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影视剧评说 >

《底线》观后感:真实打动人心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2-10-07 10:15阅读:
《底线》观后感:真实打动人心

我最近在追《底线》,被剧情深深吸引。《底线》里一个接一个案件,情节丰富多彩,节奏进展较快。《底线》从几年前就开始筹备,在2022年拍摄完成,剧情不过时、不老套。也许是因为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宣传的原因,《底线》的剧情足够合法合规、政治正确,《底线》刻画的法官形象足够光明伟岸,这也使得《底线》能够迅速过审,顺利走向观众。同样是靳东主演的主旋律电视剧,《突围》在2019年就已经拍摄完成,此后经历了AI换脸、几次剪辑、重新配音等等操作,才得在2021年播出。

《底线》中的案件几乎都改编自最近几年的社会热点,比如“于欢案”、“江歌案”、“货拉拉跳车案”、“北大学生弑母案”等等。与近几年的国产律政剧相比,《底线》绝对是高质量的上乘佳作。毕竟几年前在靳东主演的律政剧《精英律师》里,体现律师专业度就让律师背法条,分析案件的台词里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精英律师》里全剧没有法庭的场景,律师要开庭就在律所开模拟法庭。还有最近黄晓明主演的《玫瑰之战》,也是槽点满满。《底线》起码让观众看到了现实生活里法院立案大厅、法庭的全貌,让观众知道了法官的工作、生活状态,让观众明白了律师有其存在的价值,律师不是法条背诵机器,律师会出谋划策、搜集证据、撰写文书、法庭辩论等等。《底线》在一众劣质国产律政剧里显得“清新脱俗”,颇有最高民法院亲自下场为法律从业人员正名、挽尊,进而树立国产律政剧标杆,整顿国产律政剧市场的意思。

《底线》是一部多维立体的电视剧。按法院级别分类,《底线》里刻画的案件主要是由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审判,也提到了最高人民法院;按案件类型分类,有民事案件,也有刑事案件,民事案件的案由主要有劳动纠纷、合同纠纷、人身侵权、性骚扰、离婚、继承、赡养等,刑事案件涉及的罪名主要是故意杀人罪;按角色分类,主角法官门来自不同的部门,立案庭、民庭、刑庭、知产庭等,横跨老中青三代,配角律师们有主任律师、海外归国律师、无名小律师、讼棍律师、法援律师等等。从中我们足以窥见最高人民法院的“野心”,以一部剧来还原当前法治生态的全貌,向人民群众普法。

《底线》有些小瑕疵,比如演员不贴合角色。基院立案庭庭长方远是本剧的主角,他的主要工作是在立案大厅里接待当事人,在调解室协调纠纷,走访当事人等等。在剧中,方远偶尔被同事称呼为“方大姐”、“方大婶”。方远经常跟群众打交道,会见形形色色的当事人。他应该是一位接地气,甚至有点婆婆妈妈、有点土、有点混不吝的角色。靳东除了会在剧中说蹩脚的长沙话,本质上还是“精英律师”,他甚至还不如偶像演员成毅的表演贴合角色。


法官

我们在剧中看到了法官的难处和迫不得已,法官在裁判时不仅要考虑本案微观的案情事实、证据、当事人的诉求,还要顾全大局,考虑到来自社会舆论、上级法院、政府部门的压力。实质上的法官独立审判可能还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道阻且难。“舆论审判”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于欢案”就是其典型体现。网民只是通过新闻媒体的片面报道构想自己内心中的事实,可法官看到的案卷、了解的事实远远比网民全面。今天,网民看到新闻里说于欢受欺负就支持于欢。明天,网民看到新闻里说于欢家里有钱却不还债也不赔偿死者反而高薪聘请律师,网友就转头支持被害人了。诚然,一个法治社会的确需要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倾听群众意见,但这不意味着司法要受到舆论裹挟。

