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范文 >

《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范文合辑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2-12-02 09:28阅读:
《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范文合辑


雷锋(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





作者:全翰渊

雷锋离去的日子里,人们无时不刻不在怀念着雷锋,怀念他的精神。如今,六十年已经过去,有些人却对雷锋精神产生了质疑,劳动真的是最光荣的吗、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为什么不能损人利己?等等问题,体现出人们内心的浮躁与对信仰的动摇。譬如好心救人却反遭诬陷这一情况,也许在雷锋看来并不算大事,也许那个年代还没有人会对热心者进行讹诈,而今天我们却对外卖小哥被讹、公路上遇到碰瓷之类的事件见怪不怪,该怎么对待这种现象?不仅是当事人要面临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亟需解决的难题。



对于这种现象,首先思考其为何会出现。要苏格拉底说过:“不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审视自身的依据之一便是信仰,犹太教、基督教、佛教、道教···这些教派几千年来一直被不同地区的人们信仰,他们的共同点之一,便是对教徒的约束、戒律。基于这些戒律、规则,教徒们时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规范自己的同时,也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信仰的内涵不止有对宗教的信仰,更是对某种思想的信奉与敬仰,信奉所以遵从,敬仰所以不敢违背,我想这便是平时所说的“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但是往往有些人不能坚守自己的信仰,有的人信仰被权财色取代,有的人甘愿道德沦丧,有的人一心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回顾以前关注过的一些新闻,最让我感触深刻的,是发生在16年前的案件,彭宇案。一位老人指责彭宇下公交车时撞到了他,而彭宇却予以否认,让我惊讶的不是案件本身的判决结果,而是过去十几年以后人们依然在关注,仔细了解后,引发争议的并不是撞了还是没撞,而是主审法官王浩的一句“不是你撞倒的你为什么要扶?为什么要送医院?”在这样的观点下,见义勇为似乎与冒着极大风险做毫无收益的事画上了等号,巧合的是《离开雷锋的日子》中乔安山有着相同的经历,原本是出于好心做好事,却被倒打一耙,面临被讹的情况,但是乔安山最终在其他人的证明下洗脱冤屈,而彭宇案却因为各种原因始终不能得到一个清白,案件的原因始末已说不清,但其对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却祸害深远,尊老本是传统美德,却因此从尊敬老人变成了敬畏老人。从法官的不当言论,到当事双方的纠缠不清,可以说对于社会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无论最后的结果是否正义,看到新闻的家长们都早已告诫孩子不要扶摔倒的老人,这又会对他们的价值观养成造成多大的影响?再回头看电影中乔安山的遭遇,如果不是路人最后站出来指证,恐怕也会被恶意讹诈的一家人搞得焦头烂额,被撞的老人恐怕也会余生活在羞愧里,虽然最后证明了乔安山的清白,但是迟来的正义是否还是正义?在儿子面前被揭开创伤,与老人的家人理论时所受的恶言恶语,又对乔安山的内心造成了多大的痛苦?倘若老人与家人实话实说不诬陷他,又或是真正的凶手守住道德,不出轨、逃逸,一切是否都可以避免?所以,我认为,不论是电台的实时报道、帮助辑凶,还是警察的无罪宣告,都无法弥补当事人受到的伤害,只有树立正确的风气与道德,才能避免这种事出现。



上面的问题,看似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论是谁都有自己做法的一套说辞,老人说自己受迫于儿女,儿女说自己怕凶手逃脱,凶手说怕自己的情人暴露,只是,这些借口真的合理吗?如果社会的风气良好,如果个人的价值观正确,怎么会做出诬陷恩人的事?怎么会教唆老人讹诈好人?怎么会出轨?难道真的像电影中说的,好人就该被人拿枪指着?这更是价值观的崩坏,是利欲对人心的影响。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道德品德修养更加凸显了其重要之处。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正处于形成价值观与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更要瞄准正确的榜样,如马克思主义、雷锋精神等等,完善自己的认知,认同践行核心价值观。只有将这些优秀先进的思想融入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当中,才能抵挡住财、权、色的诱惑。



最后,这两次“救人事件”走向不同结果的原因,也与媒体的态度脱不了干系,影片中的电台工作者尽职负责,对事件的报道不掺杂自己的主观判断,就事论事,对双方的发言真是报道,也是她的报道,使影片中袖手旁观的那个男人打来澄清电话。反观彭宇案中各路媒体的表现,官媒没有发声,各种小的自媒体却胡编乱造,搏人眼球,底线尽失,无疑对案件的发展造成了糟糕的影响,也对彭宇及老太太一家人造成了巨大的困扰。的确,今时不同于电影中的往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更多人拥有了对某一事件的发言权,但是繁杂的信息良莠不齐,充斥着搏人眼球的醒目标题,点开却只是作者的主观臆断,但往往就是这些缺乏理性的消息,经过互联网的传播便成了事实,不良媒体带起的节奏就这样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因此,要想完美解决讹人事件,不仅要从长远发面树立正确的风气与价值观,更要将对于重大事件报道的话语权掌握在更加正规的官媒手中,同时,也要保障真实性、及时性。如此,才能真正的解决这类不良的社会问题。





