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从隐喻的视角看《芳华》兼论冯小刚廿年艺术追寻的“前世今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8-02-24 10:00阅读: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从隐喻的视角看《芳华》兼论冯小刚廿年艺术追寻的“前世今生”

题记:同样一块石头,石匠割了一刀,一半做成佛像,一半做成台阶。台阶不服气问佛像:我们都是石头,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而去朝拜你?佛像说:因你只挨了一刀,而我却经历了千刀万剐千锤万凿。
(上)
首先需要声明:我未曾拜读、也没有观看《芳华》,如此之下敢于妄加评论,需要蛮大的勇气,或曰:无知无畏。
因为,与此同时我可以说的是:我通过百度已经阅读了近百篇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文章(及其中的配图、剧照等)。看与不看,尽在心中。我们不可能经历每一种人生,但是我们尽可以用心体会用心感受。
☆    化得早,就是很早就见到自我并改变了自我。冯小刚如此,严大妈亦然。冯小刚上世纪以草根出身,混迹于片场,从美工、场记等杂务干起,80年代末在《顽主》《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先后玩票,最终厚积薄发,在1997年以《甲方乙方》一鸣惊人,彼时他亦不过年届不惑,作为一个自学成才的文艺青年,可谓成名较早了。更不用说严大妈从部队文工团一个跳舞的小女兵成为美裔的知名女性,早已不知“化”了多少层“化”了多少次了。这些人,就是我们说的,生来是早慧之人,很早就见自我,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他们也“化”得早,很早就改变了自我。
他们使我想两个旧友。一个少时顽皮不知学,然后在十五六岁时突然“顿悟”,就像“小宇宙”爆发,成绩甩开众人几个银河系,始终“学霸”,如今已经是相当成功的人士。当是时,我是知道原因的,也对他的努力刻苦看在眼里。现在解释,既有所谓“小宇宙”,也有自身的努力,成功人士不是没有失败,而是在人生战略的抉择上没有出现错误,并且在面对失败的时候能够战而胜之。无论如何原因,他是很早就洞见了自己、见了自我的人,也化了自我见了天地,于是从此步入人生的上升轨道。另一个旧友情况虽然不太相同,性质差不多。工作后从事了一项与自己的性格气质完全相悖、甚至旁人看来是格格不入的职业,我也一直想问这个旧友这个问题。20年后,我们初次重逢,就那第一眼,我已经明白了,虽然五官面貌与少时并无大异,但是那神态那气质那言语已经完全改变,直觉就是天生干这行的料。显然,人家也是经历了相当丰富的“化”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渐悟”的过程。后来,我曾问过这个旧友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你是谁?这是什么地方?你来这里干什么?”我觉得这个答案似乎也是给所有人准备的,每一个都应该时刻思考这个问题。
☆    不管怎么样,成功背后必然艰辛。不说“人前富贵,人后受罪”这么老套的旧话,就拿网络风格的语言来说事:“世上所有的牛逼,闻起来都是加班的味道。”
☆    他的这种改变是自觉自愿的,自己主观愿意是主观能动的,甚至是“不自知的”(倪匡赞林青霞之句。大师就是大师,恭维女神都那么雅那么不着痕迹。),所以他是幸福欢喜的。反之,则是被动的、受迫性的,这种改变很纠结很挣扎,很痛苦,似苦行僧般修行。而无论主动被动,他终究迈出了改变的这一步,开始了一个“化”的过程。是为“去执”、“离念”。
