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800字 >

《真相之上》观后感8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10-17 08:41阅读:
《真相之上》观后感

剧情简介

  电影讲述了政治记者瑞秋因为揭露了美国政府与美国总统的不正当行为而被起诉、关押。

  瑞秋因为在报道中透露了一位CIA的身份而涉嫌包庇违反国家法律的泄密者。面对检察官与法官的逼问,她仍拒绝透露。

  影片通过瑞秋的坚持与反抗,探讨了新闻自由、职业道德与个人良知的主题。

“真相至上,但真相的代价是什么?”

  因为身份被暴露,CIA特工艾瑞卡遭到刺杀。瑞秋也为此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她的报道间接害死了艾瑞卡。

  她揭露了不公,却引发了另一场悲剧。这揭示了真相也拥有“链式反应”——它并不总是带来正义,也可能引发无法控制的伤害。

  此时,电影也抛出问题:真相,真的值得无辜的生命来换取吗?

“只要记者说的是真话,并且客观公允,就不需要担心后果。” 

  《华盛顿邮报》前主编本杰明·布拉德利生前不断强调:“只要记者说的是真话,并且客观公允,就不需要担心后果。”

  《华盛顿邮报》,作为第一个爆出美国著名政治丑闻“水门事件”的媒体,当时顶着巨大的政治、经济以及舆论压力,和=记者和报社面临的危机和电影女主瑞秋以及她所属的报社十分相似。当记者们向白宫一手导演的全面信息封锁发起挑战,老布成了最好的掩体。在伯恩斯坦(“水门事件”调查记者之一)的回忆中,白宫新闻发言人几乎每天都会跳出来抨击《华盛顿邮报》,点名批评布拉德利和两位记者,“然后,布拉德利给我们鼓劲。”

  真相的价值,一直是辩证一个辩证的议题。通过电影、大亨等等我们并不能得到一个简单的答案。但是对于负责人新闻人来说,真相的价值,是值得放弃一切的,尤其是当放在国家、公众重大意义之前。电影女主瑞秋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准则,所以她符合布拉德利语境下的情况。

  朱迪思·米勒

  电影女主瑞秋的原型,是《纽约时报》前记者朱迪思·米勒。

  2005年夏天,她因拒绝就“特工门”事件透露自己与副总统切尼当时的办公室主任利比的对话内容而入狱85天。
  然而,当她宣布自己获得利比允许可以作证并获释以后,米勒遭到了该报编辑记者公开的强烈批评,指责她在中情局特工身份泄密案中行为不当,指责她在伊拉克战争发生前有关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报道失实。《纽约时报》还发表文章,称米勒是一名经常与编辑和同事发生冲突的流氓记者。

  人与原则是没有区别的

  瑞秋的律师最初表示“我只代表她个人,而不是她的原则”,但随着事情深入,他在法庭上坦言:“我现在意识到对于真正了不起的人来说,人与原则是没有区别的”。

  作为记者,瑞秋坚守了自己的原则和身为记者的职业素养。和儿子分离、丈夫决裂,间接害死无辜的人,使得她内心煎熬,途中也不断有人诱导她说出线人。但她面对指责,她说:

  她的坚守不仅是对记者职业道德的维护,也是对她作为一个母亲的原则——保护那个无意中透露信息的小女孩,不让她因间接害死母亲而背负终生阴影。

  电影结尾并没有明说瑞秋最终的结局。她或许会受不了牢狱之灾,和原型人物一样说出自己的线人。但这些并不重要,电影希望唤醒或是新闻或是政治从业者心里对于从事职业的最初幻想,并告诉大家,总有原则值得坚守。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800z/33450.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