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范文 >

《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范文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2-11-25 10:19阅读:
《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范文





雷锋(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





作者:崔景皓

课堂上我们观看了《离开雷锋的日子》这部影片,虽然该片年代久远,但其中所传达的雷锋精神却历久弥新,虽经历岁月洗礼依旧触动人心。该片中所体现雷锋精神内涵丰富,有雷锋帮助战友的助人为乐,有偷偷帮战友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无私奉献精神,也有专注于认真的钉子精神,种种精神内涵不胜枚举。这一点从开头对雷锋的正面形象刻画以及他的战友对他的思念还有后人对他精神的实践就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但这部影片的价值远不止于对雷锋精神的刻画,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深刻探讨了雷锋精神在当代是否有意义这个关于社会价值观的时代问题,这一问题在刚刚改革开放,人们经历着崇尚金钱价值观洗礼的时代下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部影片就是在问究竟是否要把金钱放在人情温暖之上?是否还要坚持集体主义?其实这部影片已经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身为影片主人公的乔安山在后半载人生中选择逆着时代的洪流坚守雷锋精神,始终坚信这个社会上还是好人多。这说明在社会风气不正的情况下依然有人坚守道德准则。而影片中关于人性自私贪婪的刻画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也确实反映出社会上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依旧左右着一些人的思想。也恰恰是这样的情况才体现出雷锋精神的可贵之处,需要有雷锋精神作为社会的精神引领,让社会多一丝温暖少一分冷漠。影片最后也是以情节逆转的光明结尾来为影片划上句号,在校长的带领下一群青少年骑着自行车做志愿活动。这昭示着,虽然现在社会上有不正之风,但社会的未来依然是光明的,充满希望的,因为孩子们心中已经埋下了学雷锋做好事的种子。这一点就指出了雷锋精神的生命力所在,雷锋精神只有在代代的传承和实践中才能发扬光大,才能在时代的飞速发展中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为社会持续注入温暖。



时代飞速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巨大的改变,但在变化中依然有不变的内核,崇尚真善美的价值观始终不会改变。从这个角度讲,雷锋精神虽然随着时代在发展,但核心思想不会变,所以它始终符合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始终是我们需要推崇和追求的精神引领。



当今时代依然存在自私冷漠的人,唯利是图的人,袖手旁观的人。在一些为博眼球不择手段的媒体宣传下,“碰瓷老人”仿佛成了社会的常态,许多人因此不再敢对摔倒老人施以援手;获取巨量财富的富豪仿佛成了成功的代名词,不法商人不择手段获取财富。种种社会乱象在媒体渲染和民众心理的双重作用下仿佛成了社会的常态。恶之花开始侵蚀正义之果,为社会带来不良风气。恶的结果又会继续影响其他人,带来新的恶果,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必须要在源头遏制恶性循环的产生,这就需要我们多多传播社会正能量,让雷锋精神遍地开花,影响更多的人加入善行中。如此,不仅恶性循环能得到抑制,还能形成良性循环,促成社会良善之风。



虽然社会上总有不正之风,但我们依然能看到内心善良的人,愿意效仿雷锋的人始终占大多数。他们继承了前人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摒弃内心的自私冷漠,做好新时代的雷锋。他们不追求一定要做惊天动地事,但求在平凡小事中体现雷锋精神。被授予“当代雷锋”荣誉称号的新疆武警医院院长的庄仕华多次带领医疗团队深入到边疆执勤哨所,总计行程达四十万里,共计为二十万官兵和民众提供过服务。他们的爱心穿越大漠戈壁,为边疆的军民带来了福音,传递了温暖,播撒了爱心,无愧为当代雷锋。还有被授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吴天一院士,数十载坚守在高原上,抱着一颗不解决高原病不下高原的决心,哪怕身患重病依然坚持在治疗高原病的一线,治疗了无数官兵,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原病研究进程,挽救了无数对高原水土不服的生命,医者仁心,他当之无愧。他们学做雷锋一样的人,在坚守自己工作岗位的基础上传递爱心,做到了把雷锋精神融入到工作中。这正是雷锋精神最生动的体现,点点滴滴方见爱心。



