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想哭的我戴上了猫的面具》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07-26 08:59阅读:
《想哭的我戴上了猫的面具》影评观后感


当我们提到日本电影时,总会想到状态戏——细腻感情世界里静默无声的翻涌、樱花、烟火、祭典、衬衫第二粒扣子等标志性的意象符号、都市生活和成长谜题里自我迷失和寻找的哲学主题等等。长久以来,好莱坞式的类型化发展在日本似乎总有些不尽如人意,青春故事更是如此。日本文化语境中的青春似乎早已自成一格,有着趋于定型的人物谱系、戏剧桥断和固定场景。


近年来,日本动画电影中的青春故事层出不穷。新海诚用《你的名字》、《天气之子》等作品让青春风景里染上幻想的浓墨重彩,他本人也一炮而红,成为国人继宫崎骏后最熟悉的日本动画导演;另一边,导演山田尚子则走向了不那么商业化的道路,《声之形》和《利兹与青鸟》继承了京都动画一贯的细腻,清淡的感性质感收获了特定观众群体的一致好评。
6月18日,Netflix在全球上线了一部动画电影,名字很长,叫《想哭的我戴上了猫的面具》。老实说,这颇为矫情的标题在第一印象上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的,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部作品一方面确实“名很副实”,一方面又给人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本片改编自黑丸恭介作画的漫画,电影编剧是被戏称为“动画编剧界琼瑶”的冈田麿里老师。冈田老师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大名鼎鼎《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见的花的名字》(简称《花名未闻》)。不得不承认,冈田老师是个不得了的女人——感性而敏锐,擅长“催泪”的路数使得她同麻枝准二人被并称为日本动画界的双色眼药水(瞎说的)。
然而,催泪这件事,讲究火候的控制,其微妙的剂量控制稍有失衡,便会坠入矫情的深渊。在写完《花名未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冈田老师的剧本总是被诟病用力过猛,强行催泪,惹人不适。不过这一次,冈妈她做到了。也许她的能力必须搭配一个超长的名字才能顺利发挥(?),总之,《想哭的我戴上了猫的面具》成功的讲好了一个青春故事,一个日味十足的青春故事。


剧本很精巧,该有的元素都有:小镇、盛夏、妖怪、异世界、矛盾重重的原生家庭、横冲直撞的初恋。女主人公笹木美代是一明初二女生,因过分活泼开朗甚至有些KY的性格而被旁人戏称为“无限”(“无限大神秘人”的简称),她热烈的追求同班男生日之出贤人,即使被冷漠对待也毫不在意。美代喜欢日之出的原因,与她最大的秘密息息相关:她有一个猫的面具,戴上后她就会变成一只白猫。以猫的身份,她与日之出偶然相遇,了解到这个少年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就这样以猫和人的身份相处着,不知不觉间成为对方的心灵支柱。


这部作品最为成功成功的一笔,便是女主角无限的塑造。
很长一段时间,观众,甚至创作者自己,对动画电影似乎都本能的怀揣着某种莫名其妙的宽容——“因为是动画,所以不那么有逻辑也没关系”、“因为是动画,所以人物可以不用太经得起推敲”“因为是动画,画面好看就够了,故事不那么讲究也行”……在这种略显滑稽的态度下,动画作品,尤其是国内的动画作品最遭人诟病的部分便是故事。其中,主人公往往是最大的漏洞,其常见症候有:莫名其妙的乐天派性格、脑部发育失败级别的热血虫洞、压力不到位就让主人公给出激烈人物反应、并付诸过度的人物行动,导致生硬的观感。


无限是一个十分落地的人物,有着扎实的人物前史,在前史之上引导而出恰如其分的人物表层和深层行动逻辑,人物性格包含清晰的层次,人物压力有稳准狠的落点,人物关系经得起推敲。
人前,无限永远嬉皮笑脸、大大咧咧、甚至有些闹腾,她仿佛一个小太阳,但太阳可以明亮周遭的一切,唯独无法照亮自己。真正的无限不过是个咬紧牙关不向现实示弱的女孩,刻意摆出不在乎的模样,谁也看不见她封锁在内心世界的消极。这样表里不一的性格让她极为压抑,以至于最终被逼得喘不过气来,渐渐想要放弃身为“人”的身份。
冈田麿里极为擅长勾勒少年的阴影,例如《花名未闻》中超和平BUSTARS每一人不为人知的阴霾。这抹阴霾淡淡一笔足矣,毕竟少年人的未熟好比一颗青苹果,只需要一道疤痕便足够别致和真实。


