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影视剧评说 >

《北京遇上西雅图》观后感剧评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07-03 10:07阅读:
《北京遇上西雅图》观后感剧评



岁月如歌:



    《北京遇上西雅图》——好!

    先来一声喝彩!

    最近看了《北京遇上西雅图》,和绝大多数观众一样,看得兴高采烈。原以为这又是一部那类灰姑娘和白马王子的都市喜剧,但其实《北京遇上西雅图》充满着可供玩味的现实意义。大肚婆偷偷跑到美国生小孩,非法月子中心,刷不完的信用卡,趾高气昂的到处骂人的小三,吃软饭的中年落魄老男人……种种时代的新烙印,都成了影片所映照出的最新潮流。当看到同行男主角的命运时,竟然泪眼矇眬。不过,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肯定没有老泪纵横。
    电影散场时,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要是当时写影评的话,会成为一篇:“借用影评的手法,恶毒攻击现行医疗体制的战斗檄文”。
    一觉醒来,心潮不再澎湃。又觉醒来,浮想无法联翩。看电影时的激情,只能算是现代医疗体制束缚下,一个悬壶济世几十载的老医生内心的感慨,只能算是死水微澜,很快就风平浪静了——毕竟是受教育几十年的革命老同志嘛。
    但是,看了《北京遇上西雅图》,不留下几个字,老觉得对不起我的票款。这五十元可是我上周日放弃休息,辛辛苦苦加班一天,开刀挽救了一个心脏病人的生命,得到的全部加班费。当然,我理解为这是劳动报酬,辛苦所得。广大网友们也可以认为,这就是江湖上传说的,万恶的“手术提成费”。继而,口水铺天盖地:“无良医生,救死扶伤还要拿钱?” 在高举的道德大棒之下,我体无完肤,还有口难辩。我无法振臂高呼,只能痛苦呻吟:“让口水来得更猛烈些吧,把我也轰到西雅图去呀”。嘿嘿,倒也乐得快活。
    三思再三,决定以一个心外科医生的眼光,对《北京遇上西雅图》的观众做一个剖析。

    但不是《北京遇上西雅图》的观后感!     

    大致将《北京遇上西雅图》的观众解剖为三个层次 。
   (注:层次无高低,层次有交叉。看文章不是看电影,无需对号入座)。   

      
     第一层次:少男少女,追星一族。
    粉丝们进电影院就是来粉的。不拘形式,不重内容,势将明星粉到死。电影中的吴秀波,络腮胡须、圆框眼镜,尽显潮流大叔范。美女汤唯,卷发披肩、简约之中气场强大。足以让粉丝们为他们痴,为他们狂,为他们不认爹和娘。超级粉丝,没钱也要粉到香港。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又恰到好处的为他们制造子虚乌有的“绯闻”,然后辟谣,直粉得粉丝们没有最粉,只有更粉。粉丝一族的身体是爹妈给的,而生命就是为了偶像而粉的。
    粉丝有时候跟菌丝一样呈爆炸性生长,目前已经势不可挡地成为当今中国电影观众的主力。一部电影,有了可粉的明星,加上强大的舆论宣传和娱乐花边,就大功告成。无需文化底蕴,不要深刻内涵;正是:颠倒历史无底线,穿帮中西不红脸。凭借一个光秃秃的歪瓜加上两个装疯卖傻的裂枣就能卖十几个亿。要知道,数钱的那帮小子还偷着乐:花钱看这种电影,你们也“太囧”啦。
    现代电影制造了一帮子明星,明星催生了一大批追星族,追星族又造就了更多的明星,他们共同支撑着电影这个烧钱的机器。

    你敢说粉丝们肤浅?他们不黑了你,我都跟你急。
    告诉你吧,他们已经不再是只记得偶像三围的幼稚粉丝,他们成熟啦,他们已经在根据偶像的码子制造自己的三围啦。——你OUT了吧?
    汤粉们最近正在筹备召开专题研讨会,深刻研究汤唯家的已死多年的雄性宠物狗的第三任雌狗朋友的一次生日PARTY上的蛋糕中的奶油的鲜红色的纯度的百分比。——你晕了吧?
    部分顶尖波丝正在组织攻关:波叔家的宠物草狗最近生了二胎,小狗狗的智商会不会因为波叔经常去酒吧而受影响?这是为什么呢?影响的途径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呢?这又是为什么呢?与万恶的塑化剂有关吗?!——你吐血吧。
     正是:粉丝进影院,功夫在影外。

     我粉,我任性!
       
