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9-13 10:11阅读:
次
九.三阅兵观后感三篇
篇一
和平利剑与强国担当
———九.三阅兵观后感
千余名官兵组成的新中国阅兵史上规模最大的联合军乐团,演奏着耳熟能详的抗战经典曲目和体现时代特色的新创曲目,追忆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缅怀为民族独立和自由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先烈。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尚未完全照亮天安门广场,我已守候在荧屏前,心潮如浪。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此举行,约70分钟的盛大阅兵,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堂深刻的历史课、一次民族精神的淬炼。
国威军威的集中展示,彰显了捍卫和平的坚强决心。本次阅兵编设45个方队,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其中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占比很高,涵盖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等。从东风系列导弹到隐形战机,从无人作战车到电子对抗系统,这些“大国重器”展示了我国国防力量的跨越式发展,见证了我国从“小米加步枪”到科技强军的伟大征程。
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凸显了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徒步方队设计的“一老一新”特点寓意深远:“一老”是抗战老部队,受阅人员主要从前身为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单位抽组;“一新”则是军事力量结构新布局。战旗方队中遴选具有典型意义的旗帜,代表着浴血于抗日烽火的功勋荣誉。这些设计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相连,提醒我们“和平不是乞求,是用实力捍卫的尊严”。
纪念与前行的统一,体现了大国担当的深刻内涵。本次阅兵不仅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贡献,更展示中国坚决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新口号,是对人民军队的最好注解:我们的军队是一支正义之师、一支爱好和平的军队、更是一支人民的军队。
观看阅兵,我深切体会到“忘战必危”的古训和“强国有我”的担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从阅兵中汲取力量,将震撼转化为日常奋斗的动力,把“厉害了”的惊叹变成“奋斗者”的执着。80年前,先辈用热血捍卫山河;80年后,轮到我们用青春书写新的答卷。唯有如此,才能让那一抹中国红在世界的天空中永远鲜艳夺目,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篇二
铭记历史荣光,担当时代使命
长安街上的步伐铿锵有力,战车轰鸣如时代鼓点。2025年九三阅兵,不仅是一场国威军威的展示,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礼,一部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八十年风雨兼程,我们从苦难走向辉煌;新时代号角嘹亮,我们由复兴迈向强盛。这场盛典让我们见证:一个铭记历史的民族,必将拥有光明的未来;一支珍视和平的军队,定能守护世界的安宁。
展示的是力量,彰显的是和平。铁流滚滚,战机翱翔,受阅装备全部国产,新型武器占比创历史新高。但这并非穷兵黩武的炫耀,而是捍卫和平的承诺。从“小米加步枪”到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人民军队的跨越式发展印证了“止戈为武”的古老智慧。真正强大的军队,从不为征服他国,只为守护家园;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以和平为帆,以合作为桨,航行于世界潮流。
回顾的是历史,照亮的是未来。“一老一新”方队设计寓意深远:老部队代表红色血脉永续传承,新力量彰显强军事业蓬勃发展。抗战老兵浑浊眼眸中闪烁的泪光,与年轻战士坚毅面容上洋溢的豪情,构成跨越八十年的对话。历史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照亮前路的火炬。我们铭记苦难,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我们缅怀先烈,不仅是感恩奉献,更是为了汲取前行力量。
凝聚的是人心,激发的是担当。当受阅队伍以排山倒海之势通过天安门,当“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口号响彻云霄,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都会涌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情感不是虚妄的自大,而是源自实力的自信;不是封闭的排他,而是面向世界的胸怀。阅兵式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告诉我们:国家的强大需要每个人的参与,民族的复兴依靠每个人的奋斗。
观礼阅兵,我们不能止于激动震撼,更应思考自身责任。八十年过去,战场上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发展中的挑战依然存在。科技攻关需要“冲锋”,改革创新需要“突围”,民族复兴需要“会师”。我们这代人虽然不必抛头颅洒热血,但仍需攻堡垒克难关。将阅兵激发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学习工作的实际行动,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对和平最真的珍视,对未来最实的担当。
一个伟大的民族,总是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一支强大的军队,始终致力于为和平保驾护航。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此次阅兵为动力,铭记历史荣光,担当时代使命,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壮丽诗篇。
篇三
仪式与记忆
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在初秋的晨光中,受阅部队整齐划一的步伐声如同时代的鼓点,敲击在每个观礼者的心上。2025年的九三阅兵,不仅是一场展示国威军威的盛典,更是一次国家记忆的集体唤醒,一个民族精神的当代建构。
阅兵式是国家仪式的现代演绎。从古希腊的城邦庆典到现代国家的阅兵仪式,人类始终需要通过集体活动来强化身份认同。九三阅兵中,从抗战老部队方队到新型作战力量展示,从传统武器装备到信息化作战系统,这种“一老一新”的编排绝非偶然。它构建了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昨天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强大,今天的强大守护着明天的和平。这种叙事不是简单的线性延伸,而是一种螺旋上升的历史观——在回望中前进,在铭记中创新。
装备展示是技术美学的公共表达。当新型战机划过长空,当数字化作战单元整齐通过,我们所见的不仅是军事装备,更是一个国家工业能力、科技创新和系统集成水平的集中体现。这些“大国重器”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超越了其军事功能本身。它们以钢铁之躯诠释着国家实力,以精密结构展现着民族智慧。这种展示不是武力的炫耀,而是能力的证明——一个国家能够保护自己人民的证明。
集体记忆是民族认同的建构过程。约70分钟的阅兵式,实则是一次跨越80年的历史对话。每个方队都是一页移动的历史教科书,每件装备都是一个时代的科技注脚。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记忆被整合进集体的叙事,个人的情感被融入民族的情感。这种记忆建构不是对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历史意义的当代阐释——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和平主题是人类命运的共同追求。与某些国家阅兵不同的是,九三阅兵始终强调防御性国防政策。8万羽和平鸽的放飞,不仅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承诺:中国的发展不会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中国的强大将成为世界和平的重要支柱。这种立场展现了一个古老文明的智慧——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征服,而在于守护;不在于威慑,而在于担当。
观礼完毕,我思考着仪式的意义。阅兵式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展现的力量,更在于其传递的价值。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钢铁长城,更需要精神堡垒;不仅需要先进装备,更需要历史意识。八十载风雨过去,抗战精神已融入民族血脉,转化为前行动力。九三阅兵作为这种转化的仪式现场,让我们在回望历史的同时,更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的方向——一个不忘来路的民族,才能走好前方的路;一个珍视和平的国家,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33061.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