从个人放眼全社会,不难发现如同庄仕华吴天一一般的“当代雷锋”在现代社会不在少数。疫情来袭,无数白衣天使逆行出征,用热爱护苍生,筑起了一道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河南暴雨中,是无数普通人手拉手架起了连接生命的人桥,共同守护城市。毫无疑问,这些当代雷锋没有如道德模范那般耀眼,但他们向社会传递的爱心也同样实实在在感染了每一个人,将爱心接力在社会上传递下去,扬起社会学雷锋做好事的风尚,雷锋精神正是在这样爱心的传承传递中才不断展现勃勃生机。





作者:陈诚

在驾车撞倒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后,肇事者驱车逃逸;停车查看的过路人在得知肇事车和自己的车型号相同时,也慌忙驶离现场生怕惹上麻烦。而好心将老人送进医院的乔安山却反成为老人家属讹诈的对象,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一句句诸如“不是你撞的人你干嘛送医院”、“你要是好人就把医疗费全交了”的话,一项项诸如扣留身份证、恶意要挟的行为如一支支锋锐的钢枪刺向了这位秉承雷锋精神救下了老人性命的人的身上,不免让你我为家属的恶行而愤懑、为乔安山的善举而感到不值、为他的遭遇而同情。



愤懑、不值、同情之余,我们又不免产生一丝隐忧。难道这世界真就好人无好报?雷锋精神、乐于助人的品质真如剧中乔兵所言已然过时,一切都向着利益看齐?我想,雷锋精神从未过时,唯利益至上的观念也并非众人心之所向,帮助他人过程中彼此给予的温情也绝非简单的金钱可替代与衡量。



不可否认的是,剧中许多人的行事准则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当肇事者意识到自己伤人后,比起承担责任帮助老人,他选择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逃逸以免赔偿和与情人的关系曝光。当路人意识到自己的车有被冤枉为犯人的风险时,立即离开现场以免自身被麻烦波及。尤其是当老人家属得知老人被撞后,为了获得利益甚至不惜对送老人来医院的乔安山进行讹诈,一口咬定他就是肇事者,无礼的扣留了他的身份证。就连现在这个时代也不乏有这种现象,“扶老人反被讹”前几年就经常被提上热搜。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就是对这一社会现象及其背后社会问题的集中反应。



但是这种趋利的价值观念并不应也不能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和待人之道。倘若这种行为靡然成风,在舆论的作用下不断发酵,必然导致人与人间信任缺失、充满怀疑。无论是影中乔安山助人反被讹还是如今频频上演的“扶老人被讹事件”,都是对公民良知与热忱助人之心的消费,不断剥削人们心中的善良之心并从中获利。是使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助人之心,且无施恩之行。这般凉薄的社会真是你我所愿吗?



再看乔安山的做法,他深刻地贯彻了雷锋精神选择了救助倒在路边的老人,将他送到医院还帮他垫付了医药费。在电影中,在这般众人追随利益而动的群像里,他的做法带来了难得的温情。面对老人家属的诬陷和老人的承认,面对舆论的压力,面对自己儿子的不理解,他曾动摇过,但他内心中对雷锋精神的坚持与信仰让他依旧不改这份坚守。我想比起逐利之心,这更能扣动人的心弦,更能唤起人心底的温暖。



就在疫情爆发的时候,扬州的一名10岁女孩将自己攒了两年的495元零花钱交给了警察叔叔希望能捐给武汉,助力战胜疫情;一位83岁的拾荒老人在得知全国疫情后将自己攒下的10000元捐了出去,在热心网友为他众筹了10000元后,他将这钱再次捐了出去。更不用说那些为了控制疫情而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工作者们,他们都在一方有难时展现了乐于助人、无私帮助的雷锋精神,他们的行为不仅提供了实际的物质帮助,更将温暖的真情传播开来。我们看到这些故事与事迹会觉得暖心、会为他们的善举点赞,这不恰恰证明了比起陷入利益陷阱不惜诬陷他人的举动,我们心底里更向往帮助他人的温情相助。



以真诚之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的内心不至于迷失方向。



但是乔安山因救人所受的压力是实在的,如今救人却被讹诈的事例也不在少数。助人不求回报不代表却要反受不公待遇。这些事例都在告诉我们,我们除了自己做到乐于助人之外也要真正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帮助我们的人。帮助他人可以在他人心中根植一颗乐于助人的种子,一次受助后心怀感恩的真切感谢就如同为他人的种子浇水,二者本就相辅相成,乐于助人的善举让更多的人投向助人的行列,对他人善意的答谢让助人的人更有动力。