作者:胡津源

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讲述了雷锋战友乔安山在雷锋意外离世后的生活经历,反应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引发人们对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思考。影片中有一段情节令我印象深刻:当大客司机的乔安山拒绝让站长的亲戚优先上车,遭到站长背后的诋毁压制。虽然这个问题在乔安山报告会的掌声中被无形化解,没有给乔安山带来太多不利影响,但其反应的问题仍值得我们关注。不为当权的顶头上司开后门而遭到打压,其背后有何深层原因?个体和社会面对此类问题又该以何种方式对待、解决?



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乔安山和站长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站长认为乔安山不通人情,乔安山说站长不讲公共道德。冲突来自于两者思想、理念的不同。但揆诸历史,类似这样的事件太多太多。贾谊得罪公侯忧愤而死,李白不事权贵遭到排挤……此类矛盾冲突已然是一个古已有之的普遍社会现象,在如今的时代依旧存在。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形成?究其原因,我认为本质上是传统官本位主义与现代平等思想的矛盾冲突。“官本位”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以官价值至上、官真理至上、官利益至上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文化。具体而言,官本位思想的最根本意义在于,它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尊、以官为贵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意识。从历史根源上进行追溯,学术界一致认为官本位思想的源头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已经形成。中国奴隶制、封建制社会的漫长历史使得官本位的思想尤其根深蒂固。影片中的站长不过担任管理车站的小职,就已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应当享有一系列特权。他破格让自己的亲属先上车,对不听命令的乔安山摆出一副趾高气扬的姿态,遭到强硬拒绝后以“不开调车单”相威胁,无不是官本位主义“以官为本、以官位尊、以官为贵”的思想意识外化于行的表现。影片特意选取站长这一权职甚微的人物作为官本位思想的载体,更是深刻地体现了官本位的流毒在改革开放之初已有广泛的传播之势,亟待人们的反思与应对。



影片中的乔安山则与站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乔安山成长于一个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得到大力弘扬,人人平等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的年代,又是雷锋班里的战士,有着坚定不移的操守和正确的价值观。他与站长辩驳时所讲的“公共道德”不只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喊出的空洞口号,而是早已内化于心、外现于行的强烈的思想意识。在他眼里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站长应当是人民的勤务员,而非凭借手中一点小小的权力就可以高高在上的“官”。思想认识上的强烈冲突带来了乔安山与站长的矛盾,乔安山丢下乘客把车开走的决绝行为俨然是平等思想对官本位主义的抗争。



虽然影片中的乔安山最终没有因为此次冲突受到打压,但现实生活并不总是那么理想。不给当权的顶头上司开后门的人大多数都会遭到不公的待遇。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该如何应对?就个体层面而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渺小的,纵有坚定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魄,也难以在这种与更高权力的抗衡中全身而退。有时候适度的忍让不失为一种处事之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丢掉心中评判是非的那杆秤,带上虚伪的假面,为了屈意迎合而破坏规则。古人常说为人要“外圆内方”。面对不公的情形,如果实在难以改变,与其争个鱼死网破,不如在坚守正确的是非观的同时,就具体情况做出更为折中的举措。我的一位长辈就曾在工作中有类似的经历。彼时顶头上司以公款谋私利的行为尚未杜绝,他作为公司的财会时常会处理一些涉及不正当问题的财务开销。对这种不言而喻的问题他明知不妥却无力改变,但也没有借此机会去巴结上司,而是尽可能地减少参与,在不得不参与时请人作字据担保,证明本人只是单纯处理财务流程,尽到员工的职分,也暗示对其背后含糊其辞的内幕毫不参与。正确的是非观念无论何时都要坚守,但也不必时时刻刻都为捍卫公理而做出针锋相对之举。人终究是要适应社会并在其中生存,为人要有原则,亦要有方法。这种折中的妥协,是正直之人的无奈,却也不失为一种处事良方。



