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一秒钟》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11-28 20:18阅读:
《一秒钟》影评观后感


看完电影心里感觉怪怪的,具体说是不知道该咋总结,标题就打个片名将就了。



这部电影拍的很快,2018年7月开拍,9月杀青,拍摄时间总共46天,当然前期准备至少几个月,也非常快了。



拍出来快,但从杀青到上映可以说历尽波折,原因大家都明白,故事时代背景是70年代中,也就是文革后期,关于文革我到文章最后再讨论,先说电影。



张艺谋很擅长挖掘女演员,从早期的巩俐,到章子怡、董洁、倪妮、周冬雨,张导的戏都成为她们的人生转折点,国师才是中国影坛的女性之友啊!



这次《一秒钟》也不例外,大多数同学之前肯定不知道刘浩存,听上去像个男孩名儿,其实是个长得特水灵的大姑娘。



2018年在北京舞蹈学院上学的刘浩存被张艺谋挑中,除了《一秒钟》接下来《悬崖之上》也有她,《送你一朵小红花》中,与四字弟弟演对手戏.....这样的起步是童话级别的。



演员这个行当,很多时候真的得看“命”,多少人吭哧吭哧奋斗了一辈子,也不可能有此种机会。



张译和范伟就不用说了,公认的实力派。张译今年真是大爆发,10部作品播出,哪儿哪儿都有,现在他在影迷中的称呼是“国家一级瘸腿表演艺术家”,《一秒钟》里虽然没瘸,还是挨了顿揍。


2014年张导拍了《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一秒钟》的故事原型就来自小说前半段的一节,陆焉识的女儿丹丹在一部讲血吸虫的科教片中出现几分钟,他拖着老迈的身体,翻山越岭去看大银幕上的女儿。



张译扮演的张九声因得罪了造反派被发配劳教,一天收到朋友的来信,说在《英雄儿女》开场前的“新闻简报”里出现了一秒钟他女儿的镜头,张九声被判刑时女儿才8岁,已经6年没见,于是不惜逃跑,也要看女儿一眼。



前数字技术时代,放电影必须用胶片拷贝,这玩意很贵,除了城市,偏远地区只能轮着放,故事没有具体交代在哪儿,大概是西北,影片拍摄地在南疆,国师电影的观感都很棒,毕竟摄影师出身,运镜扎实沉稳很舒服。



张九声一直死盯着胶片,却没想到被个叫刘闺女的女娃偷走,前半个小时就是二人的追逐。



国师确实巨眼,很会挑人,刘浩存眼神清澈灵动,天生的大荧幕脸,刘闺女没爹,而张九声没女儿,两人的情感补位关系很明确。



但有个问题,刘浩存的身型动作,特别是台词,都太像现代城里的孩子,年代感出不来。



终于来到二场,把《英雄儿女》的其中一个拷贝送到放映员老范手上,这个人物的塑造我觉得是全片中最成功的。



老范刚出场甚至有些趾高气昂,那个时代电影放映员可是个稀罕职业,在小镇上举足轻重,支撑着群众的精神生活,走哪儿都有面儿,饭店老板还会特意“加一勺辣子”。



他对自己的职业也非常自豪,对于想图谋“篡位”的同学严防死守(就是那个骑摩托送胶片拷贝的人,叫啥名来着给忘了,他身上还有个大笑点)



因为路上出了岔子,有一本胶片被牛车拖了几里地损毁严重,老范马上号召大家抢救,这里还有个细节,他先强调:“此事儿跟赶车的儿子无关,大家给作证哈”,这个桥段反映了他“狡狯”的一面。



我开始以为《一秒钟》会类似《天堂电影院》,渲染匮乏年代的光影记忆,但看完才发现不是重点,老范与张九声,包括刘闺女,其实对电影没表现出什么特别的热爱,虽然也有大家凑堆儿看电影桥段,却表现的很静态。



《天堂电影院》有很多生动传神的群像戏,《一秒钟》里除了仨主角,其他人都只是纯背景工具,最多接个话茬。但有些镜头还是非常漂亮,比如屏幕正反都坐满了人,自行车的剪影等,国师的功底真是扎实啊!


