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无主之作》观后感影评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9-12-07 09:30阅读:
《无主之作》观后感影评:纳粹,专制和艺术
愚子

十二年前,导演曾经用处女作《窃听风暴》一鸣惊人,而这部题材类似的新片《无主之作》,又将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观影感受?带着这样的好奇和期待,观看了这部长达三小时的电影。相比起《窃听风暴》,它也许没有那么令人惊艳和震撼,但整体仍不失为一部佳片。非常遗憾的是,自己对现代艺术的欣赏水平还停留在“不好看”或“很好看”的层次,所以对讲述艺术的部分不能深入欣赏,只能就影片的整体观感,说说一些粗浅的看法。

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男主角的童年时代,也就是德国纳粹统治时期;东德时期以及西德时期。就自己的理解对这三个时期的内容做一些简单的提炼。

关于纳粹

影片并没有重墨渲染纳粹的罪恶,也没有出现残酷血腥的场面,但齐班德教授的存在却时刻让人不寒而栗。他作为一个顶尖的妇产科医生广为人知,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是隐藏极深的纳粹。纳粹军人用枪炮杀人,而他用的是自己手中的笔和手术刀——一切皆以民族的名义。
有一种恶经常假借善的目的热烈进行,作恶者为了自己的私欲,给自己的追随者一个崇高的光环,然后利用他们铲除异己,扩大权力。他们知道自己在作恶,他们只是要以“为了大家好”为理由蒙骗无知的群体,粉饰自己的罪恶。纳粹就是这样的恶。还有一种恶也是以善的目的进行,但作恶者从不认为自己在作恶,相反,他深深认同这是“为了大家好”,而他就是践行这种崇高理想的英雄。这种恶,是最深的纳粹的恶;这种恶,比汉娜•阿伦特所说的“平庸的恶”危害更大,也更令人心悸。一旦某个手握权力的权威具有这样的恶,他必将成为最冷酷最凶狠的纳粹。
齐班德教授正是这样的纳粹。


在镜子前面花几个小时摆弄纳粹军装,行纳粹礼的齐班德医生,是纳粹中的纳粹。

这样的纳粹,并不会因为战争的结束而停止作恶。只要他没有被清算,只要他仍然手握权力,他就会坚持不懈地实施自己的意志,连自己的后代也不放过。艾莉说父亲是一个医生,医生的天职本应是救人。没错,齐班德教授也救人,他在监狱里救下了苏军将领的妻儿,尽管那是德国的敌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位仁医。他真正在乎的是,他有能力和权力决定别人的生死。如果他认为一个孩子不应该出生,哪怕是自己独生女的孩子,他也毫不犹豫地把它扼杀在胎儿状态。尤其是,当决定别人的生死能为他带来安全和名利的时候,他对自己的选择更加坚信不疑。

这样的纳粹,绝不会为自己犯下的罪行有丝毫忏悔。这样的纳粹,只有在他的权力彻底消失后,才会被迫停止作恶。当然,这样的纳粹也和其他所有纳粹一样,最害怕被清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齐班德教授都认为自己是安全的,最出色的技术给他带来了最大的安全,直到他技术的受益者离开德国,直到纳粹的头目被逮捕。从那时候起,他隐藏得有多深,就有多恐惧。就在他暼见库尔特那幅画的刹那,精明强大如斯的他瞬间崩溃,方寸大乱,彷佛他所作过的一切罪行,都在此刻被彻底曝光,哪怕并没有人知道他曾经对库尔特的姨妈做过什么。随之而来的是权力的崩塌,掌控的丧失。从此,人生无处有安全。

关于专制

同样的,导演对专制统治也没有太多描述,剧情始终围绕男主角库尔特这一时期的生活展开。然而,专制却无处不在。在家里,收音机里传来的永远是统治阶级的伟大正确和敌人的阴险恶毒。在学校,他的老师批判毕加索是一个颓废的,不知廉耻的形式主义者,喜欢春宫图、神秘主义、衰败、虚无。那些自负、愚蠢、堕落的革新者们老是想着我、我、我,这是错误的。而我们决不取悦凌驾于工人阶级的剥削者,我们的任务是服务人民,用艺术表达完美的意识形态。毕业后,他得到了一个别人求之不得但他并不喜欢的工作:为博物馆绘制壁画,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人物画。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处,无论做什么都必须以专制统治的意识形态为中心,为政治服务。这一切,在库尔特眼里都显得虚伪不堪,而他却没有选择的余地。他深深记得,他的姨妈,也是他艺术的启蒙者(或者还是性启蒙者),在他刚开始学习绘画时就跟他说过,一切真实的东西都是美好的。

库尔特的姨妈,一位因为敢于表达自我而被当成精神病的年轻女性,最终惨死在集中营。库尔特的父亲,纳粹时期活在恐惧之下,靠纳粹党员的身份苟活,专制时期又因纳粹党员的身份蒙羞,从老师变成了清洁工,终于不堪内心的折磨而选择自杀。失去生命中两位重要的至亲对库尔特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我不知道这些对他最终逃离东德有多大的影响,可以明显看出的是,他在东德过得很不开心,即使他拥有令人艳羡的名利和爱情,但不容许他追求艺术的真相,这些又有什么价值呢?

