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新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7-12-05 09:33阅读:
《新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评观后感

文/鬼首天龙

不久前的一天,早晨起来洗漱完毕就跟朋友就出去了,忙碌了大半天才找了一家餐厅坐了下来,简单进餐之后向餐厅的窗外张望,发现不远处悬挂着一幅电影广告,是《新东方快车谋杀案》,朋友说下午没什么事儿了,我们去把这电影看了吧,据说这部影片大牌明星不少,应该是好看的。我觉得接下来的时候也是无聊,于是说可以吧!

走进电影院之后,看了一下电影放映时间,不需要等太长久的时间,于是买了票走进了观影大厅。电影开始之后,男主角很快就出现在银幕上了,一开始我没有想到这就是侦破“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比利时大侦探波洛,几分钟之后我才反应过来,实话实说,不喜欢这个波洛侦探的形象。也许是太疲劳的缘故,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竟然睡着了,而且睡得很深沉。电影放映的过程中我醒过来两次,被影片中的打斗声音吵醒。这情节更让我感到无聊。

以波洛侦探为主角的电影我还看过《阳光下的罪恶》和《尼罗河上的惨案》,在这两部电影里波洛侦探的扮演着是英国演员彼得乌斯提诺夫简伯金,这是一个脸型圆胖眼睛细长鼻子下留着漂亮的八字胡须的男人,在影片中作为侦探的他说话不徐不疾但是极有节奏感,动作虽然显得有些笨拙但是于他智慧的形象并无瑕疵之感。这个波洛侦探当时给我和我的同学们留下了极为深刻印象,在我的印象里波洛侦探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而今次观看的《新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波洛侦探居然身手不凡,可以与犯罪嫌疑人做殊死搏斗。

其实,在没有观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已经心生反感之意了,不单是对这一部电影反感,而是对所有的翻拍之作都没有好感,不管是中国的编导还是外国的编导们,以我的观影经验,翻拍之作很难超越旧的经典作品。曾经在百无聊赖之时观看了也是美国人翻拍的《福尔摩斯探案》同样令我倒了胃口,福尔摩斯探案的小说曾经让我们这一代人十分着迷,曾经的电视连续剧里面的福尔摩斯基本忠实于原著人物形象,而在新翻拍的电影里的福尔摩斯先生则已经不是我们头脑里的那个人物了。我以为这些天马行空的电影编导新生代们,你们不可以这么做,你们的肆无忌惮不仅颠覆的原著里的人物形象,而且让一部曾经的文学名著变得面目全非。

电影《新东方快车谋杀案》在睡梦中结束了,我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遗憾之处,夜半三更之时睡不着觉,脑海里开始过电影,比利时大侦探波洛的形象在脑海里晃动,《阳光下的罪恶》和《尼罗河上的惨案》电影情节浮现在眼前,极力想回忆起来其中的细节。这位比利时大侦探波洛是应运而生的人物形象,因为在当时推理侦探小说非常畅销,英国的福尔摩斯先生和这位比利时的侦探是最为有名的两个文学形象。福尔摩斯先生是一个风度极佳的英国绅士,波洛侦探则以风趣和幽默的语言见长。在他们所涉及的案件当中,两位侦探明察秋毫通过丝丝入扣的严谨推理,最终让案情大白让罪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接下来我要说的话是由这部在睡梦中看完的《新东方快车谋杀案》而引发的联想,但是可能与这部电影无关,这不是一个电影观后感。比利时侦探波洛不管是在这个东方快车之上,还是尼罗河上的豪华邮轮之中,面对着所发生的扑朔迷离的凶杀现场,以犀利的眼神发现蛛丝马迹,以绝高的智慧严谨推理,最终戳穿杀人凶手们一个又一个的谎言,让真相大白。波洛侦探常常对那些企图掩盖真相的凶手们说:您在这个时候撒了一个谎!这句话极富魅力,即使他是个胖子我们也表示原谅了。

严谨的推理是需要逻辑的,而推理的逻辑是要建立在真相之上的,波洛侦探是善于发现真相的,他能够看到常人看不到和可能忽视的任何细节,然后通过严密严谨的逻辑推理,最后让案情告破。在整个故事里我们看到那些杀人凶手们自始至终都在与波洛侦探斗智,他们故意撒谎掩盖真相,制造现场企图让自己逃脱法网。如果波洛侦探顺着他们的陈述整理自己的思路,一定会被带到沟里去,然而波洛侦探毕竟是个胖子,不把这些撒谎者的画皮给扒下来对不起自己那一身肉!