助人为乐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雷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救人反被讹的状况,我们不能对助人和雷锋精神产生绝对的悲观,认为此已过时。我们既要用真诚的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还要用感恩的心去感谢帮助我们的人,将雷锋精神传播开来,不断的继承发展雷锋精神,让他在今天的时代依然显示着独属于它对光辉。



从雷锋到乔安山,再到那些身着红马甲,积极去帮助有需要的人的学雷锋志愿者们,雷锋精神在他们身上传承发展。如今,雷锋精神也必将传扬不息,在重利的时代里更显其可贵与重要。





作者:吴隐

看完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我深刻感受到了雷锋的伟大。他的伟大是因为他无私地为老百姓做出贡献,也更是因为他将他所奉行的价值观——“雷锋精神”——流传了下来。这种精神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必然会沉淀在我们民族的血脉里,为新时代中国人民所追随、所赞美。



那么,雷锋精神为何会有如此坚韧的生命力呢?

首先,我们需要来了解什么是雷锋精神。“雷锋精神”的词语定义,就是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个定义中,“全心全意”和“为人民”是不可或缺的。前者表明了态度,后者表明了对象。“全心全意”,体现了雷锋身为共产党人肯干事、干实事的态度,也表明他有很高的觉悟。“为人民”,说明雷锋是人民的儿子,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普通老百姓的利益,而不是作为地主阶级和资本家的走狗。在电影中,乔安山作为雷锋同志最优秀的的“精神继承人”,他的行为完美的体现了这两点。乔同志作为客车司机,在铁岭这么环境恶劣的地方,即使是在寒冬也依然坚守岗位,此之谓“全心全意”;无视站长的不合理要求,优先保证普通百姓上车而不是“特权阶级”,这是“为人民”。因此,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个结论,雷锋精神,就是要奉行“公平正义”,并用自己的一生去实现它。



其次,我们还要明白雷锋精神不会过时,即使过去了五十年,它仍然是我们奉为圭臬的金科玉律。因为,雷锋精神恰恰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映照。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市场经济,这导致社会一时人心浮动,人人都想要利益,而相对轻视了“义”。这一点在电影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倒打一耙的老人家属,还是路过帮忙却索取钱财的司机,他们其实都被金钱迷了眼,忘掉了最根本的道义。放到现在,电影中描绘的画面也有惊人的重合度:无良公司不负责任,制造假货牟取暴利;路人好心扶起倒地老人反被讹诈,从此令人不敢行善;某些领导重“关系”“人情”胜于“责任”“规矩”……我们的时代仍然有许多不足,还有许多需要“活雷锋”的地方,我们又怎么能够将雷锋精神弃之不顾?



当然,雷锋精神之所以长存不朽,更是因为无论哪个时代,总有愿意奉献、执行正义的人们。在如今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见识了中国从落后到腾飞的过程,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勃发,社会上也就诞生了更多以雷锋为榜样、愿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最美教师”张桂梅,扎根大山深处,用自己的血汗哺育了无数女孩,让她们走出大山,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全国劳动模范张黎明,30年来未离开过条件艰苦的配电抢修一线,用爱与真诚搭起与百姓、客户的“连心桥”,成为当代雷锋精神的标兵;改革先锋郭明义,自小认雷锋为榜样,立足本职,奉献岗位,哪怕是双休假日也不休息,被誉为“雷锋传人”。他们都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最好诠释人,像一盏指路明灯,散发着永不消逝的光芒,提醒我们雷锋精神永垂不朽,并指引着我们像那里进发。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这些新时代青年才找到了榜样,才能够向前辈们学习,亲身践行雷锋精神。



青年应该接下传递雷锋精神的火炬。电影的结尾部分,受过雷锋精神感染的年轻老师带着她的学生们,一起到高速公路上帮助受困的车辆,这就是一种火炬的传递。而我们清华大学也有着长久的弘扬雷锋精神的传统。无论是冬奥会顶着疫情压力,为奥运成功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志愿者们,还是一直以来去山区支援教学的年轻学者们,他们都是离我们最近的“活雷锋”。我们清华的学生,应该遵守校规,做到“行胜于言”,身体力行,为雷锋精神的传递献上自己的一份力。它可以大到全国各地做志愿,也可以小到为班级活动出谋划策,甚至还可以是与同学交流中一句温暖的鼓励或开导……好事不在大小,在于你投入了多少。



雷锋精神是一团火,是每个人的灵魂之火。它永远燃烧,无穷无尽,为我们自己和他人带来温暖。只要火不灭,人人都可以成为雷锋。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25011.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