显然,老师对库尔特的“教育”是失败的。

如果无法对抗专制,逃离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关于艺术

带着昨日的伤痛和对未来的憧憬,库尔特夫妇踏上了西德的土地。在那里,花样百出的现代艺术令库尔特眼花缭乱。而他的老师在课堂上的演讲和行为艺术无疑是最令他震撼的。
艺术是什么?
维顿教授说,每个人,不管他是收垃圾的,还是农夫,都有机会成为艺术家,如果他能够将自己的主观能力随意地表现出来。所以,必须有全然的自由,否则就谁也不是。艺术自由了,世界就自由了。

不要选择政治,选择艺术。只有在艺术中,自由才不是幻想。



在熊熊的火光中,库尔特恍如隔世。也许,还有一个声音在他内心翻腾呼喊:“这里就是我想要的!”



库尔特满怀新奇地开始了他的现代艺术实验。单独的工作室,自由的创作,不同的形式,一切都是新鲜的。很快,几份作品便告完成,只是,库尔特也不知道它们到底怎么样。权威的维顿教授又会怎么看?



维顿教授又给库尔特上了一堂课。

如果第一堂课是关于自由,那么这堂课就是关于真实。

在这堂课里,维顿教授向库尔特展示了真实的自己。别人以为他用来扮酷的帽子,下面隐藏着的其实是战争留下的伤疤,而正是这个触目惊心的疤痕,让他真正感受到了爱,更让他在战争的残酷和仇恨中获得平和与自由。从此油脂和毛毡跟他的生命不可分割,成为他艺术的一部分。这些,就是维顿用生命体会到并表现在艺术上的“我”。


艺术就是寻求并表达“我”的过程。

而库尔特的现代艺术实验作品,维顿教授说:“这不是你”。说者云淡风轻,但对听者来说,有如电闪雷鸣。
一切彷佛回到了原点。
回到了维顿教授在面试库尔特时问“你想学什么?”时的茫然。
“我”是什么?如何表现?库尔特的大脑和对面的画板一样空白。
或许他已经理解并拥有了自由,但是却缺少生命的真实。可以随意表达的对象,必须是真实的“我”,否则,就只剩下虚空。

很长时间,库尔特都无法下笔。直到他无意中看到报纸上的照片。照片,被认为是可以真实表现事物内涵的最佳载体,那么,绘画艺术呢?当库尔特发现这个途径时,彷佛发现了一扇门。那些带有他记忆的照片,那些带有他伤痛的历史,都在他笔下再次呈现出来。更奇妙的是,当他跟随自己的感觉,把几个人物的肖像画在一起时,他不知道他已经把历史联系起来了,就像他很多年前在树上的顿悟一般:万物都是相关联的。画中人物的命运,早在冥冥中产生了交叉,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正是这幅画,吓得齐班德教授魂飞魄散。

我想,看到这里的时候,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以为谜底即将揭开,一场正邪和人伦的对决将会把剧情推向高潮。然而,我们都错了,导演并没有按常理出牌。也许,当这些人物跃然纸上之后,库尔特不再有恨,也不再有痛。在他心里,超越了政治还不够,还必须超越爱恨,艺术才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库尔特和齐班德教授在某一点上有着相似之处。当他们被人问到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们的回答都是:“因为我可以。”他们两个,都追求自己所在领域的顶峰,最后也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但是,他们又是截然不同的。齐班德教授追求的并不是医学本身,那只是工具而已。他追求的是站上金字塔的顶端,这样就可以有安全,可以有权力,可以为所欲为。他以自己的精明和才干实现了目标,他看不起所有他认为愚蠢的无能的人,包括他日常羞辱的库尔特父子。他的生活中从不知道爱为何物,有的只是阴冷,虚伪。库尔特则单纯得多,单纯地热爱艺术,单纯地执着爱情,单纯地向往自由。当艺术不是追名逐利的工具时,它就可以成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命享受,哪怕过程要经历很多痛苦。所以,他们的结局也是完全不同的,库尔特在艺术中实现了身心的自由,而齐班德教授则恰恰相反,他的精神世界将套上一副永远挣不脱的枷锁。而他曾经妄想通过手中的权力和手术刀剥夺的生命,也终将顽强不屈,生生不息。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5779.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