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第三度嫌疑人》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8-04-01 07:50阅读:
《第三度嫌疑人》影评观后感

刚在看完头号玩家后,连着看了这个是枝裕和导演的新作。
虽然去年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才第一次看到是枝导演的作品,但当时一口气看了4部——《海街日记》《比海更深》《步履不停》《如父如子》。而且其中三部都是和老娘一起看的,所以对于是枝裕和导演关于家庭主题的探讨感触很深。

今天再在第三度嫌疑人的过程中,脑袋是一刻也没停下来过,一直在不断思考三隅的行为和动机。

他到底杀了人吗?是他自己杀的,还是和咲江一起?

如果杀了的话,他是为什么杀的人?单纯临时起意?还是不想继续帮老板做黑心生意,想逃离过去的生活?还是和咲江聊天后,想要替天行道,惩罚咲江的父亲?还是从一开始就想玩弄司法体系于鼓掌之间?

如果没杀的话,又是为什么不断修改供词并最后反供?真的如重盛所猜,不想让咲江在法庭上公开自己的伤口,保护咲江?还是只是想让自己从痛苦的人生中解脱出来,真的去死?还是在和重盛谈话的过程中突然萌发了想要被人理解和信任的念头,只要被相信一次,并不在意它的结果?

随着剧情的推进,脑海中的可能性越来越多,但却没有太多能够确认排除掉的选项。

可能这就是是枝裕和导演想表达的主题吧。

在嫌疑人面前,永远没有所谓“真正的真相”,一切都是我们从线索中推断出来的。时至最后一刻,你可以说靠“程序正义”得到了一个“最合理”的结果,这没问题。但导演可能希望大家都再稍稍多想一点点,有“这并不一定是真正的真相”的自觉。

何况“程序”很多时候也并没有群众们想象的那么“正义”。在影片最后一部分,如辩方新人小哥吐槽的一样,法官、检方、辩方,三方负责人眼神互相一递,就定下了后续的走向。即使这可能不是最“正确”的流程,但毕竟大家也都是社会人,也有自己的名声和地位要保护,法官也不希望自己一个案件因为从0再来而拖得太长。

这就顺势让我想到了更高层面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现在还做不到“尽全力去追求每一个案件的真实”?

我倒是觉得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到那个地步。当辩方需要为了养家糊口,每天加班熬夜的时候;当法官为了自己的事业上升,只能让这个案件尽量压缩时间,不能走完所有流程的时候。他们真的错了吗?我觉得并没有。你可能会说,那你怎么不想一想嫌疑人的命运呢,他们不是更可怜吗?他们有可能会因为检方的偏见,因为辩方的不称职,因为法院的敷衍了事,而让无辜的自己送上性命啊!有这种可能性吗?当然有。

但又如何呢?

是的,但又如何呢?

我们又能怎么办呢?

这就是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啊。

可能会有人说这样太犬儒了,如果所有人都像我一样接受现实的话,那这个社会永远都不会进步了。
我并不想否认这一点,我也一直有着这样的自觉——我的各种权益,全都是历史上的先辈们努力争取来的。

但这是站在宏观的角度上来看。

假如你就是这个案件里的三隅,那我只能心疼你不幸的命运,但我也做不了什么。

是的,我其实也并不相信有所谓“命运”的存在的。我以前一直认为,每个人的生活现状,当然是由自己的所作所为决定的。你没有考上好学校?很简单,你没有好好学习啊。你没有拿到好工作?很简单,你没有努力寻找啊。但是后来,当我在现实中,当然还有文艺作品中,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不能人为控制的外部因素”时,才发现是我之前对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了解的太少。是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往而不在“不确定性”当中。假如你生而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中,父母双双背负高利贷最后被逼自杀,那么还没有成年的你,又做错了什么呢?并没有。你或许因为这个去杀了高利贷的团伙。也会有人问,他们的家属又做了什么呢,就要受到亲人被杀的痛苦。是的,高利贷团伙的家人可能也没做错什么。但现实确实就是这样。

希望我自己能对这点有更清晰的认识,人生,永远都在“不确定性”当中。

还有两个三隅反复提及的词语令我非常在意,那就是“审判”和“救赎”。
他想说,法官又不是神,凭什么就能决定我们(嫌疑人)的命运呢?把我们玩弄于鼓掌之中呢?
如果他们可以的话,那我又凭什么不能去“审判”对自己女儿犯下暴行的父亲呢?
这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从社会制度和法律的制定来讲的话,我相信这个问题应该能拿到一个合理的解答。
但对于一个从小就生活在痛苦之中,一直心想着“如果我没被生下来就好了”的人来说,这些解答又真的“有用”吗?

“第三次的杀人”中的“第三次”具体指代什么,也很令人在意。如果说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杀人都是三隅犯下的罪行,那么第三次的杀人,是在说当今的“司法制度”第三次杀死了三隅吗?还是说重盛会有一种自己也参与了第三次杀人的罪恶感?虽然这个死刑是三隅自己一手“争取”来的。

是枝裕和导演也说过,他拍片子很大一部分灵感是来自于拍《如父如子》时和法官和律师们的对话。他们告诉他说,法院并非是“寻找真实”的地方,而是“调节利害”的地方,让导演很受触动。所以他才来拍了这么一部“法院到最后也并没有发现,判决出真实,甚至可能和真实相背的结果”的电影,来表达这种可能性。

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永远都在探讨关于家庭的关系,这篇“悬疑电影”也并不例外。
重盛的女儿最后那个电话到底想表达什么呢?她是想去做什么奇怪的事情吗?
她之前在商店偷东西,是为了吸引父亲的注意力吗?她是不是长期苦于离婚的父母与缺席的父爱?
她能随时假哭出来的特长,是不是在漫长的孤独和寂寞中,才无意识练出来的能力呢?
从未露面的三隅的女儿,她从小离开后就再没见过父亲,她到底对父亲有着怎样的感情呢?
咲江的母亲目睹了父亲对女儿的暴行,为何不去制止呢?是害怕自己失去这个家庭,只能拿女儿做牺牲品吗?
三隅为什么会陪咲江在河边用雪来堆蛋糕呢?是从咲江的身上看到了几十年未见面的女儿的影子吗?
陪着咲江玩是否让他体会到了久违多年的作为父亲的快乐呢?
如果最后真的是帮咲江杀的人,那他又是否是出于“发挥价值”的目的呢?
多年来只要存在与世界上就只会伤害到他人的他,终于找到了一次体现自己价值的机会,所以要好好把握吗?

再回到三隅是否作案上,这个事实真的如法院方和群众们看起来那样简单吗?
即使真的是他作案,又真的是因为反社会人格,还是想要拯救咲江呢?

大概除了他自己,永远都没有人知道。

或许,他自己也有可能不知道。

但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这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世界。

我们要努力学会如何应对它。


p.s.

鹦鹉史航:

是枝裕和导演《第三度嫌疑人》好像是想说“人怎么能审判人呢”。审不审判,我们都容易误解他人,甚至沉溺于误解他人的快感。善待他人,就不该把人标签化,然而,谁忍得住呢,我就做不到。广濑铃的流泪示范是少女的魔法,是嘲笑成人世界的幻术。能化解这一切的,让误解止步,嘲笑也停歇的,只有献身啊。 ​​​​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0846.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