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范文 >

《清明上河图》画卷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04-23 09:04阅读:
《清明上河图》画卷观后感
王志平


再三研阅《清明上河图》画卷,先由“眠桅船”入手,继又拜读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辉先生的著作《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余辉先生在其书中提出了不少观念,其中有两个观念给予我新的启迪。


第一个是文化艺术品的“降解度”,他例举了两幅油画《某某某去安源》、《某某某与安源矿工》当初创作的来龙去脉及现状并进行分析,阐述了“降解度”的过程及危殆。

第二个是欣赏美术作品时应立足于“时代距离感”。余辉先生在书中说“当今看《清》卷,觉得很有欣赏价值,那是因为距离产生了艺术的美感,其实画中有许多景象在当时是没有审美特性的。”。这段文字让我回忆起前些年网络上流传的被官方媒体定义为“凸显社会阴暗面的非主流艺术创作”:《新清明上河图》卷。假如时光再流逝近千年后,那时的中华儿女又会以什么样的心态及眼光欣赏今时的《新清明上河图》卷呢?

古今对《清》卷所持中心思想多以“丰亨豫大”、“清明盛世”等为传统主流观念,而“触目警世”、“盛世危言”、“盛世危图”等观念现今似乎仍属“旁门左道”。

纵观余辉先生的著作,虽然提出了“盛世危图”的观点,但个别地方仍然摆脱不了传统固定思维的模式,比如认为大路不直通虹桥的画法有误。可是想想桥上的盲人即使不被惊驴迎面撞着,最后也得被脚下的小板凳拌个跟头;桥下危船上两个舵手满不在乎地往死里打左满舵使船头顺流急速左转,而若干船工却拼命用竹篙往右侧逆流撑船等等场景:简直都是猴子吃麻花---满拧!且画卷中不断地出现类似的充斥着相互矛盾与蕴蓄玄机的灾祸场面。如此看来,揣度《清》卷中出现大路不直通虹桥也是张择端这位北宋画院的临时工故意而为之也并不为过。

长期以来美术界、史学界、收藏界、官方或民间对《清》卷的不断深入研究、判读多集中在社会人文领域,对图中自然界的关注也多偏重于是什么季节。有少量研究者注意到《清》卷中个别树木的“病态”,但也是集中在一、两处局部范围,鲜有整卷全面地观察、审视。

我个人研阅《清》卷后感到,画中许多景象不仅在当时没有审美特性,放在今天看也是非常难看或别扭的:时代距离感完全被客观世界的跨时空存在所打破。

我的感触主要来自于《清》卷中频繁出现的“病态树木”,从卷首开始经卷中至卷尾无处不存在“腐树裂躯”。

《清》卷中绘有树木170余棵,我大至统计了各种“病态树木”的数量:歪脖树1棵,裂杆空心无皮树2棵,裂冠树4棵,躯干腐裂树15棵,病瘤树3棵。病树占树木总数的百分之十几,且多在画中明显位置。

在自然界中,树木和人类一样,也会患病。人老了后免疫力下降容易患病,树龄长的老树也一样,这本来是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但一位画家把如此众多的病树从头到尾塞进一幅长卷画中,就有些奇怪并应引发某种深思了。

诚然,许多著名中华山水画中常有各种盘根错节、千姿百态、老树枯枝的林木点缀其间,但都颇具美感,亦可凭添欣赏意境。然张择端《清》卷笔下的不少病树让我看后有种恶心、恐惧的感觉。

现实中院前,路旁,河边种树是上千年的民俗,但其前提肯定最好是生长得茁壮健美,如果因患病变为“腐树裂躯”,形象怪异、气味难闻,肯定是要修整、医治或根除了。

需要指出,画中有些病树的形成可能与画卷近千年的收藏期间所造成的折皱、破损、霉变、褪色等原因有关。

另外,画中出现如此众多的病树我认为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画家创作《清》卷的年代,他曾亲眼目睹并记载了许多树木大范围遭受病虫害侵袭的真实景象。二是余华先生在书中提出的“曲谏”方式。在中华几千年封建皇权的氛围下,文人墨客是无权也不得“妄议朝政”的。但眼看国家貌似富饶强盛,实则已逐步走向衰败、灭亡的路途,忧国忧民之下,“曲谏”无疑是最后的手段:或文中挟枪藏棍,或画中暗设玄机。至于结果如何?只好听天由命了。

我无法像余辉先生那样可以超近距离的判读《清》卷,也很难体验到用电子影像放大技术展示的《清》卷高清细节。网上搜集的图片及印刷品不少地方只能模糊地辨析,但整体印象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本博文内容如果能是余辉先生提出的“多重证据法”中的一重,自当勉之。文中不妥之处敬请众博友海涵及斧正。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17442.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