这个化的过程,它必须保持平衡,在“戒”与“定”之间保持平衡。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化”的过程。化的过程,多数是相当痛苦的。《鹰的重生》为大家所熟知: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年龄可达70岁。在40岁时,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脯;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捕捉猎物;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翅膀变得十分沉重,使得飞翔十分吃力。此时的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的过程——150天漫长的蜕变。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鹰会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鲜血一滴一滴洒落。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出来了,鹰重新开始飞翔,再度过30年的岁月。
☆在佛宗的意义上,所谓“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罗汉、菩萨、佛。罗汉要在人世间度尽贪嗔痴的苦难和劫数,修练戒定慧,还需要菩萨的点化,才能最终成佛。这样讲有点玄了。其实很简单,《西游记》里讲得很清楚了。而从这个角度解读《芳华》,一切都释然,你就明白冯小刚到底在讲什么故事了。
☆人性太复杂,世间五色迷人,看不透,说不清(哈姆雷特)
☆咫尺之间不可测。世事纷繁杂乱,世相亦真亦幻,没有慧眼,看不透。更遑论十年浩劫之乱世人事,战争和平的大时代时空转换,本身就令人措手不及。“被抛”——海德格尔用这个生造词来描述人的生存境遇——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自主选择地进入一段历史,他们被抛入、甩入、卷入其中,身不由己,无力挣脱。绝大多数人亦不想成为历史的脚注,因为他们从未想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只想度过简单的人生。然而在湍急的时代潮流中,人们看不见涡流的方向,听不见整齐的踏步,参不透自己的命运。
☆如果这部片子有欠缺些什么。网评好多,我不想再赘述。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刘锋这个主角的刻画还是太单薄了。个中缘由,技术上说是因为剪辑过的版本,其实根子上还是跟《集结号》一样:老问题——冯小刚这样的大内高手,气场强大,自带光芒,具有选材的天然优势,表演者不说,单论文字合作者都是王朔、刘震云这样独步天下的神级剑客。《芳华》原著据说应他邀约而写,改成剧本后堪称一座富矿,遍地黄金,俯拾皆是。所以,冯小刚就像个大地主,“家里余粮太多”,显然缺乏饥饿感。他一手的好牌,随便抽两张出来,都是王炸,都是可以制造泪点和高潮的TNT,他尽可挥霍,谈笑间,他早已胜券在握。这个问题,在《集结号》中相当明显,仅举一例:影片结尾,烈士墓上的红五星在积雪之中分外耀眼动人。镜头拉起,“音乐该起了”——很遗憾,不是那支穿透时空直抵内心、孤独高傲的军号声,而是一曲丰富细腻、深沉低缓的交响乐。后者固然也很好,甚至余音绕梁,令人久久不忍离去,但是显然不如前者紧扣《集结号》的主题。我私下非常为之惋惜,小刚同学赢是赢了,却赢得不够漂亮不够尽兴,不算完胜。十年之后,《芳华》依然如此,几乎其中的每一个人拿出来,都可以再拍出一部2个小时的《芳华》来,泪点如繁星,处处戳人心,令人应接不暇,观众未及细细体会便匆匆掠过,有点消化不良。笔墨太浓,铺得太满,没有留白。再深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跟冯小刚以轻松题材出道、成名有关,也跟他惯以平行式的表达来讲述系列性故事的导演思维定势有关。《甲方乙方》即是如此:前面数个喜剧故事均为各自独立、无关联的系列性故事,直至最后一个技术员的故事,才有了悲情的深度和震撼,并与之前数个喜剧色彩(黑色幽默)的故事形成强烈反差与情感冲撞,使影片在一路欢笑之后,陡然喷射出生活的厚重感,直抵人心,令人沉思——这也是每一个人“很怀念它(1997)”的原因。其实,冯小刚的这个问题也是大陆导演的集体短板:递进式深入挖掘并错落有致地表达人性的功力不够,只能试图通过宏大的场面和华丽的构图来掩盖这种缺陷。这种东西太多了。再举例说,同样是黄轩主演,同样几乎与《芳华》同档期,同样是另一大牌名导的巨制,无论票房还是影响力却惨不忍睹,据说花费数以亿级的费用专门打造了奢华的宫殿,真是任性。