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撞死了一只羊》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9-05-06 08:58阅读:
《撞死了一只羊》影评观后感



“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你也许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导演万玛才旦说,这句藏谚是解读影片《撞死了一只羊》的密码。

其实,万玛才旦只说对了一半。

对的一半,有利于解读这部电影,甚至可以了解到比镜头里展现出来的内容更多;错的一面,是他太自信了,这部片没有他说的那么牛掰。



先说后一半。万玛才旦尽管是一位来自藏地少数民族导演,但他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是中国导演协会会员,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也是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这些头衔足以说明他是一位妥妥的学院派。《撞死了一只羊》也是学院派的拍法,过于工整,过于诗意,想要从中看到藏地的原生态,是不可能的。

如果《撞死了一只羊》的镜头更紧凑一些,剧情更严谨一些,甚至把整部影片压缩成为一部短片,将会是一部非常令人震撼的片子。但悠长的节奏,慢慢悠悠,就像注了水的肉一样,对于普通观众不太友好,显得有些平淡,有些发柴,缺少一些嚼头。对于观众来说,自然希望剧情一波三折,被连番轰炸,没有尿点,像《复仇者联盟4》片长3个小时,大家也不觉得累。《撞死了一只羊》就需要向这样的商业片学学,多接下地气,一味的玩镜头,玩诗意,实际上是在自我抛弃观众,不足为训。



好的一半,这部影片有一个很严肃的主题,讲的是“放下”,是放下“我执”与完成“自我救赎”,很深邃,佛性十足,意味深远。

片中,两个主要角色,一个是卡车司机,一个是杀手。卡车司机撞死了一只羊,杀手要去杀人,两个人的名字都叫金巴,都是活佛给他们取的。司机先撞死了羊,然后遇到了杀手,拉上了他,同程了一段。全片,就以这段同程为纽带,将两个人物与两个故事捆绑在了一起。



其实,这是两个故事。影片也改编自两部短篇小说。撞死了一只羊的司机金巴的故事,改编自万玛才旦自己的小说《撞死了一只羊》,杀死金巴的故事则改编自作家次仁罗布的小说《杀手》。



小说《撞死了一只羊》的背景,是司机的女儿与情人私奔了,司机自己也有了情人。结果,这天他在路上意外撞死了一只羊,这让他感到有些倒霉,又有些敬畏。于是,他将死羊拖到了寺院,想找僧人来为这只羊超度,以此来弥补自己的过失,做点救赎。结果,僧人很不情愿地完成了超度后,直接拒绝接收羊的尸体。路过的乞丐想将羊拿去吃掉,作为自己一个月的口粮。结果,司机还是决定将羊送到天葬台进行天葬,以喂养几天没有肉吃的秃鹫们。他给了僧人500块超度费,然后又给了乞丐200块让他自己去买肉吃。最后功德圆满之后,司机又花了300多块从羊肉摊上买了半只羊去看望他的情人,做不可描述之事。



小说《杀手》讲述的是一位康巴汉子,他的父亲在13年前被人杀死,他10多年来找遍了藏地寻找杀父仇人,一心想要完成复仇大任。最终,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杀父仇人。但在时间的摧残下,这位身怀命案的凶手已变成了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苦心事佛,过着平淡的生活,有一个妻子,还有一个年仅4岁的儿子。杀手大哭一场,对老人说你不是我要找的人,然后就走掉了。就此,杀手放下了“我执”,完成了自我救赎。

万玛才旦将两个短篇故事糅在了一起。论完成度,其实并不算特别好,两个故事各自的轮廓依旧格外清晰,没能做到珠圆玉润,天衣无缝。



论把不同的故事揉在一起的功力,做的最好的当然是昆汀·塔伦蒂诺,他的《低俗小说》就像一座丰碑,让后来者望尘莫及。三个不入流的低俗故事,被昆汀揉在了一起,变成了一个故事。说是揉到了一起,其实并没有,依旧是三个故事,但是昆汀就是把他们用粗线条的轮廓将它们硬硬地打包在了一起。由于昆汀的手法实在太高超了,把不可能生生变成了可能,而且让人拍案叫绝,也让后来者难以望其项背。

