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切尔诺贝利》观后感影评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9-06-13 08:51阅读:
缅怀受难和牺牲者——《切尔诺贝利》观后感影评


HBO出品,必属精品。今天介绍一部HBO的新剧《切尔诺贝利》。
片名Chernobyl /Чернобыль(2019),别名核爆家园 / 调查切尔诺贝利。

这部HBO电视台出品的迷你剧,根据白俄罗斯女作家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纪实文学《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改编而来,上线之后立即引发全世界的强烈反响。

切尔诺贝利事故作为人类历史上首次7级核事故,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任何探究事故过程、解密事故经过的作品都会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北部城市切尔诺贝利的一所核电站的4号机组发生爆炸。这所核电站原名列宁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根据发生地命名,称之为切尔诺贝利事故。列宁核电站也被称之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时隔三十多年,事故调查早已完毕,事故真相也早已公示天下。如果再按照事故后调查顺序拍摄,肯定会显得没那么好看。
《切尔诺贝利》现将结果放在开头,然后回拨时间线,带领观众们回到事故发生时间点,感受惨剧一步步发生。简单的调整顺序后,迷你剧显得更加好看,事故也显得更加触目惊心。

切尔诺贝利是一起典型的四违事故,指挥者迪亚特洛夫无视操作规程,为了政绩工程违章指挥强行操作。无视安全规程的后果就是安全事故。如果是普通的电站,顶多就是飞车事故,造成一些人身财产损失,可这是核电站,一旦出事非同小可。

切尔诺贝利电站4号机组是第一代压水堆RBMK石墨沸水反应堆,反应堆利用石墨控制反应速率,设计初衷是好的,可为了省钱先天带着不足。在极端工况下,急停按钮不能让核电机组停止运行,而是会产生剧烈爆炸。

事故发生后,核电站的违章指挥人员副总工迪亚特洛夫陷入标准的PTSD症状。
第一阶段就是否认。迪亚特洛夫否认事故发生,一直强调是水箱破裂,无视事故现场,不断强调RBMK石墨沸水反应堆不会爆炸,希望通过理论给自己安慰。
第二阶段是愤怒。迪亚特洛夫对任何向自己阐述事实的人都大发雷霆,似乎所有人都在刻意制造阴谋欺骗自己,即便被单独关押,迪亚特洛夫也拒绝回答调查人员。
第三阶段是复盘。迪亚特洛夫不断重复当时的操作,无法从理论上找到RBMK石墨沸水反应堆爆炸的可能。
第四阶段是抑郁。迪亚特洛夫在法庭上陷入明显抑郁,当被告知反应堆存在致命缺陷后,整个人都泄了气。
第五阶段是接受。了解来龙去脉后,迪亚特洛夫终于明白自己的一顿奇葩操作正好命中系统极端工况缺陷,无可奈何只能接受事件结果。

创作文艺作品很有难度,创作敏感话题的文艺作品更是难上加难。这次《切尔诺贝利》就像一次带着脚链跳舞,既要最大限度表现出这次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事故,又不能引起普通民众对核电的恐慌,从成片来看,拍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次爆炸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7级核事故,别说苏联人没有遇到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都没有遇到过这种严重事故。

剧中绝大部分描写都很写实,我只是对其中的管道阀门有点存疑。
其实老毛子设计的核电站里面的管道阀门都挺高的,并不像剧中表现的那样。像老毛子给我们设计的核电站,中国人操作甚至要带着小凳子去。
剧中两个人不带工具就能扳得动,实在有点想当然。阀门两边压力不等时,阀门很重,正常操作时一定要带上阀门扳手才行。

《切尔诺贝利》多次设问“谎言的代价是什么?”
《切尔诺贝利》给出的答案是“真正的危险是:如果我们听了太多谎言,会再无法分辨真相。”
讽刺的是,迷你剧《切尔诺贝利》并没有说谎,只是说出部分真相罢了。用部分真相误导观众,和用谎言欺骗观众,半斤八两。

美国人拍摄的《切尔诺贝利》肯定少不了反映苏联官僚体系的不足。苏联政府在面对巨大灾害事故时,在没有被国际社会揭穿前,都选择掩盖事故。一层层瞒报事故,导致最终呈现给地图头的结果是一场已经控制住的火灾。如果不是科学家用数据提醒这些职业政客,估计他们还活在春秋大梦里。
影视作品中的意识形态斗争很激烈,不管美国人如何表现苏联,俄罗斯官方的态度都会表示不满。
俄罗斯官媒《共青团真理报》说到:“这部剧煽动欧洲公众反对俄罗斯核项目,试图破坏俄罗斯在核反应堆出口方面的领先地位!”“电视剧里的塑料窗框和(把画面放大很多倍才能看到的)双层玻璃窗在1986年的苏联根本不存在。”“俄罗斯NTV电视台正在拍摄新的切尔诺贝利电视剧,讲述一个克格勃军官与试图破坏核电站的美国间谍斗智斗勇的故事。”

