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伯德小姐》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8-03-16 08:40阅读:
《伯德小姐》影评观后感

伯德小姐 Lady Bird (2017)
Lady Bird 导演: 格蕾塔·葛韦格
编剧: 格蕾塔·葛韦格
主演: 西尔莎·罗南 / 劳里·梅特卡夫 / 崔西·莱茨 / 卢卡斯·赫奇斯 / 蒂莫西·柴勒梅德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家庭
官方网站: ladybird.movie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7-09-01(特柳赖德电影节) / 2017-11-03(美国)
片长: 93分钟
又名: 淑女鸟(台) / 不得鸟小姐(港) / 大鸟萌妹(豆友译名) / 伯德夫人 / 柏德小姐 / 小仙鸟 / 青春鸟

伯德小姐的剧情简介 · · · · · ·

  女孩克里斯汀(西尔莎·罗南 Saoirse Ronan 饰)跟随着家人来到了位于加州的一间教会学校开始了她的高中生涯,虽然心中有百般的不愿意,但克里斯汀尚且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反抗家人和生活的安排。在学校里,克里斯汀最好的朋友是朱丽(比妮·费尔德斯坦 Beanie Feldstein 饰),三观相近的两人无话不谈。
  克里斯汀参加了舞台剧比赛,并因此结识了名为丹尼(卢卡斯·赫奇斯 Lucas Hedges 饰)的男孩,相互吸引的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然而,这段感情最终以分手告终。为了和校园交际花珍娜(奥德娅·拉什 Odeya Rush 饰)套近乎,克里斯汀不惜撒谎,遗憾的是,谎言并不能换来真正的友谊。当克里斯汀身陷同凯尔(提莫西·查拉梅 Timothée Chalamet 饰)的感情纠葛之中时,她的家庭也在经历着艰难时期。

作为一部成长型(coming of age)青春片,Lady Bird的剧情熟悉而琐碎。全片围绕高中生女主想要离开加州小城去纽约上学的主线展开,中间穿插了成长路上亲情友情爱情的起起落落。社团、男友、失恋、初尝禁果、报考大学、还有最老套的和最好的朋友决裂又和好,都是看过太多遍的情节。但Lady Bird之所以让人耳目一新,是因为它抓住了青春的精髓,即抗争与出走。

女主与母亲的斗争是贯穿电影的核心。影片开始于母女俩在车里的争吵,结束于女儿在电话留言里对母亲的示弱和解。就人物性格而言,母女俩既相像又相对。首先她们都多愁善感。 电影一开始就是两人在车里听故事录音,听完后各自抹泪。其次她们说话都不太过脑子,得理不饶人,刻薄起来令人乍舌。一方面两人在吵架时对对方说话不留余地,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女主对自己的朋友、学校里爱戴的修女、甚至毫无关系的老师都出口伤人。这一点可以理解为家庭相处模式对人待人处事方式的影响。但女主的哥哥与父亲又显然是性格温顺的人。我更倾向于相信女主的毒舌一部分是受母亲影响,更多是出于她莽撞不计后果的性格。

多愁善感和说话刻薄似乎也侧面反映了母女俩的优点。其一,她们内心都很温柔。母亲作为一个护士,在女儿学校的神父(也是老师)来看病时流露出的怜悯与关怀,以及女儿对出柜的前男友的原谅和安慰,都体现了她们其实是刀子嘴豆腐心。 而优点之二,是强硬的性格所带来的顽强精神。父亲失去工作后,母亲一人努力支撑起家庭。虽然她常以经济压力为由试图控制女儿的行为,却从未停止对家庭的默默付出。而女儿为了遥远的文理大学梦,申请学费补助和奖学金,央求父亲帮忙,打暑期工攒钱,始终没有放弃梦想。

既然如此相像,母女俩为何水火不容,几乎从头吵到尾呢?影片给出了很多答案。最主要的矛盾便是女儿的大学选择。收入微薄的母亲希望女儿能就读离家不远的加州公立大学,节省学费。女儿则对缺乏文化气息的加州小城充满鄙夷,向往提倡博雅教育但学费昂贵的东北部私立学校。除此之外,影片还展现了各种青春期常见的小矛盾,譬如晚上回家时间、早上谁做鸡蛋、睡前衣服怎么叠……加上母女俩强势的性格,争吵一触即发。但我以为,这些具体矛盾并不足以构成母女俩旷日持久的斗争。斗争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青春期里对抗争与出走的必然需求。并非所有打架的母女都和影片中的母女性格处境相似,但青春期时的我们好像不论性别家境都没少和父母打架。Lady Bird的重心不在于阶级,而在于成长的必经历程。正因如此,影片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使我一个生活轨道迥异的人感到影片说出了自己的故事。