无限的创伤源自于家庭。母亲在三岁时抛弃她离家出走,如今她同父亲和年轻继母住在一个屋檐下,心有不满,却是强颜欢笑,纵使年轻继母很想与她亲近,她也用开朗的方式将其拒于千里之外。冈田麿里在剧本中反复强调其家庭的压力:故事开篇便是生母的碎碎念,明明是母女难得外出的夏日祭,母亲却是在女儿耳边嚼舌根;普通的放学路上,邻居担心无限被虐待,恶意的揣测她年轻的继母……冈田老师在反复的加笔中让矛盾发酵,最终凝聚成无限失踪后两位母亲的撕扯。
当无限的生活环境交代清楚后,她那肆无忌惮的开朗性子落在观众眼里便多了层苦涩,这份开朗仿佛是她PTSD般的自我保护机制。剧本通过挚友小赖的视角,讲述了无限童年的一段往事。当她还是小学生时,母亲的离开让她饱受欺凌,面对挚友小赖被迫选边站队的境况,无限一怒之下拿鞋打人,不管不顾的大喊“无论是妈妈还是小赖,我都不需要!”——那个时候的无限,还能在堤坝上边奔跑边嚎啕大哭,现在的无限,能掉眼泪的地方却是只有房间里隐秘的角落。


无限的房间简直就是她内心的写照,看似很有生活气息的布置,唯独床和桌子被帘子包裹得严严实实,形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房中房”,一个谁都不允许靠近的“茧”。当继母闯入房间的那一刻,这个容身之处也变得不再安全。曾经只是将变身为猫作为短暂逃避和接近日之出的手段的她,渐渐地开始想要彻底成为一只猫,逃离这个世界。
用猫的身份交换人的身份”这样的等价交换很是耐人寻味,既可以作太宰治式的解读,也可以视为一次身份认同的游戏。与此同时,“面具”这一视觉符号也颇有隐喻意味——正如无限人前人后的表里不一,所谓成长,又何尝不是学会在不同场合戴上不同的面具呢?面具背后的自我又该何去何从,又有谁能知晓?当不被人知晓时,面具后这个所谓的“我”,是真的存在吗?
猫岛上,无限遇到了许多彻底变成猫的人类,他们中有无法面对自己孩子的母亲、有无法明白爱与被爱的男人。即使变成了猫,他们也是每日借酒浇愁,烦恼不已。这场看似盛大的自我探寻,实则不过是一场喧嚣的逃避。到头来,如何立身于世,如何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处,除了活着,别无答案。


诚如现代日语里有着复杂的第一人称表述,关于“我是谁”的身份认同烦恼是日式青春故事里常见的话题。老派的青春故事甚至现实世界里,常常有少年人忽然踏上“找寻自我”的旅行,例如《蜂蜜与四叶草》中的竹本在毕业之际义无反顾的踩着单车跑向他乡。存在主义者认为:一个人只有从所有的社会角色中撤出,并且以“自我”作为一个基地,对这些外部的角色做出内省式的再考虑时,他的“存在”才开始浮现。
如果他缺乏这道过程,那么,他就成为了一个没有自己面目的“无名人”。影片中,无限曾直言“自己还没想好到底要做人还是做猫”,变成猫后,她重新与这个世界发生了联系,通过旁观的视角再次确认了自我,被世界松绑的瞬间,才是蓦然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那一星半点割舍不去的牵挂。
日之出贤人与无限,是两个问题少年的组合,一动一静,一文一武。两个伤痕累累的家庭出落了两个心上有伤的孩子,这样的组合套在公路片上就是《去他*的世界》,交给新海诚便能孕育出《天气之子》,放在美式校园故事里甚至还能演绎一出《性教育》。


