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影视剧评说 >

法国电视剧《凡尔赛》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6-03-23 11:33阅读:
法国电视剧《凡尔赛》观后感

        自从被盆友指为不会安利之人后我就开始反思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作为一个秉承张爱玲奶奶的教诲,坚持实践着“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寻找实际的人生”的俗人,我确实太习惯于圈地自萌自娱自乐,按我盆友的话说,连续几个礼拜并不知道我在微博讲什么。然而当我发现大部分自媒体以让我不爽的方式宣传法剧《凡尔赛》时,我决定写点儿什么来谈谈我对这部剧的观感。
         首先我要承认我对欧洲近代史的认知近乎空白,手头和路易十四沾边的书只有《世界文明史》(还没看完),但是这种书往往从宏观角度阐述路易十四,站在十四对文明发展的贡献这种超大视角,十四的个人想法居于次要的位置。或者说更倾向于把十四模块化,很多纪录片也会经常这么讨论他(上帝视角),而电视剧显然不是纪录片,搞得太严肃会吓跑大部分观众。于是制作方联想到十四超前的宣传理念,打算从全新视角切入。剧本有选择地淡化历史背景,加快事件展开节奏,挑选年轻漂亮的演员(这点无可辩驳),重点是,把路易十四的个人情感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提升到了不能再提升的位置(当然剧本凭空蒸发了大堂姐,个人觉得有点遗憾)。所以抛开历史知识,观众们一样能理解剧情,实在不懂的wiki能解决。
        按照制作方的说法,《凡尔赛》是17世纪的现代剧,乍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我在看的过程中,经常不自觉地联想到张爱玲的作品。张爱玲和《凡尔赛》真的有着比较好玩的类似性。张爱玲的作品直到今日还被诟病“遗老遗少和小资产阶级,全都为男女问题这恶梦所苦。”《凡尔赛》则深陷巨资色情片的错误说法中…还有,两者都把背景空间压缩得比较小。
        再进一步看,《凡尔赛》和张爱玲都把现代性这个概念玩的淋漓尽致。张作品的现代性我就不做详细讨论,论文一把一把有。《凡尔赛》对于重大事件的表达简直一笔带过,没有正面的战争场景,也没有详细讨论战争布局,本剧把精力放在人物个性和人物关系塑造上,每个人物的对话和想法都有很大的信息量,竭力使观众代入。这种对于个体的高度重视,特别维护心灵体验的模式,深深符合了现代人的人道主义。
        以大殿下为例,他在《凡尔赛》中如此出彩,在此之前他曾经长久被忽略,仅仅出没于八卦讨论中,而这部剧正式把大殿下推到观众前,大殿下终于不再是个扁平的八卦符号,观众意识到当国王的弟弟真是件苦差事(笑),他的喜怒哀乐实际上有无形的限制,他用自己的方式作出了抗争,结果不得不妥协。而他的另一大属性塑造…我感觉17世纪也好21世纪也好,同性恋依旧面对着差不多的困惑——他人认同和自我认同。他人对大殿下的认同不过基于他是国王唯一的弟弟(十四是个弟控),他的恋人洛林骑士虽然深知殿下的才能却始终有意无意要控制他,大殿下时而认同自己时而迷茫等等。抛开17世纪法国王室的背景,他就是一个充满世俗感的人物,观众对他的怜爱多于刻薄。
        又比如路易十四,路易十四在此剧中显然担纲了人性复杂多变这个永恒的话题。几千年来,人性的探讨从未中断过,随着时间推移,人性的内涵变得越来越繁杂。剧本给十四添加了很多属性,脆弱,雄心壮志,对亲人的担忧,工于心计,一直试图包装自己……不得不说十四有太多可表现的东西,剧本限于篇幅只能浅尝辄止,依靠细节来补充隐喻。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历史粉一定认为这个版本的十四不够深入,而跨文化背景的粉丝会觉得这个国王充满了温情。从第一季的结尾来看,剧本有意识地写出了命运苍凉凄惶的成分,增添了十四的悲剧性,甚至有些“高歌理想的人恰恰是制造悲剧的主角”的宿命无常感,十四或许在踌躇该如何走下去。
       其实此剧中最具有现代性,最贴近21世纪的角色是医女和法比安,他们的属性配置在现代剧中常见,上到山下火海无所不能的神探法比安和科学求实冷静智慧的医女(笑)是多么吸引人的组合。仔细想想这两位不就是十四的外挂吗(泥垢),剧本模糊了一些设定以便让这两个角色融入剧情,这也是剧本的高明之处之一。
       《凡尔赛》设定正好是法国文化开始逐渐强势的时期,“旧的东西在崩坏,新的在滋长中。”伴随剧情推进,凡尔赛宫的脚手架逐渐变高,表达着一个将要到的时代正在诞生,剧里所有的人物,都在努力克服旧的梦魇,一言以蔽之,处在交替中的世界总有种别样的魅力。
        其实,观后感还没写完……表演部分还在努力中。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juping/7403.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