成长意味着接受自我。此处的自我,不单指严格意义上的自我个体,还包含了众多与生俱来的因素。姓名,家庭,家乡,甚至如片中女主的中学教育,都是无法选择的。许多coming of age影片都讲述了接受自身特征或自我的某个方面的故事。Moonlight的男主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和出身,包括肤色、毒品文化、和吸毒的母亲。Carol中Therese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以及遵从内心选择带来的责任。An Education的女主角则是接受了实现梦想所必须付出的努力。本片的女主在成长过程中,既要正视自己演不了女主角、数学不好、考不上耶鲁一类的事实,又要学会接受自己来自小城,上天主教高中,家境相对贫寒这样的事实。某种程度来讲,接受前者比后者要容易得多,因为人总是更容易原谅自身的不足。而因不满后者所产生的抗争,能让人把视线从自身的缺陷上转移,在与家庭出身不断的斗争中获得充实感与满足感。

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女主都在拒绝接受自我。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她改掉了父母给的名字(given name),给自己起了一个加引号的,不伦不类的名字“Lady Bird”。“Lady Bird”可以直译为飞鸟小姐——人在想要出逃时似乎都想变成鸟类远走高飞,获得新生。《阿甘正传》里的珍妮就拉着阿甘在稻田里祈求老天把自己变成一只小鸟,好飞向远方,逃脱施暴的父亲。本片中除了改名之外,女主还拒绝让父亲把车开进学校,以掩盖自家的贫穷,并且靠撒谎获得富家女孩的友情。女主与母亲的矛盾,集中体现了她与第二类事实的抗争。 母亲的身体是人的孕育之所。母语、母校等词由此而来。女主对家乡的不满,在学校的叛逆,都借其与母亲的争吵来体现;她的性格如上文所说,也恰恰是受母亲影响最深。女主与母亲的斗争,故而涵盖了她对家乡与出身的抗争。但这种抗争,因其结果的不可变,是无效和幼稚的。通过口头上拒绝家庭出身所获得的胜利也往往是暂时和虚幻的,盖茨比便是最好的例子。但不可否认的是,抗争为青春带来了蓬勃的生命力。女主的可爱之处在于她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和她的不断试错。她的抗争顽固而天真,她在尝试过程中受到的伤害和她给别人造成的伤害同样真切。在与母亲针锋相对的坚硬外壳下,她也因母亲的刻薄而感到愤怒受伤。

女主渴望着母亲的认同。这种渴望在影片后半段愈发明显,直至她试探地问母亲:万一我最好的样子就是现在这样,怎么办?其实她从未怀疑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母亲对自己的爱。正如修女教师所言,爱与关注有什么区别呢?只有关心一个人,才会事无巨细地关注她的一举一动,才会因为担心和异见而剑拔弩张。女主与母亲在小事上的不断摩擦,她对朋友不断地抱怨母亲,其实正反映了彼此无微不至的关注与在意。她真正无法释怀的是母亲对自己的处处挑剔,因为她害怕母亲不能接受真实的自己。这种担心是关于爱最真实的难题——我爱你,也知道你爱我,但我能否喜欢你,你能否也喜欢我?影片里的成长,不仅要求少女接受母亲,也要求强势的母亲接受女儿才能完整。有一个细节是起初没有拿到驾照的女主通过路考,为末尾回忆在家乡驾车的段落埋下伏笔。驾照象征着家乡对她成长的肯定,如同高中毕业得到的结业证书。有了这番肯定,她才能开车领略小城的风景,与母亲,与家乡,达成真正的和解。

抗争为出走提供了源动力,出走成功便意味着抗争的消解和随之而来的迷茫。当女主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纽约,也就失去了长久以来离开小城的人生目标。大学生活初体验之后,镜头里的她身边突然空旷起来——大城市的自由天空,竟是源自无人注意。接受了姓名,接受了家庭,接受了故乡,人生才刚刚开始。毕竟,与自身不足的抗争才是贯穿终生的独角戏,艰难又孤独,没有观众也没有掌声。

这次也将是奥斯卡影后的有力竞争者。

《伯德小姐》是一部剧情片,也是一部青春片,讲述女主角克里斯汀从高中生步入大学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作为女性电影,导演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冲突,拒绝一切套路,打动观众全靠两个字:真实。

许多年前,我们会给自己取一些非主流的昵称,什么“我心飞翔”“水晶之恋”“往事随风”“一抹阳光”“缘分天空”之类的。

克里斯汀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她自称伯德小姐(Lady Bird),这不就是当年随处可见的网名“我心飞翔”吗?