     第二层次:中男中女,有梦一族。
      这类观众大多数为已婚饮食男女,结婚半年正痛苦,有的八年还痒痒。少数人在徘徊,部分人在挖掘,大多数已走进爱情的坟墓。浪漫的爱情圆舞曲早已曲终,锅碗瓢盆交响曲正在狂响。他们肩负着家庭生活的油盐酱醋,怀抱着夫妻生活的酸辣苦甜。来到电影院中,看着唯美的画面,赏着唯美的风景;听着唯美的台词,想着唯美的爱情。似乎是追寻什么,寄托什么,回忆什么,向往什么。。。
   《北京遇上西雅图》正是为这些中男中女们量身定制的作品,让你感觉到这是个多么“熟悉”的爱情故事呀:要么有相似的经历,要么在白日梦中似曾相识。看着电影,犹如身临其境,随着故事的发展,幻想着自己的高潮。不管男性女性,都能从电影中找到自己盼望已久的理想性福;无论男人女人,都能从电影中找到曾经追求的理想爱人。精彩画面弥补了婚姻中的缺憾,温情对白精彩了婚姻中的现实。
   《北京遇上西雅图》如是曰:“爱情不是依附,爱情是各自独立坚强,然后努力走到一起”;“钱多钱少不要紧,最重要的是找一个知冷知热疼你的男人”。“女人想要LV,其实要的是男人的舍得!女人想要你出差的礼物,其实要的是男人的挂念!女人想要拥抱亲吻,其实要的是男人的温暖!女人想要吵架,其实要的是男人的包容!女人想要的一切,无非是要男人在乎她的感觉!”     
    To live in hearts we leaves is not to die.( 只要我们住在彼此心里,死亡也不能让我们分离)。
    哇喔!多么口感怡人、温度适宜的心灵鸡汤啊,仿佛给中男中女们正在枯萎的爱情注入了一剂鸡血。看得男人女人,人人心潮澎湃;听得男男女女,个个春心荡漾。不知不觉的就仿佛成了电影里的一角,或败金女,或落魄叔,与另一位异性主角产生了极大的心灵共鸣。
    在走出电影院后,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我亲耳听到他们发出的这样的感叹,惊人相似,振聋发聩。
    女人们娇滴滴的:偶怎么遇不到这样的好男银滴?
    男人们急吼吼的:哇靠,西雅图还招司机吗?
    就连基友们也能惊喜地从银幕上找到自己的“性福”的影子,不褒不贬,同志同乐,性福走一回。走出影院,还惊呼曰:咱们爱得就是如此任性。

    故事中的男女主角,一个帅,一个靓;一个娇柔,一个沧桑,造就了有梦一族“梦中情人”的典范,完美地成全了他们的性幻想。
    电影的蒙太奇镜头在他们的黄粱大梦中精彩纷呈:女人们常常梦见与波哥哥或吴大叔,花前月下,携手漫步。陶醉在他那富有磁性的声音里,共同探讨家庭、生活、理想、人生。啊,让我们一起秀一个啵。。。



    男人们总是梦到一个有文艺范儿的小三儿,长发飘飘,楚楚动人。美丽的纤纤小手上,戴着硕大的诱人的“色戒” ,正翘起兰花指,一勺一勺的对着我,把汤来喂。。。

    梦醒时分,一枕口水。

    正是:看满园春色,叹满腹黄粱。
    我爱,我彷徨。




     第三层次:老年男女,梦醒一族。

    此乃中国电影的一批忠实追随者,虽然还没有到睡不着的年龄,但是,已经不再有梦。往电影院里一坐,是引人注目的稀有一族。
    看着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貌似看得如痴又如醉,实则休闲打瞌睡。异国情调,唯美爱情,已经不再引起心旌摇曳。什么打情骂俏,搂搂抱抱,不现实,呵呵,关键是再不能实现。

    但是,如果你认为他们不懂电影,我真的跟你急。
    告诉你吧,他们看过:中国的电影《新闻简报》,朝鲜的电影“哭哭笑笑” ,越南的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的电影“颠颠倒倒”,南斯拉夫的电影“王二炸桥”,罗马尼亚的电影“唠唠叨叨”,印度的电影“唱唱跳跳”,卓别林的电影“小丑搞笑”。。。你就羡慕去吧?

