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时时刻刻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05-18 09:21阅读:
《时时刻刻》影评观后感:我选择我自己的真实

前段时间宅在家里的日子挺多的,闲来无事时找了几部电视剧看,看到一半又觉得电视剧太长,干脆直接放弃从而选择电影。一开始,对这部剧看的并不是很懂,不过看到一半,以至于全部看完时才懵懵懂懂的。

这部电影名字叫《时时刻刻》,片子主要讲述了三个不同年代的女人,看似互不相关,却又被某种共同点所交织到了一起的故事。三个女人的故事,一个抑郁的作家,一个抑郁的家庭主妇,一个抑郁的现代纽约女强人。三个人都同性恋或显示了倾向。一个自杀,一个离家出走,一个被爱人用自杀来解放。

到底要怎么做才可以和自己和平共处,到底要怎么做才是对的,到底要怎么做才可以从这样的生活中解脱。

首先,导演用平行蒙太奇贯穿全片,通过女性无声的反抗表达对小说作者的致敬,也肯定了女性抗争和追求更自由的生活的做法。

一种人类及社会感觉,那种微茫的碰触,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在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了她小说里的主人公,从另一方面说,我觉得她也拯救了她自己。在最后,面对生活的牢笼,她们都选择勇敢地直面自己的人生,尽管也许是一条通往死亡的道路,

正如维吉妮娅在片中所说的:

“逃避生活,并不能换回内心的平静”。

整体看来,电影有三个场景轮换展开:一个写故事的人,一个看故事的人,一个故事中的人。

三个场景,不同年代,但有着惊人的相似。原因很简单,故事来源生活,写故事的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发散思维,把身边的人和自己写入故事。看故事的根据故事内容对比自己的实际生活。起初我就是这样看待电影内容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因为原本认为故事中的人,实际是看故事中的孩子。

而他们惊人相似之处是自己的生活被别人控制,或者说是按别人要求那样去生活。她们想解脱却又无法实现,唯一的方式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寻求解脱。虽有惊人相似,但也不同。不同的是读故事的在准备自杀的时候,被另外一种意识流唤醒。

所以她没选择自杀,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逃离被人控制的生活:离家出走。

但是,很多人在想为什么会这样,回顾几年来的自杀事件,除去学生自杀,思想意识不成熟,就会发现被禁锢的枷锁是现实生活,使人无法摆脱。我们除了对他们感到惋惜外,就是轻蔑他们不珍爱和敬畏生命,同时会思考,我才不会那么傻。

事实上,按照别人圈好的轨迹去生活,是所有人厌恶却又不得已的。大多数人只得选择机械过活,但有人却不想这样,他们会选择逃离,但这样的人很少,相对多的人则选择自杀以求解脱。对物欲的追求迫使人去攀比,攀比中就必须加入对物欲追求的大军之中,周而复始,不能自拔。

诗人死前曾说过:“派对之后我们还要回归寂寞,还有更长久的寂寞。”

诗人与梅丽尔•斯特里普都在回忆他们相爱时的幸福日子。我们都知道那是美好的,但是生活不只有美好,那些孤独与失落同样是我们要经历的,我们无法回避。只有认清生活本质并热爱它,也是电影结尾所总结的。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讲的是更加贴近生活本质的东西,什么才是生活,答主也只是说了一个侧面而已,关键是你从电影里面看到了什么,我看到的更多是生活是什么,对我来说与其说这部电影是典型的女性主义,不如说是对个人内心的拷问,劳拉、里查德和伍尔芙看似是精神有问题的人,但同时是最清醒的人。

只不过和其他人对生活的期待不同,这也是劳拉为什么对Clarissa说你是个幸运的女人。

因为她对生活的期待就和普通人一样,是劳拉他们的对立面,答主分析中提到kitty羡慕劳拉,但是劳拉何尝不羡慕kitty这种对正常生活的向往呢。

别人总觉得对你好,只有自己才知道那是束缚是压力。在这一生,如果不能从中汲取快乐,便只能被痛苦啃噬,直至作出最后决断。死亡,离去,解脱了自己,却困住了爱的人,当然,也许是解放了爱的人。

如果小云群伊迪丝比娅芙是在讲拼搏和生命的联系,那么The hours就是在讲放弃和生命的联系。弗吉尼亚伍尔夫本身就是一位特立独行于研究表象事物的作家,她根本不在乎意义,而她代表的新文学流派意识流也是如此。

人如果随着思维的流动而行动,丝毫不受制于理性控制,那么会有什么样的奇观出现呢?