长大以后,她重拾“克里斯汀”的名字,但“伯德小姐”已经成为她人生中无法磨灭的痕迹。

渴望飞翔的人永远不甘于爬行。

伯德就像她给自己取的名字那样,仰望星空,对美好未来充满向往。

她不愿像普通人那样就读加州的公立大学,她想横跨整个美国去东海岸读私立大学。

她的想法自然遭到了妈妈的反对,理由之一是学费很贵。

好在还有爸爸是支持她的,他们表面上不动声色,但背地里爸爸一直在帮她申请奖学金。

父母当然是爱孩子的,但是妈妈通常是严厉的爱,苛刻的爱;爸爸是慈祥的爱,宽容的爱。

鼓励让人充满希望,是走向成功的关键;批评让人再三反省,时刻做好最坏的打算。

只有鼓励就成了溺爱,只有批评就成了虐待,鼓励和批评的结合才能给孩子塑造一个健康阳光的心。

伯德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总是矛盾的,时而亲密如手足,时而争吵如敌人。

买杂志要说你,不好好走路要说你,不好好叠衣服也要说你。

上一秒还在谈论大学,下一秒就发飙。

上一秒一起听磁带,下一秒就吵得不可开交,气得伯德直接跳车。

尤其是妈妈说的“你知道养大你要花多少钱吗”,像是触到了伯德的逆鳞,突破了她的底线,拿出纸笔就说:“养大我到底要花多少钱,我会长大然后赚很多钱,把我欠你的用一张支票还干净,这样我就再也不用跟你说话!”

这样的剧情太真实了,很容易让观众感同身受。我们何尝没有做过这样的事呢?

从妈妈的角度考虑,她从来就不是非要与你为敌,也并非反对你做自己喜欢的事。她当然是为了你好,只是想让你像普通人那样步履平稳地前进,少走些弯路,少吃点亏。

从女儿的角度考虑,小时候要听父母的话,好好上学;毕业了要听父母的话,好好工作;工作了要听父母的话,早点结婚……那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

面对未来,我希望能自己做出选择。即便它是错的,我也能收获血与泪的教训。毕竟长辈说得再多也没用,有些道理我们必须亲身经历一番才会明白。

思想有正反,观点无对错。妈妈和女儿都没有错,她们都有自己的考虑。

也正是因为没有对错,亲子之间的争吵才会发生在每个家庭,几乎每对亲子都说过类似的话。重点不在对错,在于这一幕的似曾相似,直戳内心。

伯德的这段吵架戏像重锤般敲打在每个观众的心上,仿佛电影诉说的是自己的故事。

她们在试衣服时的对话同样是让人感慨万千。

伯德:为什么你不能说我看起来不错?

妈妈:我以为你不在乎我怎么想的。

伯德:我还是想要你夸我。

妈妈:抱歉,我说的是实话。你想让我撒谎?

伯德:不,我只是希望你喜欢我。

妈妈:我当然爱你。我希望你可以努力成为那个最好的你。

伯德: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呢?


这番对话让无数观众共鸣:这演的不就是我吗?

我对你说“我好胖”的时候,想听的不是“以后少吃点”,而是“你明明那么瘦”;

我对你说“我好难看”的时候,想听的不是“重要的是心灵美”,而是“你明明那么好看”。

我对你说“我在公司/学校表现得好差”的时候,想听的不是“下次努力吧”,而是“你是最棒的”。

胖不胖、好不好看、表现怎么样,我自己心里没数吗?我心中早就有了答案,根本不需要你说实话,我说出来只是想让你夸我而已。

除此之外,伯德的感情经历也非常贴近生活。

伯德和丹尼的爱情浪漫又暧昧,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那种小心翼翼的举止充满情趣。