可惜了该名导当年曾拍出多少经典,如今可谓身与名俱灭。还有,据传,当年老谋子雄心勃勃地携《英雄》一众明星角逐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可是他在观片环节,仅看了几分钟西班牙的《深海长眠》,只说一句“《英雄》没戏了”之后即刻离席。(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网上观看该片,我没看过,较之《英雄》,它应该是西班牙导演最常见的低成本制作。)当然,上述导演在早期,也有过高光时刻。但是总体来说,差距较大。这方面,个人建议多向李安学习,他有东西值得学,也值得冯小刚学。如《色戒》如《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都是见微知著,从见自我见天地到见众生,把人心人性刻画得细致入微发人深省的佳作。
☆什么是雷锋精神?雷锋同志说过:“一朵花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允许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曲《芳华》,万人空巷,蜂议熙攘,这正是当下这个时代最迷人之处:它允许并提供足够的空间让你表达你的感受,而不是提供仅仅一个标准答案来禁锢你。网上那些连篇累牍褒贬不一,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种种观后感,即是明证。对此,部队大院长大的冯小刚表现了“李云龙”般的狡猾,他从不解释亦不为自己辩解。他似乎乐见其成,社会影响力越大,票房就越好,他与华谊所传闻的“对赌”就赢得越多。所以,这篇文字还试图为影片做一个结论性概论——那是相当愚蠢和可笑的。
网上有句话觉得很有意思:看得懂的都是有故事的人,看不懂的都是幸福的人。其实幸福不幸福,喜欢不喜欢,都只是感受而已。你若感受到千刀万剐、锥心刺骨的那种痛,你就可能不会喜欢。如果你把那每一刀每一锤,都当作“化”的过程,都当作是重生的必然,那就会内心欢喜,就会安之若素,最终归于温和平静。
所以,不讨论人物与时代的正义性,跳出人性和剧情去理解冯小刚的电影语言,那么我们才能够接受包括刘锋在内所有角色和所有安排。
这虽然不是能够涵盖所有评论的一个视角,却能够让所有为电影的每一个人物的不同命运而感慨的观众能够释然。
☆You  Touched  Me。这里的“You”and“Me”,可以理解为真相与幻相。相对于“You”的丁丁,“Me”是刘锋,相对于“You”之刘锋,“Me”是小萍。丁丁看到刘锋犯“戒”,失去了定力,失去了慧心,于是“Touch(点化)”他,轻轻推开他拒绝他,将他推向他应该“化”的路径,这里是一个隐喻。而同时,犯了“戒”,就必须受“罚”——就是后续种种诸多所谓“悲”、“苦”。罗汉的修行来说,这是必须的。他的本身并不觉得苦,而是甘之若饴。影片的最后,小萍问刘锋:“你可以抱抱我吗?”这又是一个隐喻,也是一句偈语,是小萍在“Touch(点化)”刘锋。直到那一刻,在经历了所有的一切之后,刘锋度尽劫波,他才醍醐贯顶,豁然开朗,完成了成佛之前的最后一个动作:他丢掉手中的烟头,用脚轻轻踩灭,然后用左臂抱住了小萍。这里,燃烧的烟头又是一个隐喻:它是把在人世间一路修行而来所贪所嗔所痴。此刻,罗汉刘锋已经度尽劫波,全部它们踩在了脚下,就像把人世间的所有贪欲和嗔念全部消灭所有色相全部看空,回归(拥抱)他的本尊(小萍)。简而言之,这一刻,小萍即是他的菩萨在人世的化身;这一刻,她是来点化刘锋的。罗汉只有被菩萨点化才能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心。刘锋从丁丁点化他那个时候开始,直到最后主动拥抱小萍,才算完成罗汉的所有修行。微风吹乱了他的头发,小萍依偎着他,他的眼光温和而超脱,穿越所有的悲喜穿越所有的时空,熄灭了所有执念和贪嗔,俯瞰众生,立地成佛。
我不知道这是冯小刚作为导演个人创作水准的有意为之,还是他背后创作团队的集体决策,抑或者是巧合,或者是我们过度解读之后的见仁见智。这样看,似乎才明白冯小刚想说什么,在说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刘锋修行的道路上,他至少“化”了两次,是因为有两个菩萨在点化他:一个“点化”推开他的丁丁,另一个是“点化”拥抱他的小萍。他被动地被推开,所以要承受我们凡人所叹息“苦痛”;他主动地拥抱,所以得到了我们凡人所希冀的“幸福”。
