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大空头》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6-03-17 11:19阅读:
《大空头》影评观后感

电影《the big short》大陆译为《大空头》,是又一把金融题材搬上电影荧幕的作品。相比《华尔街》系列,作为金融专业人士,本人认为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电影,不再是单纯的知道了内幕消息,操纵股价然后一举成名的戏码,而是涉及了更多的交易手法,和金融衍生品工具的应用。电影更像是一部纪录片从多个角度还原08年次贷危机的始末,试图解释更加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和各方多空力量的博弈。影片的故事性不强,略显沉闷和压抑,十分写实,完全符合我们这行的基调,大部分时间是压抑的,尤其像影片中描述的那样坚定看空,却长时间被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分分钟把人逼疯的节奏。

不过,我很担心从不交易的观众是否能感同身受,或者根本就感到无聊。我在创作的小说《期货风云》也是基于08年金融危机背景,试图通过塑造人物性格,和扑朔迷离的情感来营造多空博弈和金融工具应用。有读者认为感情戏太多,交易描述得太少,事实上大部分读者恰恰认为交易描述太多很跳戏。所以要把金融题材拍出经典,尤其把一堆生涩的金融衍生品解释清楚,就极为不易,不亚于是一场翻译。国内至今只有《大时代》被牢记,电影似乎只有一部《股疯》,不再出过新作品。我正在创作的《股指期少》以2015年股市崩盘为背景,加入大量猎奇的情节,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我认为让更多的人有兴趣去了解金融,然后再去接触专业知识和书籍会比较有效。这些专业书籍往往生涩难懂,没有一腔热情和好奇的心是无法研读下去的。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可以将作品搬上荧屏,在表现多空大战场面完全可以使用千军万马的表现手法来代替K线上下。交易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更需要更多的视听表现手法来展示它的正确打开模式。

接下来,给大家欣赏一篇,本人师兄,清华研究生,某大型券商金融衍生品专家,刘硕对《大空头》的解读《<</font>大空头>对我们的启示》。

这是我读过的最专业也是最能表达影片涵义的观后感,建议看完影评再看电影,会使你的观影效果流畅的多。

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全球震动,随后各国进入了QE时代,这场危机深刻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危机之后各种反思声音不断涌现,这部The Big Short独树一帜,有别于大家熟悉的Too big to fail,以及电影 Margin Call中侧重于危机前后各方博弈,大空头描述了三个危机爆发前开始做空市场的故事,中间穿插着大量的洋葱式幽默和插科打诨以及名词解释,在讲述不同角色在危机中跌宕起伏的同时,还道出了一些很特别的道理,这些道理无论应用在投资领域,还是对于理解美国复杂的金融体系,都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于是我心中涌现出写下一些文字的冲动,所以这篇文字并不是一篇影评,也不是一篇记录,而是讲述我因为这部电影而想到的一些事情。

空头:

电影中的人物全部都是有原型的,而且还原度很高。大空头所指的其实是在危机爆发前就洞察先机,并开始尝试做空的三波人,这三拨人分别代表了市场上三种不同的势力。Michael主管的Scion投资基金是典型的对冲基金,Michael 聪明敏锐,在决策过程中自信而果决,他通过研究发现了MBS中包含的可调节利率次贷具有巨大的风险,于是力排众议坚决做空房地产市场,最终大获全胜;Mark 带领的团队管理的是摩根斯坦利旗下的一只基金,作为投行的子公司注定要受到母公司的影响和管理无法完全独立运作,而机缘巧合下出现了一个说服他们去做空房地产市场的人,这个人叫Jared Vennett是德意志银行的交易员,所以这一拨人所代表的是附属于传统投资银行的一群头脑清醒的人;Ben是一位银行家,他与两位邻居Jamie 和 Charlie 一起建立了Brownfield基金公司,这是一家小型独立的基金,本来是无法与大银行进行直接交易的,但由于Ben自身的人脉和经验,他们得以通过ISDA协议做空了CDO,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所有这些角色,全部都是游离于市场主流投资银行之外的组织,用他们自己的话就是The Outsiders,却证明了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他们最终无情地嘲弄了那些狂妄自大,短视逃避的主流金融机构,并为自身敢于挑战的行为获得了巨额回报。

做空工具:

他们用的做空工具也非常有趣,虽然电影中穿插了很多名词解释,但也都只解释了个大概。在美国市场上拥有种类繁多的场内交易产品,但当你想要交易某个特定标的时,经常会发现场内产品往往在规模、期限等方面无法完全满足需求,所以大量的交易是通过 ISDA 等协议在机构之间的柜台市场进行的,所用工具的形式就是——互换,当你想做空时就把标的先换出去,未来再换回来;当你想买保险时就把保险金先换出去,把未来的理赔换回来;互换合约几乎可以满足你任何需求,差异仅仅在于如何敲定合同的条约细则。当Michael想要做空MBS的时候,市场上并没有一款这样的做空工具,于是他让各大投行为他设计了这样的做空产品卖给他,总量达到了13亿美元。各大投行作为场外市场做市商,持有了如此多的风险头寸,本应该进行风险拆解并通过场内工具或者场外合约进行风险对冲,事实上他们也确实买了一部分CDS作为违约保险,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当危机爆发时,所有的保险公司,包括他们的再保公司,全部会受到波及相继破产。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破坏力,罪魁祸首在于他们使用的工具CDO,CDO将MBS中的信用差的、评级低的分层重新打包成漂亮的新产品,由于打包的垃圾内容足够多,造成一种分散投资的假象,在获得信用和流动性溢价之后CDO就将一堆没人要的垃圾债券转化成了优质投资品。CDO其实并不是以住房作为抵押的,而是由房贷的利息偿付的现金流做抵押的,所以它具有更高的风险,同时由于CDO太好卖,导致投行将越来越多的垃圾资产打包成CDO,其中包括大量的次级债,并且投行们在CDO基础上再进行金融创新,所加的杠杆远超想象,当美国次级贷款发生风险集中爆发时,这颗定时炸弹就引爆当场。而Mark和Ben两拨人都是听了 Jared 介绍的CDO风险,才开始向华尔街投行购买做空CDO的互换产品。

研究方法:

电影里的大空头们是通过什么发现机会的呢,Michael 是通过自己分析成千上万的房贷数据,根据自己建立的模型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并坚决开始做空的。而作为直接影响其他两拨人的Jared,他的依据是身边那个华裔金融工程分析师的数学建模分析结果,有趣的是他特意强调了华人身份,甚至说这个金工分析师完全不会说英语,看来中国人在数量化方面的强势已经深入美国人的内心。这两类人都是相信数学模型并能坚持到底的,而Mark和Ben则或多或少对这些量化模型没那么有信心,或者他们并没法完全理解这些东西,所以他们的方法就是实地调研。事实上影片中的调研也分位两类,一类是去实地调查住房贷款的借贷人,随着调查一层一层的深入,Mark他们发现市场上的房贷充满了泡沫,于是决定开始做空市场。另一类调研则发生在同业者之间,当对自身判断的信心发生动摇时,他们决定去参加美国证券化论坛年会,在那里他们通过与各种证券、CDO、次级债、互换合约的交易者们进行攀谈,尝试了解到底是他们自己的判断错的离谱,还是所有人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些事情,在疯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在看到这些所谓的金融市场精英们骄傲自大,短视自利,无视后果的行为之后,他们愤怒了,进而决定加大做空头寸,与之进行一场豪赌。

集体性欺诈:

虽然事情的发展的确如他们所预期的那样,按揭贷款违约率不断攀升,似乎危机爆发越来越近,但这时作为带杠杆的产品CDO价格却变高了,一切都变得不合理,似乎整个市场都在进行群体性欺诈。Jesse在他著名的《股票作手回忆录》中曾经提到过,美国早期金融市场很多交易都是在对赌行中进行的,由于采用带杠杆的保证金交易,在必要的时候这些大的对赌行会联合起来操纵市场,或者进行虚假报价,使得股票价格向某个方向大幅变化,直到客户爆仓保证金被收走为止。现代市场中的投行当然不会这样赤裸裸地操纵市场,但他们是场外市场的做市商,负责提供各种合约的报价,所以有同样的动力来使市场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我们知道一直以来房地产市场都被认为是非常可靠的,所以任何在这个领域做空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在白白浪费金钱,各大投行都持有大量的CDO和MBS净多头,而这部分风险在场内市场几乎没有十分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一旦价格开始出现下跌的趋势他们将非常被动,所以无论从风险指标还是从业绩角度考虑,投行们都有同样的动力调整报价模型,不断推高CDO的报价,以期他们的对手方不堪重负主动退出,这种行为在危机前夕愈演愈烈,甚至有互相强化的作用,到最后连投行自己都以为这样是合理的,这使得我们难以确定这种行为中,是主动欺诈还是自大愚昧的成分更多一点。相比之下市场中一些其他参与者则更多受到利益驱动,影片中Mark带人去质询标普公司对次级债的评级,最终得到的答案是评级公司为了同行竞争,争相提高各类衍生品的评级。当这场危机最终即将到来的前夕,投行们可以最早获得最新的房贷违约数据,也最先意识到市场即将崩溃,这时他们一方面保持向对手方的报价以免自身确认损失,一方面开始紧急抛售手中的CDO头寸,在尽量减小损失之前他们是不会主动承认手中的CDO一文不值的,这种行为已经是在利用自身优势进行欺诈,当时的市场就是在集体性欺诈与盲目愚昧的混合中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孤独的坚守:

面对这样反常的市场和充满傲慢与欺诈行为的对手,能够相信自己的判断并坚持到底,是需要拥有智慧和强大毅力的,更何况管理的不是自己的钱,如何在所有人都不相信的情况下坚定相信自身独立思考与专业判断,并为所管理资金的持有者负责呢?由于Michael和投行签订的是逐日盯市的互换协议, 从Michael 决定做空房地产市场开始,他每天都要支付给华尔街投行权利金,而房地产市场一直没有崩盘,他管理的Scion基金业绩从38%正收益一路下滑到亏损19.7%,这期间他的老板、朋友和基金持有者对他的行为充满了质疑与愤怒,最终为了防止触及清盘线大额赎回,他宁愿向所有基金持有者宣布暂时停止基金赎回,愤怒的投资者们扬言要起诉他。Mark 的上司,来自母公司摩根斯坦利的主管对于他们的CDO空头非常不满,并不断施压希望Mark把这些空头头寸平掉,摩根斯坦利将进行收购,但Mark坚信自己的想法,顶住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绝不妥协。Ben和他朋友们的基金在房地产危机真正爆发之前,一直忍受着来自华尔街投行虚假的CDO报价,为此他们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付出几万元的代价,即使他们尝试去找媒体曝光也无济于事,他们一度陷入资金枯竭的境地。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天对他们而言都是煎熬,不但要面对朋友的质疑、持有者的愤怒和市场欺诈行为的伤害,同时还要抵御住对自身信念的动摇,所以这条孤独的路上只有充满信心和勇气的人才能坚守到最后,这也告诉了我们头寸管理是多么的重要,否则很可能看对了方向却倒在了路上。

对手方风险:

直到最后时刻危机终于爆发,所有的空头头寸应该开始获利了,可事实上他们却发现自己面临了新的问题——对手方风险。由于美国金融市场上的衍生品杠杆庞大,以至于危机爆发时市场上的参与者发现几乎瞬间就失去了流动资金,在自身风险敞口过大的情况下,没有人敢拆借资金给这些机构,而风控模型完全没有考虑到实际风险的规模如此之大,所以很快就有公司宣布破产,并引发了连锁资金断裂。华尔街的投行们开始联系Michael希望能够对之前合约的条款进行修改;Ben的合约主要是从贝尔斯登公司购买的,而贝尔斯登即将破产,一旦破产那么他们的空头合约将被迫进入清算程序,最终很可能一文不值。最终他们都选择了以折扣价提前了结头寸,规避了对手方风险真正爆发。所以尽管他们看对了方向,顶住了压力,坚持到了最后,却仍然可能随着最终崩溃的市场一同消亡。

做空的痛苦: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部描述这群做空者如何发挥聪明才智,通过做空市场获得成功的故事,他要讲述的故事比这要深刻得多。Michael 博士最终为Scion基金的持有人获取了489%的惊人收益,在这之后他写了一封充满感慨的信给所有人,在信中表示他所最重视的东西在整个交易过程中不断的丢失,人们倾向于相信权威并希望权威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而他一直是一个不愿盲从的人,所以他最终决定关闭所管理的基金,去追寻人生中自己所珍视的东西。Mark团队购买的CDO空头头寸最终为他们带来了10亿美元的收益,但随后在和母公司上司的谈话中他了解到,摩根斯坦利的投行部门为了冲抵购买BBB评级的CDO看跌期权的权利金,反向卖出了许多A和AA级CDO看跌期权,而这些头寸恰恰使摩根斯坦利成为了Mark等人的对手方,最终摩根斯坦利为此损失了一百多亿美元。当Ben帮助他的朋友们建立了空头头寸之后,面对他们兴奋的表情时说出了非常深刻的话,请允许我摘录在此“你们知道刚刚做了什么吗,你们是在赌美国经济即将崩盘,这也意味着如果我们赌对了,会有很多人无家可归,人们会大量失业,连养老金都会丢失,人不是数字,失业率每次上升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亡,这是我对这个行业最痛恨的地方”。Ben的痛苦是一个有良知的人的痛苦,当整个社会被人利用漏洞操纵,一群聪明人将自己的行为包装得异常高贵,他们通过各种让人看不懂的概念,使原本健康的市场变得越来越疯狂,在经历过极度膨胀后瞬间一切转空,最终银行家们的错误后果却需要无数无辜的人来承受,当面对这样的结局Ben的内心是无法充满成功的喜悦的,这也正是为什么这部电影能够超越简单的故事描述,从更深的角度对这场金融危机进行审视与反思的原因。最后胜利的空头却没有任何成就感,有的只是深深的失落,他们的成功只不过是对市场错误的证明,他们越成功就代表着市场越失败,普通人所承受的痛苦也就越强烈。而等到危机过后,人们将很快忘记教训,同样的事情还会继续重复发生,我们会在这条盲从——疯狂——失落的道路上不断走下去……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7357.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