他们仿佛是捧着一颗鸡蛋一般,对其中孕育的希望心驰神往,同时又谨小慎微,担心自己打碎了这脆弱的精灵。

他们一起跳舞,他们躺在草地上看星星,瞬间让人回想起初恋的感觉。

尤其是伯德在尝试初吻后蹦蹦跳跳传达的愉快心情,简直甜到掉牙,让人少女心爆棚。


那一刻,她不是像一个少女,她就是一个少女。

伯德和《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里的少女很像,对有趣的事物十分热衷,随心所欲地往想去的方向,心情如棉花糖一般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很快,她就认识了第二个男孩凯尔,并且奉献了初夜。

事实证明,丹尼是个天真单纯的好男孩,凯尔则是为了骗她初夜撒谎说自己是处男、事后还不承认说过这句话的渣男。

由于丹尼是同性恋,伯德只能无奈选择放弃;而凯尔道貌岸然的表象下却隐藏着一颗虚伪的心。

我们何尝没有这样的经历呢?

因为Ta是同性恋、Ta要出国了、Ta的家长不同意……有多多少少困难阻挡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得不错过好男孩/好女孩,才有了后面被渣男/渣女欺骗的经历?

不遇到几个渣男/渣女,是不完整的人生。

同样的,不错过几个好男孩/好女孩,也是不完整的人生。

伯德被欺骗了身体,但幸运的是她的人生完整了。在跌得起跟头的时候摔倒,以后才不会站不稳。

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事就是给年轻人讲经验,讲一万句不如你自己摔一跤,眼泪教你做人,后悔帮你成长,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师。人生该走的弯路,其实一米都少不了。
发生之前,伯德感到无比好奇,真正发生之后,又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喜欢隔衣擦火”。

无独有偶,伯德好不容易去了纽约读大学,又开始怀念家乡和亲人。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

小时候想快快长大,等真正长大了,才发现小时候是最快乐的。

高考的时候想考得越远越好,当你真正来到外地,还是觉得哪里都不如家里好。

不管你去了北上广,还是去了东京伦敦曼哈顿,你跑得越远就越想回来。

与家乡的距离仿佛是块大石头,它把你的安全感、你引以为豪的坚强压得粉碎,压得你喘不过气,让你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她如愿以偿去了纽约,但并没有就此过上想要的生活。

她曾经不让别人叫自己“克里斯汀”,如今又想重新叫回“克里斯汀”;她曾经想永远不和妈妈说话,如今又想和妈妈留言。

成长就是一个怪圈,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失去了又想极力挽回。

就像妈妈在机场口口声声说不送女儿,结果她开着车离开,又开着车回来。


她绕了一大圈,没变的是机场还是那个机场,门还是那个门;变了的是女儿已经身在千里之外,以及自己止不住的泪水。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看到这里你就会发现,《伯德小姐》能有99%的烂番茄新鲜度,靠的就是它无可比拟的、教科书级别的真实。

感觉导演是偷看了我的日记,然后改编成的电影。

不久前,我被《寻梦环游记》感动得无以言表,很快又找到了另一部让我感同身受的电影。

我想把当时观看《寻梦环游记》的感想再说一遍:

《伯德小姐》给我的感触很深,让我感觉自己就是电影里的主角。

观看《伯德小姐》的时候,想必很多人都会从伯德小姐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不一定有伯德相同的经历,但一定有相似的青春。

伯德想要去纽约上大学,如果把它换成想唱歌、想画画、想打球……这就成了我们的故事。

对我而言,曾经我想要学电影。

像伯德一样,我想学电影的想法遭到母亲反对,她说男生就该学理工科。

我尝试过“听话”,最后发现“听话”是行不通的。

但当我真正听了母亲的话,走进大学、就读电气工程专业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电气工程一点兴趣都没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后,我得出结论:既然我决定了毕业也不会从事电气工程相关的工作,那么我读完四年电气工程就是浪费四年时间。而且我学工科也不能转到艺术类专业,除非复读一年再重新参加高考,但我好不容易从高三解脱,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回去了。

2013年12月,上大学的第4个月,我把我的想法告诉父母,他们一致同意我退学了。

尽管经过了父母的同意,但我退学的决定仍然使我未来几年都是在指责和质疑中度过的。在人们心中,我是一个败家仔。

之后的几年我频繁更换工作,做了各种各样的事,旅行、摄影、创业……但却发现自己离电影的梦想越来越远。

后来,我想通了,爱好电影不一定就要去拍电影。

2016年11月开始,我坚持在豆瓣写影评,每周都是在周四晚上去电影院看零点场的首映,回家写一个通宵影评,然后在早上发表。

写影评没有收入,网友的打赏也没几块钱,但我相信自己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出路。也许我没有实力,但我勤奋,我相信勤能补拙。