全片中最有张力的桥段,是张九声亮明身份的那一下,有点儿五星杀手的意思了



在我看来《一秒钟》的主要问题,是故事太简单了,全片剧情只有一个:张九声找女儿那一秒钟的画面,从剧作结构上来说缺一个小高潮。



毕竟是从小说里抠出的一个小节,感觉它更适合被拍成30分钟左右的短片,情感会更有密度。



张九声这个人物着墨最多,张译演得无可挑剔,那场眼泪悄然滑落的戏很动人,但很遗憾,他身上一个关键信息,女儿出意外身亡的剧情被删掉,造成他的心理动机有些立不住。



还有一处剧情安排我觉得极不合理,当修复好胶片,张九声的第一个念头应该是马上送去放映室交给老范,而他竟然交到了刘闺女手上,还冲上去帮她打架!



要知道这卷胶片他看的比命都重,那时二人还并没有完全和解(刘闺女偷了他好几次),让此情节显得很突兀,就算想帮女孩出头,送完胶片再说啊,看到这儿我急死了。



虽然调性上是追忆,但《一秒钟》的精神底色其实还是伤痕文学,年轻的朋友们可能不太熟悉,伤痕文学是七十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创作思潮,文革中很多知识分子受到冲击,伤痕文学是一种对心理创伤的集体宣泄。



这股思潮没持续多长时间,但影响很大,张导这个年龄段的创作者深受熏陶,影片中能很明显看出来,包括《归来》也是差不多的调性。



既然说到文革了,那我最后就简单聊聊这个“敏感”的时代背景。



文革已过去四十多年,年轻观众都是通过书、网文或者老辈人口述了解个一鳞半爪,我发现特别容易形成两个极端:彻底否认或无限拔高,一提到“文革”俩字儿总会引起大规模撕逼。



有一种常见的问句: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反思?!



这就是不了解我党了,共产党非常善于纠错反思,抗美援朝时志愿军之所以被叫做史上最强轻步兵,就是因为在抗日、解放战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会越打越强;地球上没有现成的理论说社会主义国家怎么搞市场经济,我们就一路摸索着走到今天。



没有真正清醒深刻的反思,短短四十年,是怎么爬到世界老二的?



有个不成文的规则:“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并不是非得拍成电影才叫反思,对于文革,党内的反思力度空前绝后,毕竟踩了这么大个坑,研究著作很多,其实都摆在那儿,也不是啥内部刊物,给大家推荐本吧,郑谦写的《从文革到改革》,让你从另一个侧面辩证得了解这段历史。



电影作为大众媒体无疑尺度最严,声、光、影,说到底是走情绪的,理性思考不是它的强项。再就是我们的导演老是往“控诉”的方向上拍,就经常卡在审核上。



当然,你就坚持认为文革一团漆黑、每分每秒都没人性,那也可以,没人可以强迫你接受哪种观点。



作为影评人我当然希望题材限制能少一些,我也能多挣钱啊!但情况就这么个情况,哪个国家都会有禁忌,我不是个喜欢发牢骚的人。



对不能改变的事儿,我选择接受,毕竟除了少数禁区,人生可拍的东西还有很多。



那些天天喊着因为有禁区就无法拍出好作品的创作者们,大概率也没什么真正的才华。



总结一下。



《一秒钟》有些缺陷,整体成色不如《归来》,故事过于简单,即使没删张译的那段戏还是不够丰满,全片没有哪个点特别打动我。



但我觉得还是很值得一看,张导对于光影的把握能力,放眼华语影坛,依然是顶尖的,但我建议大家不要期望它多么经典,放平心态这算是部佳作,购票链接在此:



最后感叹一句,刘浩存这小姑娘太有灵气了,结尾亮出女装的一瞬整个影厅仿佛都闪了,像极了《我的父亲母亲》时的子怡。



张导说她有实力当周冬雨的接班人,咱们拭目以待。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21445.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