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范文 >

《坠落的审判》影评合辑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4-04-26 07:08阅读:
《坠落的审判》影评合辑


2023年3月,在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我社组织观赏了电影《坠落的审判》。

以下是我社社员撰写的影评选辑:


程佳丽:

一个新鲜的女性形象,一段反复练习的肖邦前奏曲,一次对婚姻死亡的深刻剖析,一处永远不会愈合的创伤,一部无关真相的悬疑片。



Sinri:

实话说来,电影两个半小时的时长确实有点长,而且几乎没有留给我们喘息的机会,呈现一种检察官不断逼问着观众的感受,这样的节奏安排使得观众得以感受到主人公的境况。

其实到最后我依然期待着“反转”的出现,希冀着女主角是传统电影中最后被审判的“恶女”形象,就好像自己能替男主人公出 一口恶气。但是,它让我失望了,却也让我得以反省自己的想法。是平时被传统电视剧和电影里的女性形象驯化了吗?还是因为电影中检察官对主人公不加掩饰的歧视和恶意揣测让我麻木了,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刺激我那钝化的女性意识?我说不上来。

从电影开始我的情绪就一直被压抑着,被赶着走,直到最后我方能喘一口气,但是随之而来的并不是快乐,而是全身的疲惫。值得赞叹的是,所有演员的演技都非常在线,包括那只狗狗。


孙钰颖:

我觉得这部电影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电影,它脱离了对女性的贫瘠的想象,更加真实、细腻地描写了一个掌握话语权的女性的处境和内心。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电影的叙事视角。由于限知视角的限制,直至电影的最后我们都没有办法真正了解事件的全貌,只能靠事件的拼凑去推测真相。大部分文学艺术作品中,处于“失语者”地位的往往是女性,而这部影片一反常态,反而是作为丈夫的萨穆埃尔没有进行过直接的表达,一直活在他人的描述中。当男性与女性的地位互换后,开始引起人们对于婚姻中男女处境的思考。

其次,我印象较深刻的细节就是作为母亲的女主会时刻关注儿子的心理健康,在乎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但作为父亲的萨穆埃尔甚至没有想过在儿子面前自杀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怎样的影响,两者的对比体现出女性比男性更细腻的感情与共情能力。

小李:

《坠落的审判》给人的感觉像是在剥洋葱,把一个家庭的实质一点一点剥出来。电影中的家庭完全不是最开始说的那样和和睦睦的一家人的形象。审判结束了,但生活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晗苏:

自杀,或是他杀,总有一个死亡的念头在某个大脑里产生。但是这是如何产生的呢?于是一场“坠落的审判”将家庭生活血淋淋地剖开,枯燥的生活瞬间成为“谁是凶手”的卧底剧。而导演将发生的一切片段式地呈现给观众,展示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日常。看似平淡的日子其深处已然腐坏,夫妻生活中的主体争夺必然将一方逼向绝路(只不过片中走向绝路的是丈夫)。最终,指责谁是“失败者”是无意义的,大家都失败于互相妥协,失败于妥协而又不甘心的结果。但是这种困局还将继续,不过在这类温和的拘禁中,在这种痛苦中,很高兴看到人与人渐渐接近平等。



木质部:

《坠落的审判》里引人深省的一点是男女性别导致的所属事务的颠倒现象。为何男性负责了以往女性为之服务千百年的任务后,就不堪重负了呢?是因为他们脆弱吗?不,是因为他们的自傲,他们的虚荣,他们的懦弱。男女平等的口号提出来几十年了,浮于表面的好像改善了,但是底层的不平等却依旧没有被动摇。影片呈现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造成的一种悲剧,这值得所有人思考。


郑思院:

影片的叙事窄而深,语言选择的背后是两性话语权的争夺和让位,悬疑色彩则源于传统家庭关系的逆转。凝视在喧哗,观众和孩子一样看不清桑德拉的脸,于是只能在畸变中抉择。影片末尾又引出一股绵长的哀愁:胜利之后也无回报,或许是女性在争回被夺取的正当权利时的真实心声。另外,主角双性恋的设置着实犀利,男性在生理方面的存在价值也被剥夺,无怪丈夫的自尊心支离破碎。