可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委曲求全,建设一个更理想的社会,更美好的祖国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对一切的不公我们必将与之抗争。如何清除官本位主义这一封建时期的思想流毒?我想最基本也是最切实有效的措施是推进法治建设,加强规则意识。从实施强制性手段开始,一步步改善人们的思想,改善社会的风气。中国传统社会是人治的社会,讲究所谓的“人情世故”,到了职场、官场上就难免出现“顶头上司开后门”的问题,以至于滋生腐败。推进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不啻为一剂治本的良药。习总书记在“打老虎”“拍苍蝇”之时就提出要让广大党员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从加强监管开始,让“站长”们不敢做开后门一类的行为,进而强化人民公仆意识,让“雷锋”“乔安山”们成为社会的主流,让平等、公正、法治的阳光照亮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如果换成雷锋,他也会这么做的。”这是乔安山常说的一句话。这是他一生的坚守,却也透着正直之人处处碰壁而自我宽慰勉励的悲凉。而如今时代的早已不同以往,不公平的现象已随着改革的深化日益减少,愿时代的新风永远盛行,从官本位主义开始,扫清所有的流毒,让每个正直的人都能做毫无顾忌的雷锋,携手共进,一同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尹思琳

我对影片中乔安山父子的价值观众呈现出的差异十分感兴趣,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戏剧冲击力,而是它所呈现给我们的,两种可能性。



从表现上来看,乔安山父子无疑代表着两类人,一个是雷锋精神的继承者,一个是人情淡薄崇拜金钱的“务实者”。在影片中,餐桌上的对话在乔宾出场的同时就为我们揭明了父子俩的冲突。一家人在餐桌前愁云惨淡,父亲在为自己委屈,为社会寒心,儿子则是在指责父亲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多管闲事。之后大货车上的对话更是直白的用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他们的观点。父亲认为人只有两种态度,要么是见义勇为要么是见死不救,儿子则是在黑与白之间选择了灰色,也就是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认为人人只要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他人只会带来麻烦的风险。



在很多事情上,我们都知道非黑即白不是一件好事,善与恶,对与错,利人与利己,等等等等。这种观念甚至变成了一种绝对,至少我在听到乔安山这么说的时候第一反应也是反对。可是,乔安山虽有他自己的莽撞与死板,但他的想法真的错了吗?见义勇为和见死不救之间,真的有距离画出一片灰色吗?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在这个问题上,黑与白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因为纯白只有一种,而黑有很多种。一旦跨过了这条线,不过是沾染了多少黑的问题而已,断绝不可能再属于白了。而其中的这条线,就是勇气:它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听从于他的人性。



从本质上讲,我不认为乔安山父子俩是冷漠的与热心的两类人。相反我相信他们是一样的人——在一个终生崇尚雷锋精神的老好人父亲,和一个同样善良坚韧,会在丈夫被诬陷时安慰他“身正不怕影子斜”的母亲自幼的谆谆教诲下长大的孩子,怎么会是一个冷漠的人。但他和父亲之间的差异是它选择了眼前的利益,忽略了自己人性的声音而向社会中冷漠的人低头了。我相信在他身边,或甚至就是他自己一定经历过,类似于父亲被倒打一耙的事情。但当他做出了这个决定,就是把个人利益放于集体利益之前。独善其身并不是将所有人隔绝成毫不相干的单元,相反,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将人们以另一种形式连接起来。就像传染病病毒,它从“谁学雷锋谁是傻子”的言语里,从对他人呼救视而不见开车走人的空气里,传染给每一个还相信雷锋精神的人。举个例子,电影中面对父亲救人被栽赃陷害一事,儿子没有一句责怪杨老的儿女如何不是个东西,而是怪罪父亲不该救人。在他的认知里,帮助他人已然是一件损己,甚至于愚蠢的事情,信奉金钱的才是“时髦的精明人”。可见,这种想法是带有其攻击性的,而且价值观完全扭曲;久而久之,迫于无奈才心灰意冷的人,也会渐渐丢掉原有的正确的,有人情味的价值观,转而将扭曲的价值观视为光荣。这样的人多了,它就真正成为潮流了。就连乔安山本人,从他妻子的最终我们得知,心灰意冷的他甚至有自杀的想法。虽然在个人的层面上,他的价值观得以存留,但从更广的角度来讲,这也是一种畏缩,向扭曲的价值观屈服。如果他真的自杀,那这将又是一桩让人心寒的案件;肇事者愈发得意,善良的人愈发沉默。



说到这里,乔家父子的价值观之差就像一场攻防对抗游戏,玩家无非就是需要提高防御力,增强攻击力——善良,但要有力;助人,但也助己。如果说因为总有人人心险恶,于是就将自己也变成其中一员,这是断然不可且毫无道理的。个人利益的满足只能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无法离开社会利益。如果想要真正的保障自己的个人利益,不应该短浅的从眼前入手,而是从如何推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完善着手。正确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就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自发的,积极的确立为社会奉献的人生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会为人带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中不公正的现象产生失望时,理想信念会让我们继续坚持自我。这样所产生的对他人的善意不是热血上头一时冲动,而是理智的,强大的。在对他人抱有善意的同时也明白其存在的风险,于是可以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帮助他人,形成双赢。这对个人来说是一种完善,对社会来讲是一种正面的贡献。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25046.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