回到开头的藏谚上。如果换个角度,把司机与杀手看成是一体的两面,看成是同一个人,一体的两面,相互映衬,那么对于这部电影的解读就会成为另外一个样子的。





司机金巴是充满现代性的,墨镜、皮衣、汽车、香烟,乃至于情人,都是现代性的标志。甚至在啤酒的选择上,司机金巴也选择来自国外的品牌百威。(话说百威喝前要摇一摇,这个还真第一次听说,难得真的不是软广告?)这位充满了现代性的司机,结果在撞死了一只羊之后,心中却满满都是藏族人传统信仰,要把羊进行超度,还有进行天葬,十足的仪式感,让人看到了司机金巴内心守旧的一面。而杀手金巴,衣着与行为都很传统,是典型的传统康巴汉子的模样,而且他喝啤酒,在百威与拉萨之间,很自然地选择了地域性很强的拉萨牌。这位旧式藏地汉子,却在面对垂老的杀父仇人时,瞬间选择了放弃,用一种很现代的思维方式完成了自我救赎,而不是选择藏族人传统的敢爱敢恨至死方休的手段。

传统与现代,在两位金巴身上完成了换位。这种撕裂与纠缠,使得人物形象变得饱满了起来。往大里说,这也让藏族人的形象变得生动起来。



西藏,在中国34个省级序列中是GDP最后一个,但地域面积上却排在第2位,妥妥的落后欠发达地区。当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起来,基本普及了现代化,而西藏还在处于传统与现代的撕裂之中,在文化习俗的发展阶段上类似于东部地区八九十年代的水平。这种状况下,必然会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撞死了一只羊》算是对于这种文化状态的一种曲折反映。实际上,类似的影片中更佳的属于去年上映的《阿拉姜色》。

《阿拉姜色》的故事更具有普适性意义,还将藏地文化极好地揉了进去。影片的核心是一位藏族女人,她在自己生命垂危时,想起了前夫曾经的愿望,于是带着前夫的遗愿一路前往拉萨朝圣。她的现任丈夫也从开始的不理解不支持,到最终在妻子死在本路之后,接力下去完成了妻子最终的愿望。说到底,这是一个有关“爱与理解”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变更成为任何一个民族里的女人的故事,都可以说的很完满。但在《阿拉姜色》里又有着浓厚的藏地色彩,既是民族的,又是普适的,使得这一影片拥有了底蕴与传播价值。非常可惜,最终票房并不给力,使得这部具有浓厚文艺属性的影片最终折戟。



《阿拉姜色》的故事是通俗易懂的,而《撞死了一只羊》的艺术性更浓厚一些,学院派范更多一些,更端一些,对普通观众的不够友好。如果说《阿拉姜色》的票房很可惜的话,《撞死了一只羊》多少有些活该。很有想法,也很有艺术特色,但太多人觉得这片注水严重,觉得该大幅删减篇幅,我也是这么觉得。其中,向影片开头的部分,两位金巴之间的对话,初看挺有意思。但看完整片之后,再去回味,就发现这段对话存在的价值并不大。最多,只是司机金巴的女儿的照片,让杀手金巴第一次感到到了自身之外的亲情厚度。其他,并没有太多铺垫性意义。

尽管影片拍摄于藏地,高海拔的阿里地区拍摄了很多镜头,非常不容易,剧组中多人多次出现高原反应,但这所有的难度都只是对于拍摄者而言,荧幕外的观众只在乎最终的成片。导演可能觉得有些镜头很舍不得丢弃,全一股脑放入了成片之中,但观众无法体会拍摄时的难度,也不在乎这些,只想看影片的故事好不好看,人物是否感人。这种导演与观众之间的冲突,如果导演坚持自我,那么就必然要牺牲掉一些票房。





电影毕竟是影像的艺术,如何在影像与故事中间取得平衡,需要高超的功力。只能说,《撞死了一只羊》是一部很有艺术特色的影片,但不算一个好的艺术样本。尽管,影片由王家卫监制,并汇集了一众电影大师:张叔平操刀剪辑、杜笃之担任声音指导、林强配乐......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3803.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