少年日之出父亲早逝,母亲望子成龙,他本人最大的愿望却是跟着爷爷修习陶艺。他把真实的想法压在心底,烦恼发酵,无人知晓,变成猫的无限的出现是他生命里的一道光。这只小猫也成了他唯一的倾诉对象。在影片前半段的感情故事中,日之出的表现看似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情障”,有意无意做出了不少伤害无限的行为。在恍然大悟自己对无限的感情后,日之出立刻下定决心要将她找回。告白时,他直言自己是一个迟钝的人,仅仅是这一句话,便让这个曾略微小混蛋的男孩瞬间可爱了不少。毕竟,少年人的笨拙与横冲直撞是青春故事最迷人的地方。
也有不少人诟病日之出和无限的情感线十分生硬,确实,影片后半部分在情感线的处理上猪突猛进,迅速进入了冒险故事的陶醉路数。但前文所提及的“因为是动画所以也无伤大雅”的宽容,或许就应该在此刻或许发作了(笑)


有趣的是,这样的批评声音也曾出现在对《天气之子》的评价中。事实上,两部作品的情感故事有不少相似之处,最为显眼的便是个体的选择都展现出了“为了此刻、为了对方、世界消不消失都无所谓”的价值倾向。这一选择所蕴含的并非常规叙事里披荆斩棘见日出式的上扬气质,而是一种淡淡的消极和情绪性的逃避,仿佛乌云低压下一场静默无声的大雨,两个人蜷缩依偎在伞下,雨声喧嚣里与世界短暂告别。
诚然,无限化猫的自我探寻之旅带着浓浓的存在主义色彩,但在东亚文化语境中,“一人”的结构始终需要二人关系的定义才能真正存在。个体精神的自我完成,不可避免的需要通过他者来实现。这也成就了日式爱情故事里常见的“因为你是你,所以我喜欢你”的救赎性的告白。在《想哭的我戴上了猫的面具》中,日之出和无限这两个别扭的少年本都是生人勿进的孤岛,却是意外闯入彼此心里最柔软的角落,互相肯定、互相支撑、互相救赎。两人的存在成就了彼此对自我价值的确认,无限从猫变回了人,日之出也终于能面对自己的内心。


最后,需要留一段来赞美全片最让我动容的人物:挚友小赖。
冈田老师很懂女孩,尤其懂女孩之间友情那微妙复杂的质感。不同于直男写作要么就是明争暗斗要么就是你若折我姐妹翅膀我必毁你整座天堂,冈妈十分明白女孩十指相扣背后的美好与坚强,了解如何去展现女性友谊里流淌的善与恶、美与丑。
当无限被日之出恶言拒绝时,看着不哭反笑的无限,小赖率先落泪;无限失踪后,无限父母认出日之出,急忙问他你是不是无限的男友,小赖一改过去温和的态度,强硬的直言日之出什么都不是。对于日之出一直以来恶劣的态度,身为朋友的她无法容忍,碍于那是无限的选择,她只能点到为止——尊重,是友情的第一步。她质问日之出对无限的心意,在察觉到日之出其实可能喜欢无限后,小赖立刻让日之出住口,表示:如果是告白的话语,第一个听到的人不该是我,而是无限。


在剧作中,朋友的位置永远是配角的命运,但这不代表人物只能做功能性的处理。每个人物都应该有自己的态度,且这个态度应当也是能拳拳到肉的复杂和细腻,编织出的人物关系才能经得住戏剧情境的考验,才能让故事质感不至于落入俗套和廉价。
这个电影的名字真的很长,真的很日式,却也是无可厚非的最适合这个故事的名字了。这部电影没有喷薄而出的灵气,缺少成为经典的惊艳,却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工整的案例,是商业故事里一次不偏不倚的案例。任何一个有能打动到观众的瞬间的作品都值得被喜欢的人好好品读。正如日之出和无限的相遇,在青春这偌大的坟墓里,每个人都不过是平凡的幽灵,我们在灰暗雨水里匍匐,唯有发现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的瞬间,那颗湿漉漉的心上,好像有人悄悄撑起了雨伞。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8629.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