Some dance to remember ,some dance to forget.(Eagles 《Hotel California》) 舞者刘锋需要记住文工团的所有美好,也要忘记那里带给他的一切痛楚,包括他的战场英雄梦。(《甲主乙方》片尾曲)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芳华》,那么整个故事,包括所有的情节,都是带这着这一统的隐喻,一切都可以理解的。那么《芳华》就完全看懂了。当然,重申的是:这里我们不讨论人性,只有跳出故事情节,跳出所有就事论事的好恶去看,只有超越人生的善恶美丑,只有超越了历史时代的是非曲折,我们才不至于纠结于人物与命运,好人与好报,人性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等。红尘道不尽,人性不可量。必须要看空这一切,明白了其隐喻意味所在,才能看懂《芳华》,才能听懂冯小刚的表达。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现在的一言一行就是在追求,就是共产主义的一部分。刘锋一步一步筚路蓝缕艰辛跋涉,看到中年肥胖版的丁丁照片,他不置一词,只是报以微微一笑——那一刻,罗汉刘锋已经具有了“佛系”。但是,即使是到了那一刻,他仍未成佛,他仍有处于不自知的憧憬和回忆,就像林青霞那样的不自知,那个状态是非常美的。工作着是美丽的。据说,黄轩的那一个特写镜头是一条过的:这个五官堪称完美的小生天生具有这种超越尘世的疏离感,他的眼神似乎能够穿越所有时空。但他不自知的是,他的眼中仍有最后一丝残念,尚未完全融化。
因此,他需要最后一个点化,才能完全醒过来继续完全认识自我,实现最终的救赎和升华——说冯小刚是大师,就是在这儿,他的表达和叙述自然而流畅,这是他的长处:不矫情,一切水成渠成——正如众生所愿:刘萍出现了。
“佛性”现在是一个现在比较流行的词儿。《90后的佛系》一文中,曾说:“他们(90后)不知离佛祖有多远,只知道离苦难很近。”其实离苦难有多近,离佛祖就有多近。你始终觉得苦,就只会离佛祖越来越远。伺奉在观音菩萨莲花宝座旁边的两个童子,他们的名字就分别叫:阿苦、阿难。如何?90后们,你们再以自诩“佛系”来调侃自己的苦,恐怕只能是“口头禅”了。不过,如果真的能够以调侃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你们当得起“佛系”二字。纵是调侃性的“口头禅”也能让人轻松一乐,正如佛祖令人光明令人温暖令人快乐。
☆罗曼罗兰的名言经常被引用于那些观后感:“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说实话,没有痕迹表明刘锋对他所经历过的生活存在所谓的“热爱”,即便是他曾经是领舞和台柱,即便他发自内心地作雷锋,那也只是他缘自内心的自发而已。热爱那是一种强烈的追求,甚至可以说是“媚俗”。所以,这句名言引用于此,是有点矫情,有点勉强。至于刘锋离开文工团之后的一切,我看到的,更多的只是“活着”。我觉得另外有一句更为深刻:“真正的英雄不是悲壮死去,而是忍辱负重的活着。”“是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刘锋在战后受尽屈辱的种种生活际遇,谷子地面对的误解和嘲讽,等等,较之他们在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的前赴后继,较之他们视死如归的勇气决心,更加令人为之动容。《集结号》的片尾曲有一句:“我一个人,独自在继续,走在伤痛里闭着眼回忆……”道尽英雄的悲凉和坚韧。正如鲁迅先生的名言:“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引刀一快慷慨赴死固然令人崇敬,而向死而生直面人生才是真正的英雄。
当然,关于罗曼罗兰的名言,我在90年代看到过似乎是另外有一个版本,大意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能够心平气和。我觉得如果不忍面对刘锋小萍“忍辱负重地活着”这样的字眼,那么说他俩心平气和地生活,还是可以接受的。就像片尾那句旁白:他们从未结婚,却待人温和,彼此相偎一生。我的理解,他们的心平气和,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按部就班地踏过一个又一个日子,仿佛一片叶子藏身于树林。(你若真得道,就不要惊世骇俗。窦唯:真佛)