芒隙:

“坠落的审判”这一片名里,“坠落”和“审判”两词都值得玩味。随着丈夫越窗坠落,妻子也坠入纠纷之中;明面上被审判的只有妻子,实际上每一位参与者都是被审判的对象。一场意外事故,让一串不为人知的家庭往事袒露在大众面前,被议论,被审判,被凝视。每一方都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力求还原心中的真相。而影片缓慢的叙事,冲淡了意外袭来的紧张感,自然而然地,把重心由破案转移到家庭矛盾。不需要真相,更无力获得回报,家庭永远是个未解之谜。


许愿火鸡:

这是一部视角新颖的女性电影,从一开始的悬疑谋杀到被放出来的录音,再转为社会问题的探讨。讲社会上显著的男女问题对调,在电影里男主成为弱势方,是制作者巧妙的构思,也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刻剖析。



Flame:

坠落的审判,审判里一层层的事实的水落石出,却发现是如此的婚姻关系。倒置的角色分配使人竟对丈夫产生同情,却忘了那是女性一直遭遇的困境。婚姻,本身就是dilemma。



五斤腌萝卜:

影片将传统印象中的夫妻角色倒置,辞职持家带娃的丈夫和事业有成的妻子,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展现夫妻之间不合理的分工所带来的激烈矛盾冲突,让过去处于支配地位的男性也能体会到传统家庭分工对女性造成的摧残之深:将一切奉献家庭,失去自己的事业,个人理想被抹杀,乃至于丧失自我。正如导演在访谈中所说:“我们审判的不是罪行,而是女性的自由。”


S:

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我们和孩子一样,震惊,不解,痛苦,悲伤。随着母亲不得不一点一点说出更多“话语”的时候,我们不断重新打量母亲,打量父亲,甚或打量起自己。在一开始,镜头虽然对着孩子却随着提问者的变化而不断转移,孩子寻着声音迷茫无措地跟着摆头。尽管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事实”,虽然我们只能紧紧攥着连自己也怀疑起的记忆以及那在不得不和必须和各种难以言说的复杂逼迫下只存在于法庭下的“真相”重新拼凑起自己的世界,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我们必须做出决定。曾经的世界纯白如雪,以为这便是真实,其实白雪皑皑,让人不知道下面覆盖了什么。孩子不知道真相,他不被允许知晓,他可以不再是孩子,或许他也终究拥有了那些不可言说的情绪和体验,但至少有一个孩子在那一年的折磨里碎了。



萤:

坠落的审判,审判什么呢?是一段婚姻,婚姻中难免出现的鸡毛蒜皮。我们知道,婚姻不同于恋爱,它需要两个人的共同维持、妥协让步,这就不免产生了矛盾。争吵中,我看到了你的不堪,你看到了我的歇斯底里,桑德拉与萨穆埃尔两个人的性格可以说是跟我们平常的不太一样,在这个三口一家中,桑德尔在家中有绝对地位,而萨穆埃尔则是家庭主夫的模样,管理家中琐事并陪伴孩子。萨穆埃尔抱怨缺少自已的时间,认为是桑德拉欠了他时间,两人对孩子的视力问题又都抱有内疚。埋怨、指责在影片一段录音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将剧情推向高潮,这样的碎片将婚姻中的难言之处曝光,使法庭在场的所有人沉思。这场审判审的是婚姻家庭,审的也是人性……



范怿:

坠落是坠落,而审判绝非审判本身,非常巧妙的女性主义电影。这是我作为观众,看完这部影片的第一想法。

导演用了一个技巧,让“坠落”二字聚焦于观众的注意力范围内,当我们潜意识的认为,这是一部犯罪电影时,故事发展的走向开始往“审判”二字靠拢,我们开始看到这桩案件的背后,一位女性的身影。这个背离了传统“男强女弱”形式的家庭,选择用英语来作为彼此的“冷静期”,尽力避免谈到一双原本清透明亮的眼睛,期望着生活能够波澜不惊地前进——哪怕有尖锐的争吵、暴力的冲突、厌女的音乐。成功的作家妻子,萎靡的教师丈夫,这两个大众传统意识之外的“颠倒”的身份,让这位女性在社会的法庭上被宣告审判,但这份“审判”纯粹吗?显然不是。她的独立有罪,她的创造力有罪,她的不可复制的思想有罪,但也许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真正想说的是:作为女性,拥有这样的名誉和地位,是不被理解,甚至是不可原谅的。而我们也能看到,当一个家庭中男性被放置在了“传统女性”的位置上时,男性的崩溃、软弱,以及支离破碎的内心。这让我意识到,需要撕下“刻板标签”,摘下“有色眼镜”,以一种平视的目光取代俯视或仰视的盲目“审判”,因为在很多时刻,女性可能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处境。

我想,事实上,无论是丈夫的自杀,还是妻子的谋杀,争辩案件的真相已经没有必要了。我只记得,当这位女性面对满堂“审判”时,那生涩的法语,挺直的背脊,还有不曾倒下的坚持。


程家荣:

一个无罪的人被众人推向法庭,舆论层层裹挟着,将其烙上罪恶的标签。他们给她的“罪行”寻找各种理由,哪怕只是书中虚构的人物,此时也成为她犯罪的证据。如此荒诞,如此愚蠢不知导演特意如此还是我自己过度解读,在我看来,是一个男性丈夫在主导着妻子的一切,是一群男性(医生和检察官)站在男性的角度来批判妻子——甚至她的书,是一个男性的儿子在最后选择了揭露真相。而作为女性的妻子,她只有为自己辩护,讲着她不熟悉的语音,接受着自己唯一可信任的律师的怀疑。而带来真相的血迹分析师是女性,同意让儿子作证的主法官是女性。血迹分析师据理力争,主法官认真倾听——这,才是无罪释放的原因。案件的真相被视而不见,这些人物的坚持与努力让审判动摇。

这部电影并没有说明真相,只是给出审判的结果,除了剧中无法说话的狗之外,没有人知道真相如何。电影外的审判还在继续。审判丈夫的死亡,审判剧中的人物,审判男女地位,审判家庭关系……



壹零:

在欣赏影片之前看到评论大多围绕“性别”这个话题,整部影片确实处处体现了“女性本位”的现实情况与社会对女性强势、成功的审视与批判。在很多隐秘的细节中都能体现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以及传统道德束缚,检察官的步步逼迫,对女主的诱导和审视就建立在自己的主观信念之上,因为她有罪所以我说的一切都是为了证明她有罪。但比起性别话题,婚姻、家庭与生活现实问题更直观的显现出来,影片最激烈也是矛盾冲突最明显的时刻就是吵架的片段,真实、自然又无奈。电影将问题抛向观影者却没有给出一个合适的答案,现实生活也是如此,生活少不了争吵,很多时候并非是感情原因,而是更复杂的环境现实、生活步调、价值取向的差异带来的错位。男方不甘于做“家庭妇男”,或许在他潜意识里这并不是属于他的责任范畴以至于产生落差导致家庭关系的不平衡,而女方事实上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她只是取得了男方所在意的个人价值的成功——不断的出书。这种“刺激”使得男方对自我绝望,走向自我了结。而正因此女方成为了嫌疑犯,但事实上她没有错,这些也并不能成为指证她的证据。这是一个家庭悲剧,无论是对女方还是儿子,婚姻与家庭除了感情以外有“生活”这一更大的阻挠,感情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儿子依旧怀疑母亲,父母也一直欺瞒孩子,家庭之间都存在隔阂。像男方所说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和时间好好沟通,或许正是这种距离,迫使他们越走越远,互相不满。从无话不谈到有所隐瞒,生活的真相令人唏嘘。

郑西单:

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女主人公安慰完儿子下楼打开冰箱后突然痛哭,简直是“亲人(或者说爱人)的离去是余生漫长的潮湿”的具象化。我几乎能想象到她看到的场景——昨天剩下的早饭凌乱地摆在冰箱里,右手边是按照丈夫习惯摆放的他爱的酒,丈夫的气息无时无刻不无形地渗透在这个冰箱、这座房子的点点滴滴里,一切都在有序地进行着,可是又好像一切都戛然而止了,理性告诉自己他不在了,逝者已矣生者要好好生活,可是明明到处都是他存在过的痕迹,在这里他们曾经亲吻,在那张桌子边他们谈论风花雪月,回忆还在蔓延,生活却像突然断裂的铁轨,永远回不到昨天。因此虽然电影最后审判胜利女主无罪释放,我依然觉得这是一场彻底的悲剧,不过是没有由不幸导向更不幸罢了。(我看到一些影评说女主冷漠,但恰恰相反我觉得整部影片都笼罩在一种压抑但及其厚重的情感下,女主只是强大,她的感情像一座表面布满火山灰的沉寂的活火山,不向外人轻易展露其间的汹涌与澎湃,但那种悲哀仍然从她的眼睛里、她的一些转瞬即逝的神态与动作里流出来,在这个意义上,我相信女主人公深爱着男主人公)

萧:

电影以一个人的坠楼死亡作为起点,并由此展开对于亲密关系、家庭、他者的审判的讨论。并不同许多媒体将影片定位在“女性主义”这样一个范围,在我看来,影片是多维度的,是通过一种“不可能性”——死亡,迫使人们去面对生活中无法缓和激烈的诸多议题。在故事内容本身,影片讲述一位女士发现丈夫坠楼死亡后,面对检察官和法院的故事。矛盾主要集中在这位女士是否杀害了其丈夫,基于这种可能性,问题转换成她杀害丈夫的动机。在诸多对话中更为本质的矛盾或许是在法庭上的事实和现实中发生着的事实。当然,我们可以借影片中的高潮——夫妻双方的争吵,作为对于婚姻关系中不对称的地位关系的反思,但仍然不要忘记,其作为法庭中的一项证据出现,而这个证据企图证明他们夫妻关系不和而导致女主痛下杀手。从观众的视角,这恰恰构成了审判这一主题的全部——对于一段亲密关系的指手画脚。不过影片也仅是揭示出这种问题,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从电影的其他方面,例如镜头、配乐等维度来看,就显得单调和无聊,只能算得上是合格。


孙童:

我对电影的整体观感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法语:说来也巧,电影开场前播放了一段香奈儿手提包的广告,当时就和邻座的朋友吐槽:明明如此优雅,不用法语实在是可惜。而当电影正式放映,贯穿其中的法语,却似乎是完全背离了“优雅”的范畴。法庭上咄咄逼人的追问,新闻记者狂热的提问采访,还有丹尼尔重压下的陈述作证,都注定了这些言语绝不是塞纳河畔咖啡馆里的闲谈。电影里的法语,沉甸甸的,压着人心。

舆论:在《非自然死亡》里,我看到那些带着情绪倾向性的证词和辩护,足以击垮一个人的内心,也足以造起舆论的洪波。我对电影里电视机中的访谈印象深刻。主持人提到,人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桑德拉杀夫的事件,而不是丈夫的自杀。如果说对方律师的引导性提问已经颇为压抑,那么舆论更是悬在桑德拉头顶的一柄利剑。在如此重压之下,换做旁人,许是早已崩溃,所幸桑德拉拥有一颗足够坚强和笃定的内心,也终于收获清白和真相。

爱情:在观影前我了解到,这是一部与性别话题相关的电影,但并不清楚具体内容。当萨穆埃尔从楼顶坠落,我已想当然地预判了剧情的大致走向:家庭暴力,女性角色只能以这种极端的方式争取自己的自由和权利。然而,随着剧情的补补推进,故事的走向,人物的刻画,却是一反常态。桑德拉不同于刻板印象中的柔弱女性,她冷静,甚至有些冷酷,事业心强,果断而真实。而萨穆埃尔虽然选择了家庭,但未竟的梦想,不如意的生活,却让他陷入了深深的不满中。他的自负导致他被埋进自我牺牲自我感动的深坑,也导向了他必然的死亡。在他们的爱情里,其实并没有对错的区分,只是并没有明确对方内心的真实需求,弱化了对方牺牲的意义罢了。在桑德拉看来,回归家庭是萨穆埃尔自身的选择,他应对此负责,也应对此满足;但在萨穆埃尔内心,这种选择实则是一种妥协,建立在他对梦想的割舍之上。观念的偏差,成为了一切争端的导火索。