谁掌握的话语权,谁就掌握了真理。
美国人拍摄的《切尔诺贝利》可以表现他们想表现的事实,而不表现他们不想表现的事实。这不是说谎,而是用部分事实来诱导观众。
《切尔诺贝利》在体现人为操作事故、机组设计缺陷和苏联官僚体制的时候,忽视了西方社会的集体撒谎。

世界列强能源供应中核能占比都比较高,美国19%、法国75%、俄罗斯18%、德国16%、英国18%、日本30%。
切尔诺贝利事故后,西方媒体大肆宣传所谓的苏联体制问题。这也是本剧的调调。可作为美国儿子的日本,发生福岛核事故后,西方媒体则选择性失明。
同样都是7级核事故,苏联因切尔诺贝利被西方媒体喷得体无完肤,恨不得挫骨扬灰。而日本福岛则占了美国人的光,在美国佬的保护下,日本玩起瞒报打脸道歉,再瞒报再打脸再道歉的游戏,硬生生地将5级核事故变成7级核事故,让全世界人民一起为日本买单。

核电关乎一个国家的能源供应,发展命脉,影响巨大。如果引发民众恐核情绪,任何政府都不好收场。
于是为了共同利益,各方大佬选择掩盖事实真相。不论大到国际社会还是小到企业公司,这种操作太常见。
在《切尔诺贝利》的纪录片中,切尔诺贝利的辐射云飘到法国上空,法国政府坚持说法国没有受到核辐射污染,几十年后科西嘉岛居民患癌症比例大幅度上升,症状和切尔诺贝利周边居民一样。处理完切尔诺贝利后,苏联专家带着600页的报告去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会议。会上如实报告可能会有40000人死于癌症,为了照顾民众恐核情绪,国际原子能机构直接修改数字,将人数变成4000。

一个国家为核大战做了几十年准备,他的人民会没有基本的核知识么?他们可不是被枪逼着才去灾后抢救的。
最为著名的切尔诺贝利三勇士:阿列克谢·阿纳年科、瓦列里·别兹帕洛夫、鲍里斯·巴拉诺夫,以及后续进行清扫的34万士兵,他们用血肉之躯对抗原子。
当年流传的笑话是:“机器人来到切尔诺贝利屋顶作业五分钟,然后就发生故障了;苏联人喝点伏特加上去了,一干就是 2 个小时。”
苏联人在处理事故时,拼尽全力。诚然有很多类似剧中表现的强制措施,但更多的是这个民族甘于奉献的精神。大家不是傻子,即便没什么文化的矿工都猴精猴精的,但他们依旧舍小我为大我。
这便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绝不是剧中丑化矮化的表现。

以人肉对抗核能。
苏联的做法虽然不是最完美的,但是值得尊敬。要知道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如此巨大的核泄漏事故。在缺少资金、技术支持的情况下,老毛子硬生生用生化机器人——肉身,扫出一条生病通道,挽救了欧洲。
而若干年后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处理过程简直毫无责任感可言。任何有头脑的人,只要对比一下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电站事故,就会知道切诺事故处理地多么成功了。
整天高喊勇气责任的国家,在需要军人阻止核泄漏时,自卫队的答复是过于危险,拒绝执行。结果就是电站员工拒绝工作、消防队员不进现场,空军飞行员拒绝飞行,日本政府不处理事故,任由核泄漏扩散,污染全世界海水,让全世界人民买单。
而切尔诺贝利事故中那些英勇赴死的猛士,时不时被西方社会拿出来鞭挞一番,又是说不尊重人权,又是说不懂的保护。西方掌握话语权的人,对这些真的猛士除了冷嘲热讽,没有感谢赞美。

横竖是个死,你想死得明明白白还是死得稀里糊涂。没看过《切尔诺贝利》的人肯定会稀里糊涂,看过《切尔诺贝利》的人则会稍微明白一点媒体想让你明白的东西。
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凡事最后总要找责任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事故也一样,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替罪羊就行。这里的替罪羊是安纳托利·迪亚特洛夫,他的无知自大成了整个设计缺陷的替罪羊,断送了自己,也葬送了苏联。

向舍身赴死的先烈们致敬。他们用血肉之躯阻挡了事故进一步恶化。
列加索夫们为了促进苏联境内同类型机组核电站安全改造,舍生取义,实乃真英雄。
面对高官厚禄毫不动摇,看淡生死,超然世外。
那些看轻利益的科学家才能成为人类的守护者,谨小慎微地保护人类。
当然,如果HBO敢拍福岛核泄漏事故,那也是条汉子。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缅怀受难与牺牲者。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4177.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