☆刘锋左手抱着小萍,脸却朝着右边远远地回望,如同在回望自己这一路走来的风景。“回望来时路,苍苍横翠微。”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1997年最后一晚的飘飘白雪,他看到了急赴前线的9连官兵在雪地上留下的斑驳足迹。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下)
☆花于两生面,人生佛魔间。
☆如果独立地看《芳华》,并且认为只是冯小刚的青春怀旧梦,就肤浅了。在他的梦里有太多的内容,或者讲,在他们这一代人的梦里,有太多的内容,不是别人能够简单一言蔽之的。
☆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我把青春献给你(冯小刚,初见徐老师☆冯小刚初见徐老师,评价曰:“不咋地”(一般般,还是别人的好)当然,这里,我们不对冯的私德作评论。
另一方面,我需要声明的是:近20年来,冯氏电影作品我几乎每一部都看过,其中我认为最能代表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及影响力的作品,只有三部,除了《芳华》,还有就是《甲方乙方》和《集结号》。而,后二者,我均已观看过至少10遍以上。
顺便说一下,重复观影的最高记录是《肖申克的拯救》(《刺激1995》),从录相带的年代开始,尤其是光碟时期,我至今已经观看过这部片子超过100遍了。当然,这个已经有点跑题了,它应该是另外一篇文章的内容。
☆不讨论战争的正义性。冯小刚在创作和宣传《集结号》的整个过程中,一直在强调这一点。他够聪明,只用这一句话就避开了敏感的历史节点,避开了审查过程的中诸多麻烦。所以,我们看他的东西,一定也要学会这一点:不讨论作品本身的硬伤,不讨论题材的敏感点,跳出来看他干了什么,才能听懂他讲了什么。
☆冯小平称为大师,不为过,但是作为草根而科班出身的他,应该说尚未拿出他的扛鼎之作,这一刻还没有到来,他尚未成佛,尚在修行的路上一路跋涉。这对于今年60岁的冯导来说,有点苛求了。但是,放眼当下中国电影界的导演,最接近神的,也只有这个自头颅以下,尤其是五官,已经被白癫风弄得快要面目全非的家伙了。我无意神化冯小刚,一方面确实是中国电影界的导演群的创造力目前整体不在线,另一方面,小刚20年来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他一直在寻找,一直在试图改变自己,突破自己。他一直在路上行走,只是还没有走出来,他一直在“化”,只是还没有完全“化”,所以,正如刘锋最终拥抱小萍一样,冯小刚还需要一部,也就是最后一部作品作为他的“封神”之作,来给他的整个导演生涯作一个完美的句号。
那才是他的来生。
所以,我们说,无论是葛优对1997的回顾,谷子地对雪夜战地的回眸,还是刘锋对芳华青春的回望。都是冯小刚艺术探索的总结与积聚,这三人眼中的来时路,正是冯小刚的初心,他们终将转身,继续前行。
说到这里,是不是很熟悉?
我们应该有一个共识,冯小刚一直在努力,一直在一个总体正确的方向上努力。这样的导演值得我们尊重、期待和祝福。
因此,冯小刚应该拥有一部他的封神之作,那才是他的来生。
☆谷子地手执火杖,盔甲披身,走在队伍的最后。他驻足回眸,而颊刚毅,目光如炬。继而转身追赶队伍,他的身影最终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看清自己,认识自己,认清命运☆你们可以回家了(技术员台词)☆视死如归是嗔,要定。(崔健《假行僧》)
☆有时候想,其实就是为了去听那句问话(你们都听到了,我这猪脑子怎么没听见?)听见什么,听见召唤,听见一个声音告诉他:你们可以回家了,你可以抱抱我吗,冯小刚之问冯小刚之惑,体现了他艺术追求的执着,了透露出他在追求过程中的迷惘。
☆破茧而出,浴火重生,壮士断臂,凤凰涅槃、鹰的重生
☆李小璐事件(贾没有埋怨,只有一味地卑微央求,寻求他的所爱)对不对不说,值不值不讨论,这种追求的精神值得肯定。
☆有爱、会爱,去爱(爱的能力,爱的资格)但是不能执,要改变,你不会改变,就有菩萨来点化你,要你改变。
☆人性中的洁癖☆邋遢大叔,中年油腻大叔