音乐: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电影里的音乐。萨穆埃尔音响里传出的聒噪的乐声,丹尼尔三十六分音符的反复弹奏,都让我觉得自己仿佛是一颗即将爆炸的气球。我分明处在爆炸的边缘,却无法找到一个情绪爆发的出口,于是这种情绪就堵在心里,闷。哪怕在电影结束时,我仍然觉得胸口郁结难舒,和电影的配乐许是有很大关系。

就个人喜好而言,或许我会更倾向于像《深海》一样向观众提供一个情绪出口的电影,而非漫长叙事下久滞的压抑。但不得不承认,《坠落的审判》不失为一部极优秀的作品,值得一看。

长夏:

秃头律师的咄咄逼人让我感到冒犯和反感,可能正是因为我是女性,我会不由自主地站在桑德拉的角度去为她思考,自然而然认为秃头律师太过于主观,甚至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要将桑德拉“钉死”在凶手的柱子上。但如果被害人是女主,我倒希望有这样虽然言语激进但尽职尽责的律师,想尽办法去抓住被告的漏洞。毕竟,现实生活中最悲哀的莫过于,一个并不强大的女性自杀是“相对正常”的,一个男性的自杀在世俗中却是不被接受的。

女性不被期待,“理所应当”居于男性之下,承担起家庭主妇的责任,相夫教子;男性被社会赋以期望,要在金钱、地位上作出一番成就。然而正是这种期待与否,使得成功的女性和失败的男性难以生存。成功的女性会面临更加严苛的审视,一如桑德拉,她在她丈夫失败的地方大放异彩,一本书接一本书地出版,因而在庭审上,她的感情问题、她写的书都被视为“呈堂证供”一样被针锋相对;失败的男性则会一次次地被要求振作起来,一如萨穆埃尔,他因儿子的意外事故而内疚,为了承担债务选择教书、花更多时间教育儿子,回到法国翻新房子以供出租,好像一个家庭主夫。但他走不出阴影,他把自己因内疚而产生的痛苦投射到儿子身上,把自己因逃避而无法创作的怨气宣泄到妻子身上,一步步将自己困在牢笼里。可因为他是男性,所以总可以为他辩护“他正在尝试创作”“他很积极振作”之类的话。

我认为,“坠落”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表面上丈夫坠楼死亡,审判的是该案件的性质和凶手;另一个是深层次的在性别意识愈发强烈的时代,两性关系的改变降临到每一个人身上,审判的是权力关系的倒置、传统价值观的崩塌。如果将男女主性别对换,你就会发现,这部电影很可能只是婚姻失败的一个衍生品,这个案件也不会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此外,桑德拉的着装风格其实与男性很接近,衬衫皮带西装裤,甚至是她在庭审时因为激动而脱去外套挽起袖子的动作,在现实生活中也多见于男性。她的自立、掌控自己人生的女强人风范,不止代表了现实中的少部分女性,更是对那些不被期望而“自甘”退居幕后的家庭主妇的唤醒

女性不仅是一种性别,还是一种困境。大部分女性都是沉默的,或者被迫沉默。她们被定格在了牺牲事业(也许是因为她们的事业不如男性所获得的成就更大)为家庭付出更多的刻板印象里,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份“理所应当”的底层逻辑到底在哪,也就无人去发声,抑或是为了捍卫所谓父系社会的利益不去发声。

这部电影的重点或许不在于谁才是凶手,而是给我们以一种关于婚姻中两性身份定位的反思,以及对于社会期望造成的性别困境的叩问。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28157.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