又转为正义者的化身,唤醒内心的正义维护他们的权力。


理想主义者


由此可见,检察官吕玲玲才是影片的中心人物,她唤醒了韩明内心的正义及理想主义,稳步推进现代化法治社会的公平正义。从影片内容来看,韩明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形象,但从思想精神方面来看,吕玲玲无疑是影片的核心人物,正是以吕玲玲为首的理想主义者才感化了韩明。他们各自在影片中都承担不同的作用,同时使观众了解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承担的角色,引发感触与共鸣。

03

普法的社会价值

影片的一个个案件背后都在教导观众明确“防卫过当”与“正当防卫”,真正做到了普法。近日三个14岁青少年学生杀害并掩埋同学这一社会新闻引起广泛关注。正是这部影片的普及使“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等重要罪行是否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一问题又重新引起争论。校园霸凌无处不在,不能让《未成年人保护法》成为他们的保护伞。“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等这些都是影片中触动人心的话。刑法“第二十条” 被观众熟知,从沉睡到唤醒,这是社会现代化的进步,是社会法治的进步,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遵循法律的同时也应做到与情理统一。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搬上银幕,可谓身边人身边事,《第二十条》击碎成人世界的圆滑世故,击碎既定规则的永恒 适用,击碎残酷现实前的虚伪面具,填补了没有温度的法条。将沉重话题与喜剧基调相融合,极具批判力度。


END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现实主义题材、理想主义发声及普法的社会价值三方面进行论述,以喜剧形式聚焦社会问题,让思考延宕于现实,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这部影片也启示我国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将社会议题融入影片,使其更加多元、丰富、绚丽。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800z/28027.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