☆如此痴迷,如此执着,如此沉湎其间,已然走火入魔。丁丁不止是推开他,更是TOUCHED他,点化他。拥抱入怀是一种爱,是一种点化,拒之千里也是爱,也是点化。丁丁拒绝他甚至污蔑他反倒正确了?是的,应该作如是观。以刘锋的阶层出身与人格心理,包括见识和际遇,他不受害于丁丁,也必定会在将来的某时某地为其他角色所辱,如同那些扣押他的三轮车、继而敲诈、殴打他的保安,这是他修行路上必然要承受的雕琢和剐刻。
☆现代人不愿等待,不愿求道,不愿付出,贪嗔念太重,所以天机浅。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余文华消费,)口头禅(杨将,余光中)☆只有一个角色,只有一朵花,一尊佛☆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往前走,失去的一个过程。
☆《色戒》中汤唯扮演的王佳芝在最好的时机选择推开汉奸易先生,就俩字:“快走”,导致刺杀行动功败垂成,也是一种点化。而她自身最终为之付出生命。是谓杀身成仁,求仁得仁。这里面人性与信仰之间的纠结,完全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是本片核心的主题。
☆冯小刚一直在往前走,他试图看到什么,试图听到什么,然后记录下来。这种试图急迫且直白,如此具象而赤裸裸地在《集结号》中最为明显,受伤的谷子地痛哭流涕地自责:弟兄们都听见,我他妈怎么听不见?!!!这里,眼瞽耳聋的男主角如此执着地挖煤矿寻找战友牺牲的洞口,这是鲜明的隐喻——冯小刚艺术步伐在黑暗在夜晚里四处徘徊,他看不到光明,也听不到召唤,四处碰壁,已经到了一个需要突破的黎明时分。俯仰之间,他看不到葛优那种在人世间能够为人圆梦的欢乐,更看不到文工团里青春如火的芳华。这使我想起马良的《坦白书》:“我所有的自负皆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的我的软弱。/嘴里振振有词是因为心里满是怀疑,/深情是因为痛恨自己无情。/这世界没有一件事情是虚空而生的,/站在光里,/背后就会有阴影,/这深夜里一片寂静,/是因为你还没有听见声音。”
《集结号》的成功,在于其强烈的震撼力,在其摒弃了传统的高大上,转为着墨残酷战争背景之下人性与命运的挣扎、生存与牺牲的冲突,恰恰反映出冯氏创作最为纠结的转型期风格,从轻松愉快的贺岁题材到主题沉重的历史题材。以《集结号》为标志,这个转型,就一个“化”,它无疑是成功的,却也是孱弱的。之后,冯小刚重新陷入彷徨,风格摇摆不定,甚至不惜重为冯妇,再次亲身入镜寻找角色感,诸如客串《功夫》,主演《老炮儿》等。看似不务正业和为商业票房考量之下的多元尝试,其实依然有他的苦衷与追寻。可以想象,其内心亦如其外貌一般满面疮痍,伤痕累累。“艺术至不易”(徐悲鸿),可以说,苦行僧似的冯小刚在“憋大招”。这里不讨论《芳华》的艺术性,但仅从票房和题材本身,或者退一步讲,仅从它引起的这些轰动而褒贬不一,甚至两个极端的双重反响来看,它已经具备了与上述两部同等的江湖地位了。而从1997到2007,再到2017的廿年,其间隔正好都是十年,你可以说是巧合,而我更愿意理解为冯小刚十年磨一剑。从一点上说,怎么夸《芳华》都是不为过的。
☆ 不破不立,罗大佑58岁打破誓言成为父亲☆刻奇(媚俗):情绪不是自然表露,而是刻意表露。
☆天可度,地可度,惟有人心不可防;海底鱼兮天上鸟,高可射兮深可钓。唯有人心相对时,咫尺之间不能料。☆本我,自我,超我☆净土天堂路遥遥。    需要一个长久的修行,度过万般劫波,甚至冰火浇铸,壮士断臂,才能最终凤凰湟槃,达成佛境。☆见自己(往上走)见天地(往下走)见众生☆只见自己,是执;要戒,才见天地。往上走是傲气,往下走,是卑微。☆身处魔境,自己却意识不到反而沉迷于此境,是为魔境。
☆黄轩作为演员,出道十年的种种际遇,现在天天练字,带着文房四宝到片场。
集结号——《兄弟》:我一个人,独自在继续,走在伤痛里闭着眼回忆甲方乙方——《相知相爱》:经历的不会都记起,过去的不会都忘记《芳华》——《绒花》:世上有朵美丽的花儿,那是青春放光华。
☆走出大院,不忘大院。芳:香草;华,通“花”,鲜花。
☆一手下伸,掌向上,名施无畏手,除一切众生怖畏。另一手指与中指相扣,其余三指竖直,说法印也。
☆特别鸣谢:度娘。周先生,老猪、老谭、罗妹、楠总、茂哥(排名不分先后)等亦对此文有贡献,一并致谢。)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0598.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