在家写作的经历并不顺畅,亲戚没少说过闲话,他们认为我一天到晚呆在家里不去上班。

朋友同事也没少冷嘲热讽,说我当年退学是丢西瓜捡芝麻,是不孝顺,是要气死父母。

甚至,母亲也说我以前不专心学习,就知道看电影,如今一事无成。她打心底就觉得看电影、写影评是没有前途的,是不务正业的做法。

她经常翻我的旧账,说我上高中的时候不好好上学,就把心思用来看电影了,结果高考惨遭滑铁卢,考上大学还退学了,现在又不好好工作……

2017年春节的时候,她还催我去找工作,她的意思是不管是做什么都比呆在家里强。

李安闲赋在家六年,靠妻子养活,最终一鸣惊人。但我毕竟不是李安,我只是一个无业游民。

有那么一阵子,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废人。

和《伯德小姐》相比,现实往往比电影更加残酷。

迫于生计,我在写影评之余还要去兼职。由于最高学历只有高中,我找不到什么好工作,只能去送外卖。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日积月累,坚持写作,终于有了收获。

2017年5月,在家坚持了7个月无收入的写作之后,一个主编在豆瓣上发现了我,然后向我抛出了橄榄枝。

当初差点让我哭出来的经历,我终于能够当成笑话讲出来了。

在得知有公司录用我的时候,母亲对我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也不催我找工作了,也不嫌弃我呆在家里,就让我安心看电影、写影评。她突然发现,原来看电影真的可以带来收入,还可以成为一番事业。

而我曾经犯的“错误”,每次吵架她都要提起的“黑历史”——当初我不好好学习,整天看电影的习惯,现在反倒成了我的优点,为我成为影评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竟我如果没有大量的阅片量,就不可能成为影评人。

我开始体谅母亲的苦衷:她并不是非要与我为敌,也并不是冥顽不灵。想要获得她的支持,我首先需要付出时间和汗水证明自己不是三分热度,让她看到我坚持到底、绝不言弃的决心!

我至今也没有实现去艺校学习电影的愿望,但我以其它形式从事了电影行业。

如今,我终于可以做喜欢的事,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电影和写影评。

眼看我能够通过看电影赚钱了,家人也逐渐开始理解我、支持我。我不仅可以通过爱好养活自己,每个月还可以寄钱给父母,何乐而不为呢?

我感谢曾经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自己,我锲而不舍、忍辱负重也终于让自己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正如马可所说:

我们所有的文凭、证书、奖项,都不及选择怎样去活更能说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原谅我在影评中说这么多与《伯德小姐》无关的内容,毕竟这部电影太让我感同身受了。看着电影,我就想到了自己。

我现在过得很好,对于退学的选择我不后悔。但我多多少少感到遗憾,遗憾没能像同龄人那样体验4年大学时光,总感觉人生缺点什么,不够完整。但倘若真正读完4年大学,说不定又会觉得没什么特别的。仍然是躲不掉的“围城定律”。

伯德无疑是幸运的,她终于如愿以偿去了纽约。尽管思想家乡、思念亲人,至少得到了曾经想要的东西。宁愿做过了后悔,也不要错过了后悔。

和励志片有所不同,《伯德小姐》重点不在于梦想,在于生活、成长、经历、青春,显得更贴近现实、更接地气。因为你不一定有过追梦,但一定有过青春。

叛逆、倔强、马不停蹄追求想要的生活,是伯德小姐的故事,是我的故事,或许也是你们的故事。

打五分是因为感同身受。

10年前,我和父母说,我要去美国上学。于是我悄悄地没有好好复习高考,报了美帝的几所大学。父母看了看银行账户,说,拿到录取你就去吧。实在学费付不起的话,我们就卖房子。后来不久,我如愿以偿地一个人带着行李来到了美国一所大农村上本科。那时候中美汇率,物价仍差很大,新来的小伙伴们都在争分夺秒地网购。而我付过了学费之后,还需要打打黑工支撑自己的生活。父母在国内的收入并不算低,但四年美帝大学的学费还是让他们的日子过的紧张。所以,我的学习成绩,我的实习就业,一点一滴都牵扯到父母的投资回报比。