    他们见证了:从人人耳熟能详的八部“样板戏”,到万人空巷的“卖花姑娘刘三姐”;从农村广场黑白电影,到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当年电影放映员在“烧机”时,是这么预报的:今天放映,最新进口南斯拉夫彩色宽银幕惊险反特反法西斯革命战斗故事片《桥》。
    他们也见证了电影的开放史:从第一抱、第一搂,到第一次露屁股;从第一吻、第一啃,到第一次床上滚。。。你就仰视他们吧?
    他们看电影就是为了娱乐,在那个火红的年代,电影是他们唯一高雅的文化娱乐活动。
    他们看电影很注重电影说的故事,和故事所表达的精髓。《北京遇上西雅图》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故事有时代的特点,有文化的烙印。
    所以,对于曾经经历过或者现在正在面临这些社会问题的本族中人来说,电影故事很精彩。

    电影大量的启用了时代热点:大款、小三、拜金、房价、崇洋、移民、同志、捐精、离婚、洋月子等等作为铺垫。诸多敏感的社会问题,正是当今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一下子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使你仿佛置身其中,和你一起说故事。
    但是,电影的严格审查制度是世人皆知的。所以,展示与记录,不要求化解与深思,是《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最终落脚点。正如导演如是说:“大家也知道社会就是这样,我没有做专门的褒贬,或者道德上的批判,二元对立,只是有趣的呈现了这样一种状态”。即使如此,有报道说,在电影家协会的编剧论坛上还是被点名:不符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本人感兴趣的热点是:男主角是咱同行。而且是我曾经学习过的,中国最顶级的心血管医院——北京阜外医院的心脏外科著名的Docter,是一帮子博士生、硕士生心中无比尊敬的Boss,是广大心血管病人的救星。在中国这样的医生很稀缺,非常非常多的心脏病人需要他们救命。对,救命!!!
   《北京遇上西雅图》用“花再多的钱也很难买到黄牛手中他的号”,和 “他一天看的病人比美国佬一周看的还要多”这样的情节来表现。然而,在当今中国医疗体制下,这样的顶尖医学专家,如此这般的辛劳,他的收入与做医药代表的妻子收入相比,只能沦落到放弃事业,当起家庭煮夫,最终遭到妻子的抛弃。Docter变成了Driver,Boss当起了Baomu。甚至被人唾弃为DB(Dead Beat 吃软饭)。呜呼!
    在顶尖医疗机构里,做顶尖外科手术的顶尖医学专家,尚且如此,况我等等闲之辈乎?哀哉!
    现行的医疗体制逼“死”了许许多多中国优秀医生,但真正。。。(受到的良好的教育让我删除此处106个字)。
    西雅图的“落魄叔”的故事告诉我们的仅仅是现行医疗体制下,中国医师生存状况的一个小小灰色镜头,无需再用任何文字来表达。
    在某种意义上讲,《北京遇上西雅图》是在爱情糖衣包裹下,展示了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喜剧式的残酷现实还表现在故事的高潮结尾,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深思的收官。男主角以其过硬的基本功,加上努力学习,终于考上了美国的职业心脏外科医师,可以体面工作,跻身上流。经济富裕得可以住带内外游泳池和高尔夫球场的别墅。。。
    好就好在电影的主题是完美的爱情故事,好在大结局其乐融融。更好在男主角的魅力打动了无数男女的心,广大的“爱国”网友没有太多的去追究这样一个结尾。否则,男主角和他代表的千千万万个同胞医生将会受到万炮齐轰。国骂也是少不了的:“TMD,汉奸,白眼狼。用人民培养的本事去拯救一个又一个美帝国鬼子的命 ”。。。
    史无前例的WH大革命让大家学会了整天跟着**振臂高呼:医院丑,医生黑,看病难,看病贵。当然,你跑到国外,拿着高工资,治病救洋人,工作轻松,快乐生活,拿你也没有办法。只好骂你拿资本主义的黑心钱罢了。
    然而,大家就洗洗睡吧,没有人真正关心导致这结局的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为什么???ZF更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话题太沉重,好像看电影走神,现在重新回归到电影观众的问题上来。

    第一层次看明星,第二层次谈爱情,第三层次讲故事。各取所好,相安无事;其乐融融,观赏电影。但是,近年来,有集体堕落的趋势:纯文学、纯历史、纯伦理的电影敌不过黑镜头、假历史、无厘头、三角关系类的票房。
    近日,看了一部电影,三个明星级演员主演所谓的抗日神剧。我给他改的片名是 “疯子 呆子 傻子”,编剧是个痴子,导演是个骗子,把观众当成猴子。胡编乱造,肉麻当有趣,集目前荧屏上烂抗剧之大成。我作为一位超级影迷,好看的电影要看,不好看的电影也要去看看,为什么不好看。这场电影却是看到一半就想退场,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但是前排有一位女神级大姐,竟然毫无顾忌的反反复复的放声大笑,快乐至极,真是难得一奇葩。

    不要大惊小怪,这就是电影,娱乐至上,有人快乐就好。尽管只有一个人快乐,但是,有很多人一起买单就行。
    正是:夕阳无限好,只想听故事。
    我听,我快乐。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juping/18330.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