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告白》影评观后感:存在感扭曲的后果是冷漠杀戮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9-08-04 09:10阅读:
《告白》影评观后感:存在感扭曲的后果是冷漠杀戮
江湖司马

中岛哲也在拍摄《告白》时耗了不少心血。据电影上映之后的宣传爆料,一向以拍片时吃胖见闻的中岛,在导演《告白》过程中,消瘦不少。这部电影涉及主要人物有六个人之多,其中有五个人在电影中拥有告白桥段,可以说,对于导演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中岛哲也以热闹和冷酷的反差所见闻,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他的电影中独有的视觉效果——亮丽的电影色调、轻松优美的配乐却反衬着人物的悲剧命运,这种视觉感官和心理体验上的反差,让中岛哲也的电影往往有一种极致的锐利感。

赞誉与挞伐
《告白》改编于凑佳苗的同名处女作。当年凑佳苗在《小说推理》杂志上连载三章即引起轰动,并凭借第一章便获得了2007年度小说推理新人奖。之后凑佳苗将这部小说整理成册出版,除了获得读者的青睐,也摘取了不少小说奖项。当年小说风靡时,大受欢迎的同时褒贬不一,有人盛赞为世纪杰作,也有人批评过分触碰禁忌,争议很大。


三年后,中岛哲也将《告白》进行了精心改编,这部电影一上映其引起的轰动比起当年小说版有过之无不及。中岛哲也是个非常注重视觉体验的导演,在《被嫌弃的松子》中我们已经领教诸多,而于《告白》这部电影中岛哲也运用了同样的手法,在原小说本就震撼的剧情体验上增色不少,因此给人震撼的同时,其争议性也较原著小说更为强烈。在日本上映时,该片被列为“R15+”级,即未满十五岁不得观看。于我个人而言,对这部电影的态度是正面的。如果把看电影比作吃鸡蛋,那么,在看《告白》开篇片段时,我已经嗅到了这颗鸡蛋的香气扑鼻。在之后的一个多小时中,我一直被导演高级的故事叙述技法和人物深刻的情感自白所深深吸引,如痴如醉。

有人曾这样讲过,话剧是表演者的艺术,唯有好的表演者才能打动观众,引起共鸣;而电影则是导演的艺术,好的导演就算给一个烂演员,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就《告白》这部电影来讲,中岛哲也在这个标准之下,已经跨入了好导演的门槛。电影上映次年,横扫了亚洲数个重大电影展,如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上获得最佳亚洲电影,在日本电影学院奖上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除此之外,获得的各项提名不一而足。


《告白》获得众多殊荣的同时,也不乏挞伐者,他们认为电影过分放大了人性之恶,把暴力标签化,可我认为,这部电影虽然有夸大的成分,但是导演的处理是恰到好处的。因为用夸张的手法将人性特点揭露出来时,并没有扭曲人性的实质,更像是用显微镜去看微生物,虽然对微生物有所放大,但是实质并无改变。至于有人说电影对孩子残忍面的描述脱离事实,我也不敢苟同。个人认为,《告白》表面上是描写一个关于少年犯罪的故事,实则是在层层揭开人性深处对自我存在感的寻找,这种寻找的扭曲在电影中体现为了冷漠杀戮。

扭曲的存在感
对存在感的渴望其实不只是存在于少年时期,它贯穿于人的一生。不仅孩子会产生电影中人性的扭曲,但凡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当,成年人们也会出现这种扭曲,曝露其残忍面。社会中的犯罪现象多源于此。电影中涉及的六个主要人物,分别是两个老师——森口悠子和寺田良辉、三个学生——渡边修哉、下村直树和北原美月、一个家长——下村优子,这六个人其实都有存在感缺失的问题,只不过相比于三个学生的残忍做法,另外三个成年人更加文明一些。


渡边修哉之所以要杀森口悠子的女儿爱美,是因为他的存在感来自于抛弃他的母亲,希望以此获得他母亲的关注。下村直树的存在感是来自于同学的眼光,他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是废物、足够勇敢,毅然将爱美丢在了水里。至于北原美月之所以给家里的人投毒,电影中虽然没有过多描述,但是也可以猜测的到,很可能是没有受到家人的呵护和关注,她希望以此获得她在家庭中的存在感。


除了三个小孩之外,电影中的成年人也对存在感苦苦寻觅。对于森口悠子来说,女儿即是她的存在价值,当女儿被害之后,存在感缺失的痛苦只能投射在复仇之上。对于下村优子来说,其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大女儿在东京读大学,小儿子是她生活的唯一意义,也是她存在感的投射。所以她对儿子过分溺爱,自欺欺人,对儿子那种乖巧的想象误以为真,在儿子做出杀人举动后,百般为儿子辩解,直到最后儿子亲口承认森口女儿是自己杀死时,下村优子方才彻底绝望。此时的下村优子也产生了存在感的缺失,她对儿子所有的想象都如泡沫般爆破,于是,她不得已决定将儿子杀了,然后自杀。