犯罪嫌疑人们习惯性的撒谎,不管是在电影里或是在现实生活中,撒谎的目的是掩饰所发生的真相,或者通过撒谎制造一个“真相”,让企图破案的侦探们在这个谎言堆积起来的“真相”上进行思想和逻辑推理,倘若不能够明察秋毫怎么可以让真相大白?让案件告破?让犯罪分子落入法网?所以,撒谎是犯罪嫌疑人本能的动作和手段,一个犯罪嫌疑人如此,一个犯罪团伙也如此,尤其是在一个犯罪团伙掌握了话语权的时候,谎言必须成为“真相”,还必须要成为“真理”。因为他们不仅要给你一个由谎言堆积起来的“真相”,还要给你一个在这个由谎言堆积起来的“真相”的逻辑。你相信了他们的“真相”也就顺从了他们的“逻辑”,于是,谎言就成了真理。

在我们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人遭遇着一种巨大的尴尬和困境,那就是与过去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还是曾经情同手足的兄弟们,在讨论历史或政治话题时候发生着各种不愉快,有的甚至断然绝交和反目成仇从此老死不相来往彼此视为陌路。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因为掌握的或发现的历史真相不同。在不同的历史“真相”上所进行的逻辑推理也就不同,从而得出的结论也不可能相同。分歧就在这里。

关于历史真相,应该有两种,一种是别人灌输给你的,同时也把一种逻辑灌输给了你。另一种“真相”是由历史侦探们发现的,他们说了出来,告诉了你。有些人在新的历史“真相”面前会感到震撼和颤栗,从而开始新的思考,重新整理头脑里的“历史逻辑”,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获得新生。而有的人即使在新的历史“真相”面前也无动于衷,甚至根本不相信新的历史“真相”是确实的真相。他们头脑里被曾经灌输进去的历史“真相”所充斥,让他们在新的历史“真相”面前重新思考进行新的逻辑推理,他们不愿意,一是因为懒惰,而是没有能力。

我曾经热衷于和朋友们讨论历史问题,但是往往会在不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有人对我说:你所说的也未必是真相!是的,我所说的也未必是真相,任何人所重新表述的历史,只要不同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内容,都未必是真相。如何鉴别呢?其实办法很简单,那就是看谁在竭力掩盖真相,是谁在让对方闭上嘴巴,是谁在全力消除不同的声音,这么做的人,有能力这么做的人,一定是想掩盖真相的人。当你们只能听到一种声音的时候,这种声音多半就是谎言!

还有一种特别奇怪的现象,曾经有与我在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上大有分歧的人,经过十年的时间立场和观点丝毫不见动摇,在十年前或许是因为掌握的“真相”不一样,这是一个理由。但是在最近的十年当中是互联网时代,查询一些历史真相并不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并且在挖掘历史真相这件事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不懈地做着努力,在赤裸裸的甚至触目惊心的历史真相面前,有些人不为所动,似乎根本视而不见。丝毫不改变本来的立场和观点,这是为什么?曾经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我想明白了,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三观不同所造成的吧?因为只有历史的“真相”是远远不够的。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们,即使面对同样的历史“真相”,所得出的结论绝地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即使共同经历了同样一件事,各自的表述很可能不一样,所得出的结论也截然相反。这就是“罗生门”。

那么,人的所谓三观是怎样形成的呢?我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想大概除了跟后天的教育成果和先天的个人性格有关之外,还与做人的良知相关。有些人是昧着良心说话的,装着明白装糊涂。而更多的人则根本不知道良心为何物。他们只是像动物一样,凭着本能的感觉活着。一切都是为了活着,真相不能当饭吃,良心更不能当饭吃,甚至会砸了自己的饭碗子。

王小波写过一本书,书名叫《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我看过了,他的文字我当然喜欢,幽默的语言透着一股智慧的光芒,最主要的是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但我以为这书名起得不好,如果让我来写,我会起书名为《傻逼的大多数》,当然内容也不会一样。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傻逼的大多数一定是真的。

在经济学领域里有一个定律,那就是在任何一个族群里,财富基本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里,其余的百分之八十都是终日奔波劳碌的“穷人”。即使你发动共产革命,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财富重新分配组合,依然是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着财富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其余的百分之八十人群依然是终日奔波劳碌的“穷人”。如果你不幸而身在那百分之八十的人群里,恭喜你,你属于光荣的人民与群众了。

有一本书叫《乌合之众》,作者是个外国人,他认为任何一个社会人群里,有百分之五的精英,有百分之五的败类,其余的百分之九十则是乌合之众。我以为他的关于社会精英的百分之五的比例言过其实地夸大了。如果社会精英指的是一个族群的思想者的话,应该不到百分之一,而败类们则占了百分之九。其余的百分之九十是乌合之众。什么叫乌合之众?就是傻逼的大多数!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9989.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