除了社会舆论,法官也会受到来自上级法院、政府部门的压力,这一点在剧中也有体现。例如,在“房地产开发商违约案”中,法官在裁判时就不得不考虑企业的正常经营、企业的员工生存、当地的营商环境、政府税收等案外因素。违约方没有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守约方没有按照合同约定获得赔偿,这使得合同形同虚设。这种结果对个案中的个人并不公平,但是放眼全局,牺牲个案的正义是为了整体的正义。毕竟法院一旦在集体性诉讼中支持了一方,另一方开发商就要付出几千万的赔偿。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破产,员工可能下岗,很多家庭可能吃不上饭,进而破坏当地营商环境,减少政府税收。合同违约的案件短暂解决了,但接下来说不定会有房地产公司的破产清算之诉、与员工的劳动纠纷等等。我也在思考这种现象会不会进一步助长违约之风,破坏诚实守信的社会大环境呢?违约方带着“反正法官会调解,我不会支付高额违约金”的想法肆意违约。

除了工作上的难处,法官也有生活上的难处。背靠国徽,身着法袍,手执法槌……法官这一职业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自豪感、荣誉感、成就感。相信每一个法学生都曾经怀揣着理想主义,向往着成为主持正义的化身。在《底线》中,一位衣着暴露的女销售被同事性骚扰,她在与女法官谈话时提出能不能穿一穿她的工装,由此可见,一件庄重的法官服就足以给人安全感,仿佛只要穿上这套衣服就能受人尊敬。然而,人到中年,职业的自豪感难免慢慢消退,毕竟自豪感不能支付孩子的学费、老人的医药费。而且,工作繁忙的法官会疏于照顾家庭、陪伴亲人。剧中方远法官几乎从来没参加过自己女儿的家长会,唐薇法官常年与丈夫两国分居,在女儿躺在急救室的时候都无法抽身去医院。

有时候当事人的一句“谢谢”是法官不可承受之重,当事人手中递过来的可能是毁掉法官职业生涯的一袋子钱,也有可能是夺走法官生命的一把刀。第一集的时候,方远法官拒绝了当事人的递过来的钱;第三十一集的时候,当事人递过来的刀子捅进了方远法官的胸膛。

律师

剧中主要刻画了三位律师:徐律师(中院女法官的前男友)、匡律师(律所主任)、狄律师(拄拐)。剧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在“货拉拉跳车案”的庭审现场,被告人的父亲作为证人出庭,证明货车上的矿泉水(成分检测中包含芬太尼,过量致死)是儿子为癌症晚期的自己准备的。父亲讲述了自己在患病后每天受病痛折磨,生不如死,迫不得已求儿子给自己准备药。镜头扫到旁听席的时候,明显看到旁听人员被感人的父子情触动。被害人家属的代理人匡律在听到被告人父亲的证言时同样地被感动,眼睛泛红,极力控制情绪。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匡律在发表意见时说证人与被告人是父子关系,不排除伪证嫌疑。匡律不论自身情感,坚持自己当事人的立场,恪守律师的本分。律师作为当事人的委托人、发言人,要始终捍卫当事人的利益。

《底线》把狄律师刻画成了一位负面律师,他会在当事人面前主动说自己在法院有关系,他提供的租房合同有伪造证据的嫌疑,他会挑拨群众发起集体诉讼……不论狄律师专业能力如何,他都缺乏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同律师水平参差不齐,狄律师在现实生活中想必有原型。我完全能够理解《底线》中刻画这样一个律师形象的用意,这种负面角色最起码能够提醒观众在委托律师时要学会鉴别。基于对等平等原则,《底线》也可以在剧中刻划一个负面法官形象,最近新闻里落马的大法官就是最鲜活的素材。毕竟不是所有法官都像第一集里刚出场的方远法官那样,在上班路上收到装着钱的黑塑料袋,跑好几条街也要追上当事人还钱。不过剧中真要是有贪污受贿、枉法裁判的法官,电视剧就不一定能迅速过审了,而且这也违背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剧集的初衷。有时候我会突发奇想,律师行业什么时候也指导一部律政剧拍摄,法官形象想必更加多样。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juping/24657.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