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9-13 10:24阅读:
次
“9•3”阅兵仪式观后感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3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同世界人民一起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
学校组织全体师生收看了直播,我布置了观后感。为避免学生的文字沦为千篇一律的口号,我特意给出了两个话题——“钢铁洪流中的时代回响”,“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关键词“回响”“对话”,使写作有了一定限制,但据此也就有了发挥空间。于是高三(5)班的这三篇习作脱颖而出,恰好也对应了三种写作样态。
第一篇是纯粹的感想,特色是有焦点、抓细节,体现“我”的情感,议论也非落入俗流。第二篇是微小说,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用“铜哨”“道钉”等道具点染,不过整体情节略欠妥当。第三篇是散文笔法,取自“八女投江”的真实历史,将两代人置于同一时空对话,有着蒙太奇般的电影镜头感,多情动人。 请欣赏“9•3”阅兵式带给学生的文学触动。
01
穿越时空的对话
毛茗轩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阅兵式直播。在看到当今中国雄厚全面的军事实力,与每一名士兵真挚硬朗的面庞时,我的心为之一颤,一股厚重的心流使我落下泪来。但最让我感动的,却来自一位坐在观众席的老兵。
镜头好几次切给观众席,人们无不为这光荣的时刻笑容满面,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国旗。但这名老兵却显得与众不同,相信镜头也捕捉到了这一点,给了他一个单人特写:他身着一身洗得褪色的旧军装,衰老的肌肤压不住从骨子里挣出来的坚毅;他的眼睛很亮,即使在帽檐的阴影和老态的浑浊中,也依然亮得惊人。我从这熠熠的光亮里,读出了他赤诚的信念,以及一颗为之奋力跳动的心。
看着这名老兵行着标准的军礼,以明亮的眼睛注视着方阵一路走过,我忽然就潜然泪下了。这注目,这军礼,何尝不是一种无声的对话呢?苍生无言,兵为其声。曾经,他是民中的兵;如今,他是兵中的民。两种身份在他身上交融。兵与民,共同见证了祖国80年的历史。当他的目光接触到受阅部队,80年的厚重历史便裹挟着这场无声的、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双方之间奔流翻涌,震耳欲聋。
这是老兵与新兵的对话,是经历者与铭记者的对话,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更是关于军魂传承的对话。
02
铁轨上的回响
蒋郁霏
1943年秋,津浦铁路被日军全面封锁。我蜷缩在货车车厢里,听着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像极了老家后山那老铜钟的嗡鸣。那年正月,父亲就是在这条铁路上被敌人掳走的。他留给我的铜哨,此刻正贴着心口发烫。
“要过桥了。”老陈突然开口。他是铁路的轨道工,和父亲是老友。他的右手缺了两根手指,是执行任务留下的“勋章”。透过车厢缝隙,我看见二十米高的钢架桥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桥墩上还留着去年游击队炸桥的焦痕。
铁轨突然剧烈震颤。对岸传来密集的脚步声,探照灯的光柱刺破浓重的夜色。我摸着腰间的手榴弹,却见老陈从怀里掏出个铁皮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二枚道钉——每一枚顶端都刻着“宁折不弯”四个小字。
“这是当年修桥的师傅留下的。”他咧嘴一笑,缺了门牙的嘴漏进风声,“等赶跑了鬼子,要把这些钉子插回原位。”他将铁盒交给了我,自己则要拿走我胸前的铜哨。“这哨子是头次炸桥时你父亲集队用的,你还小,还是交给我吧。”老陈说完就转身不见了,这令我有些奇怪……
爆炸声在桥头炸响时,只见老陈站在桥中央,手里举着父亲的那枚铜哨。刺耳的哨音穿透硝烟,在铁轨上空化为不朽的回响……
三个月后,我带着游击队回到这里。被炸断的钢梁还悬在半空,但十二枚道钉已牢牢咬住铁轨,像十二个沉默的哨兵。我蹲下身,指尖触到道钉上凹凸的字迹,突然明白老陈为何总说:“铁轨是有记忆的。”
如今,每当我走过这座桥,总能听见两种声音在钢骨里共振:一种是火车碾过道钉的铿锵,另一种是铜哨穿透岁月的呜咽。暮色里,老陈的笑容总会浮现,那些嵌在铁轨里的誓言,都在鲜活地诉说着:当钢铁洪流漫过山河时,真正不朽的,是无数个英勇的身影,在黑暗中敲出的时代的回响,将苦难与信仰锻造成永恒的脊梁。
03
穿越时空的对话
芦 铭
八十年光阴,可以抚平战火的焦土,却永远无法冷却历史的温度。当我再次站在乌斯浑河岸边,耳边仍充斥着阵阵呜咽。我清楚,那不单是风的作为,更是那段历史在新时代下的回响。
1938年深秋,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妇女团的8名女战士,将日伪军引至此处,弹尽粮绝之际,面对伪军逼降,誓死不屈,毅然投江……回想之际,耳边突然响起了歌声,再抬头,竟见八位姑娘挽紧了臂膀,高唱《国际歌》,从滚滚寒流中朝我走来。
我惊奇,赶紧拿起相机想捕捉这个画面。小小年纪的王惠民眼尖,吓了一跳:“那是枪!”其余几人也都朝我怒视。我急忙摆手:“这不是枪!是相机!拍照用的!”见她们半信半疑,我立刻展示了它的用法。几人这才放下心来,商量了一番。年龄最大的冷云,脸红扑扑的,靠过来不好意思地问:“同志,能给我们照一张吗?走得急,都没给父母留个信……”我连连点头:“行!行!”女孩们顿时开心起来,你给我理理头发,我给你擦擦泥灰,又用河水洗了几把脸,边拾掇边站好,略带羞涩地说:“同志,拍吧!”我两眼模糊,哽咽道:“好!”
按下快门的一瞬,周围一片寂静,哪还有八个姑娘的身影?直到刺骨的风吹干脸颊的泪,我才意识到,原来刚才的一切全是幻觉。可相机拍下的那张风景照中,她们的面容分明清晰……八十多年前,面对敌人狰狞的枪口,她们毅然赴死;八十多年后,面对后辈温和的镜头,她们笑得灿烂。
是她们,也是千万埋青山的无名英雄,他们身上那种最深沉、最无畏的爱国主义精魂,至今仍砥砺着我们勇往直前。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33065.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