以上的五个人都具备这种带有冷漠杀戮性质的存在感的寻求,这种寻求充满血腥,让我们震撼不已。所幸导演没有完全割舍美好,电影中尚有一个善良的寺田良辉存在,他对存在感的寻找是投射于做一个伟大的老师,所以他对前辈樱宫老师十分崇拜。但是在电影残忍粗暴的大环境下,这样一个十足好人也不能幸免于难,不仅被森口悠子利用,成为她手中的复仇工具,而且还成了露娜希事件主人公北原美月的杀害目标。如果北原美月没有被渡边修哉杀死,那么寺田良辉也不能幸免。

导演最后的善意垂怜
这么看来,日本将这部电影归于“R15+”不无道理。全片充斥着人性的冷漠和血腥,在电影涉及的三个孩子身上我们看到的均是对生命的漠视,他们口中的杀人如踩一只蚂蚁般无足轻重,让人既撼动又愤慨。更让我们痛心的是,这些孩子不思悔改,像渡边修哉和下村直树在杀人之后,纵然被惩罚,也不去考虑被害人家属的痛苦,只是自私地考虑自身利益。


不过,纵然种种险恶,导演终究对成年人拥有着善意的垂怜。在电影最后,森口悠子告诉渡边修哉,是他炸死了他母亲,这样一来让渡边修哉明白了生命的价值所在,而在画面谈出之后,森口旁白说“这不过是一个玩笑”,这句话在渡边修哉演讲关于生命的重量时也曾说过。只不过渡边修哉当时认为,生命很重是个玩笑,而森口认为看轻生命才是一个玩笑,因为她终究没有让渡边炸死他母亲。在电影中我们其实看到,森口将渡边的炸弹引线剪断了,而且根据她说的“玩笑”,我们几乎可以判断,这不过是森口意欲让渡边彻底感受失去亲人的痛苦,期望让他明白生命的重量。


成年人相比于孩子,应该更加懂得文明和善良,对于森口来说,这正是她这么做的初衷。犯罪付出代价是理所应当的,可孩子杀人是否就该以命抵命,这是一个值得反复讨论的话题,本文也难以给出结论。我想说的是,相比于惩罚那些罪恶的孩子,不如问问我们这些养育孩子的成年人,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是否告诉过他们,什么是文明,什么是善良,什么是罪恶,什么是生命!有时候与其说孩子可恶,其实更可恨的是失职的成年人。

成年人应该有的责任

电影中突出刻画的两个孩子都有自身的家庭问题。渡边修哉出身于一个父母不匹配的家庭环境当中,母亲自以为下嫁于父亲,所以将自己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寄托在了儿子身上。渡边修哉确实遗传了母亲的基因,长大后热衷发明,并且存在着和他母亲一样的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母亲对渡边修哉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渡边修哉成长过程中,母亲一味地教给他科学知识,却忽略了他关于道德与爱的教育。正是由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过度关注和过度期望,让他产生了一种扭曲的恋母情结。可惜的是,母亲让孩子与自己建立了联系纽带,却又不负责任地将它割断,抛弃了他。在之后的岁月里,弥留在渡边修哉心中的,只剩下母亲头也不回的背影以及那些科学书籍。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我想,渡边修哉的孤独绝望也令人惋惜。他对未来没有过多期盼,他对当下只是煎熬,唯一让他努力活着的,就是希望那个离开的母亲能够回头一顾。他企图杀害森口女儿初衷也正是因为此。可惜,在森口假借他母亲之名邀请他去研究室之后,他得知母亲早已彻底抛弃他,与另外一个人组成了新的家庭。于是,他彻底绝望,希望用一颗炸弹与同学们同归于尽。在渡边修哉的成长路上,唯一值得他去爱的只有母亲,只有那些科学书籍,除此之外,没有人教给他道德、善良和生命意义,就连自己的生命都无足轻重。在渡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道德教育缺失下的科学怪物。而在另外一个孩子下村直树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溺爱下的自私怪物。


下村直树性格懦弱,在班级里的人缘很差,因此被渡边修哉利用,做出杀害森口女儿爱美的举动。他能残忍杀害森口女儿和溺爱的家庭教育不无关系。在后面的情节我们可以看到,就算最后森口将真相揭露给了直树母亲,他母亲还是一味袒护孩子。可以见得,直树从小娇生惯养,以至于有一种世界以我为中心的小皇帝式价值观。除他之外,别人都无足轻重。于是乎,在他做出杀害森口女儿决定的一刻,他丝毫没有良心上的不安。在他看来,爱美的死能够让他获得精神上“勇气可嘉”的满足已经非常值得了。在直树的世界里,除了自己,外界的一切都不值一提,甚至于他自己的亲人。最后直树母亲之死,正是溺爱所致的结果。直树就算受到了森口的报复,也丝毫没有反思别人生命的沉重,他最后看到的仍旧是自己生命无比重要。


​在今天,每当校园暴力出现时,我们都会义愤填膺地指责那些粗暴的孩子,认为他们应该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代价。可通过这部电影,我看到的是孩子背后成年人的失职。如果孩子成为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家长永远难辞其责。在我们痛恨校园暴力,希望将那些罪恶的孩子绳之以法的时候,不妨反思一下,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成年人,又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人生来需要存在感,只是如果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这种存在感的寻觅出现扭曲,就会演变为电影中冷漠杀戮,而这一切都是成年人教育失职的后果。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4549.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