其实,这和中国古代的“无为”思想显然也不一样,思维的流动可以带你走向任何能达到的事情里,在我看来结尾的大部分可能都是死亡,就像电影里的弗吉尼亚不断想到死亡,想要女主角杀死自己,或者必须得有人在小说里死去。

尽管如此,三大女神演绎,我看的时候真的舍不得任何一个镜头,也并没有任何情感上的受伤。心中对自由的渴求,以及她们所面对的庸俗的生活。​

我个人认为,这是根本没有情节的一部电影,完全靠角色和内心活动作为支撑,但居然不乏味,戳中要害。只能说这不是思维的作品,而是灵魂之作。

所以,能静下心观看此电影的人是下了莫大勇气的。这种勇气来源于对作家生平事迹的痴迷与狂热。意识是流动的,你可以去注意其中你有兴趣的,挑出来构成你自己的世界。这是伍尔夫夫人的海浪、一间自己的屋子的魅力。

直觉,要借助天才。她构成了诗意,她引发了半个多世纪的冥想。亲爱的,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闲适的生活充斥挣扎和躁动,平静之下掩藏无所适从的孤寂感。

就像被压在水下巨石里的浮游生物,与其被溺死不如自己结束生命。最后的戴罗薇夫人,要么死亡,要么就学会若无其事和自欺欺人。然而怎么去生活,想要什么,却是最初就知道的。​

她说:“亲爱的雷纳德,你要把人生看透彻,一定要真实的面对人生,了解人生的本质。当你终于了解人生,就能真正的热爱生命,然后才舍得放下。”

她走出房子,穿过长长的花编织而成的走道,一直到走河边,弯下腰拾起一块大石头放进口袋里,然后走下河里,没有任何犹豫。

“那个清晨我觉得幸福快要开始了,其实后来我才知道,那就是幸福”。我们快乐,我们阴郁,时时刻刻存在、相伴,时时刻刻的人类诡妙心思,又尤为突出得由女性群体发声。可能因为上帝造男人用的是泥土而女人是由珍贵的肋骨被创造,女人更生理上的细腻,也更心理上的易于倾诉、袒露。

我觉得生活就像是电影里的那样,有时突然间就充满了绝望,清晨时满怀的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被点点磨灭,生活(命)变得脆弱而不堪一击,然后想不明白我生活还有什么归属感可言?接着就想到结束一切。最后等着爱和生活羁绊我们,救我们,然后继续折磨我们。

现实生活的那种苦痛和挣扎是靠精神来消弭,但精神的狂欢也是靠着现实来冷静,否则就会走向对于现实排斥的更加深刻的苦痛中,顺应着精神做出和现实排斥的事情,而现实社会并非要求了那种苦痛,精神的快乐只会加大那样的痛苦,但最后得到的自由却是其他任何事都不能替代的,那就是死亡。

就像那个沉迷于过往岁月的先知,为了追求自由被沃尔夫杀死。

当我们觉得自己属于这个世界,觉得自己选择一份精神上的自由,有些人选择死亡,当我们能说自己对于糟糕的现实说后悔了就好了,那样真的好过了太多,但当我们别无选择的时候,后悔又代表着什么?重点是,我们能够忍受多少。

每个人都有生和死的权利,也正是因为有了死,所以人们选择了生。选择了片刻的自由,长远的痛苦,却为那片刻的自由欢呼雀跃。

其实,看过电影后,就很容易理解他们自杀是解脱。那个写故事的女作家衣兜装石头走入河中,那个读故事的女人几乎吃药自杀,她的儿子跳楼自杀。

而现实中的自杀者似乎都戴上了“抑郁症”的帽子。始终没明白的是电影名字为什么叫“时时刻刻”?时时刻刻到底代表什么,指的是什么?

总结:总而言之,无论亲人,朋友或者爱人,没有人能拯救这种孤独感。是以才有高山流水后的摔琴绝弦一生不操,才有“世上已有过了这一曲,你我已奏过了这一曲”,“人生于世,夫复何恨?”
我想:“对于soulmate,人们往往用音乐相比,是因为和绘画、雕塑等等相比。”音乐不是一见钟情,是琢琢磨磨,是一起渡过的时间,可以长至一生,而除了知音,又有什么可以叫人坚持过这长长的一生呢?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7780.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