四年大学生涯很快就要过去了。可是就在找工作的时候,遭遇了经济危机。大四的我先收到了一所农村本地公司的邀约,后又收到了一家梦想中华尔街公司的面试邀请。我站在纽约的钢筋水泥森林里,看着帝国大厦,给妈妈打了个电话,说我一定要在这里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我妈抱有怀疑态度淡淡地说,你先好好面试。

后来这家公司说,不巧今年我们砍了些预算,你先来实习好了。之后过几个月有了预算看情况再转正。我激动的无以言表。

我打电话告诉妈妈,说我要去纽约了。她说,实习不好,不稳定,如果之后不给你转正怎么办。你还是接受本地那家公司吧。毕竟是个正式offer。

我说,梦想是无价的。人活着为了奋斗,不应该选择让自己后悔的职业。我心意已决,要去华尔街。

电话那头说,你别忘了我们养你给你学费砸锅卖铁花了这么多钱,你不要到最后没有工作!

在几轮大战之后,我留在了农村。
_____________
快进5年,我在农村这家公司做得也算是不温不火。但没有一天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而每当我轻轻说起自己的感受,妈妈那边会总是以一种有气势的口气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就在这时,这家公司经营不善倒闭了。而当初选择了华尔街的我的同学们,都在这几年美帝经济迅速回温的大潮中做到了经理的位置。离开公司的那一天,我坐在车里,终于没有办法抑制住情绪,把狠话甩回给了妈妈。如果没有你们参与我的决定,我的生活会好很多!

然后她就再也不和我说一个字。

我索性搬到了纽约。用签证最后有效的一个月来找工作。后来,我幸运地找到了一个老同学。在他的努力下,帮我得到了那家梦想中华尔街公司的职位。只不过,这迟了整整5年。
______________
搬进了新公寓,整理好了东西之后。我终于也可以说自己是个纽约客了。上班的第一天,HR把我带到了会议室,和我说公司章程。我从她的肩膀望过去,远处就是朝阳下的帝国大厦。

简单的谈话之后,HR离开了会议室。我一个人站在那里,拿出手机,照了一张纽约美丽的天际线。

我打开了微信,拉到了她的对话框,选择了这张照片,却迟迟无法点击发送。
_____________
以上是原文。

这是篇影评,过于纠结我本身的道德与对错没有意义,我只是想结合自身感受评价这部电影。我在豆瓣看影评多年,但从来没有在豆瓣注册过账号。在看过伯德小姐的当晚我立即注册了账号匆匆写了这些,因为我在电影的最后一幕,Bird在拿起电话鼓起勇气给父母留语音信箱的时候,我真的能理解那是经过了多少内心的挣扎,触动以及勇气。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太微妙了。有人说你该感恩,该为自己负责,尤其是我在最后确实放弃了华尔街实习的决定都应该审视自身,这没有错。伯德小姐的妈妈和天下无数的妈妈一样,都在担心忧虑中把自己孩子养大,只是希望孩子们以后不需要担心没饭吃。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往往忽略了(或许是再没有精力)在乎孩子真心在想什么,想去做什么。而这往往是孩子最需要的。孩子可以顽强得活着,孩子不会嫌家里条件不好,可是在适当的时候没有适当的家人的理解,那种感觉是致命的。
其实这是一部正能量电影。好莱坞的亲情电影从来都不吝啬从各个角度浓化亲情,这部片子也不例外。Christine父亲对自己上学的理解和支持微小而强大;她母亲虽然脾气很倔,但从来都没有放弃对她的精神支持。只是互相不太理解罢了。
扣题,自尊 -- 其实在亲情中,很难放下自尊。因为毕竟朝夕相处,自尊是互相“牵制”的筹码之一。Christine坚持自己的privacy以及,坚持父母叫自己的艺名,都是撑起一个自尊心的保护伞。尤其是在青春期的女孩子,不希望无力的自己的命运被父母所左右。而伯德小姐的妈妈自尊心最终都没有允许她和伯德小姐说一句告别。与家人的自尊何尝不是保护自己感受的武器之一。

而你的自尊真正为亲情妥协的时候,而必须是双方都妥协了的时候,你会发现亲情无论是母女在一起逛街的温馨,还是偶尔苦涩的冲突,其实都是爱。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0728.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