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范文 >

歌剧《采珠人》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9-06-08 08:40阅读:
歌剧《采珠人》 观后感


一、    歌剧《采珠人》(法国比才。国家大剧院制作,2019年5月19日,星期日晚)

比才真是个鬼才,鬼才——才活了37岁。

可以说,我是跟着比才、才“走上”欣赏歌剧之路的,那是30多年前,大学的大教室,女指挥家郑小瑛引领我们听《卡门》,又去天坛剧场现场看她指挥《卡门》——从那以后,我误以为只要是歌剧,就是《卡门》级别的,就没有边角废料,就都是娓娓动听之音,后来我错了——自从,听了瓦格纳的几个破烂歌剧之后(要挨骂了!)······,即便如此,当在古典音乐广播中听说大剧院要上演《采珠人》时,还是额头飘疑云——没听说过比才除了《卡门》还有别的剧呀?!今天还是去听了,听第一耳朵,就知道——这是比才写的。

《采珠人》的音乐,可以用“妖艳”标签,还有,就是没有败笔闲笔——败笔不用说——听过瓦格纳就行了,“闲笔”呢?在叙述故事情节的时候,在那些明明不会有什么美音预期之处,几乎没怎么滞留,但也不特意炫技,感觉就那么的舒服——具体不表了,显出我的不专业,我想了点专业的人想不到的,就是:西洋歌剧和咱们的京剧、越剧、昆曲之类的异同——都有故事吧,都唱吧,都有乐队吧,但人家没有的,可能是咱们的那些固定的曲调和规矩——比如“二黄”“西皮”,也就是说,写歌剧的可以胡思乱想旋律——想的好想的美是法兰西的比才,想不好想的歪的,就是德意志的瓦格纳!
        用作诗来比喻,西洋歌剧是现代诗,不讲究啥清规戒律,中国传统戏曲是古代诗和词,写作时,受平仄和曲牌的制约。
      
采珠、采珠——采薇、采薇。
     
        比才是鬼才,鬼才死时,才37岁,他因《卡门》受了百般批评抑郁而死,没想到,他死后,《卡门》倒变成了世界最美妙的歌剧。
        甚至影响到了我。
     
《卡门》和《采珠人》开始的情节,都是悲剧,不同的是,《卡门》将悲剧贯彻到了最后一刻——人死了;《采珠人》呢,最后一分钟男女主人公死里逃生。
       
中国的悲剧,有《窦娥冤》、《桃花扇》。
         《窦娥冤》不是歌剧,是说话的剧种,按说,话剧应该比歌剧好写,但歌剧京剧黄梅戏——连唱带表现故事情节的艺术形式,在创作上比话剧就一定难吗?没写过,没发言权。
          西洋歌剧和中国的传统戏曲相比,作曲上可能有难有易:先说容易的,是不受曲牌规矩限制,难的呢,是绝对不能讲话,只能够唱,所以的“道白”都必须用曲子陪衬,这,就显出作曲家的功力了。今晚我竖着耳朵细听,我听见比才每个相当于“道白”的叙事,都在美妙a精确“背景音乐”的陪衬下完成,这才是高手,这,就是比才。
          比才能,谁能和比才——比?
          他 37年,没白活。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14126.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