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1000字 >

《逃出大英博物馆》观后感10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3-09-08 09:27阅读:
《逃出大英博物馆》观后感,“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从大英博物馆里走出来”

    不久前,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自制短剧上线,立刻成为了全网的热门话题。观众们纷纷表示,看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这部短剧,用简洁而真实的故事,触动了他们的情感。


    这部短剧并没有倚赖特效或复杂的情节线索,却因其贴近现实的情感共鸣而引发了观众们的强烈共情。故事以一种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偶遇在海外工作的中国记者。当这个中国文物听到熟悉的中国话语时,她的情感激动到了极点,她说:“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然后她问道:“你要带我回中国吗?”


    尽管整个短剧的时长不到3分钟,但其中的许多小细节已经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为什么小玉壶的脸上弄得那么脏兮兮的?为什么她会对一个房间可以住下两个人感到惊奇?这些问题的答案都牵涉到了大英博物馆对文物的管理方式。在博物馆里,很多文物都被拥挤地陈列在一起,有些甚至没有受到足够的保护,允许游客触摸。因此,小玉壶的脏兮兮的脸和对房间的惊奇都反映了大英博物馆对待中国文物的态度。而她强调自己是“盏”,而不是其他量词,也反映了在异国他乡,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中国文物的背景,更不会记住那些文物的名字。


        大英博物馆内收藏着大约2.3万件中国文物,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再到明清时期的金玉制品,数量庞大。然而,这些文物的来历却令人深感忧虑,它们大多数是在侵略战争时期被掠夺而来,也有一部分是在清末民国时期被盗墓贼偷卖的,还有一部分来自清皇室的私卖。这些情节引人深思,正如维克多·雨果在书信中所写:“胜利者装满了口袋,携手回到欧洲……而我看到的,是一次偷窃行为,和两个小偷。”短剧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通过小玉壶的经历,向观众们传递了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保护的信息。


            放眼全球,至少有218家博物馆在47个国家里,收藏着超过167万件中国文物。根据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已经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因战争、非法贸易等原因流散海外。这些珍贵的文物,是中国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果文物能够说话,如果思念能够有声音,那么“回家”的呼唤一定会响彻云霄。

        自1949年以来,中国一直通过各种方式追索流失文物,包括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和抢救征集等。这些努力已经成功促成了300多批次、15万多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的回归。尤其是近年来,中国致力于为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着中国的力量和智慧。例如,2014年,一件青铜器皿——天全方罍器身,成功回到了祖国。2018年,西周青铜虎鎣也抵达了故土。2020年,失踪长达160年的马首铜像终于回到了圆明园。这一系列的事件,展现了一个民族复兴的历程,也见证了中华儿女对文化传承的坚守。


        “这就是视频的意义吧,让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网友如此评价《逃出大英博物馆》以及近年来各类讲述文物故事的文艺作品。我们希望故事中的小玉壶能够完成她的“任务”,顺利地带着她的小伙伴回家。更重要的是,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这样的用心之作,能够唤起共同的记忆,引起足够的关注,以便我们共同弥补历史的遗失。这个视频不仅是一部短剧,更是一个有力的文化呼声,一个中国文化传承的见证。



        正如短剧中的小玉壶一样,无论文物身处何地,它们都怀揣着“回家”的梦想。这种渴望将文物回归到自己的土地,与自己的民族和文化重新相连,贯穿着整个中国文物的回归历程。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追求,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守,对历史记忆的珍惜,以及对中华民族的自信。


        回归之路不仅仅是一种物质返还,更是一种文化自觉。中国文物回归的过程,不仅让文物找到了回家的路,也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展现和传承。这个过程汇聚了国内外的文化爱好者、法律界、博物馆界以及广大普通民众的努力和支持。它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活力,同时也唤起了全球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更多关注。



        在这个信息传播日益发达的时代,视频和文化创意作品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正如有网友所言,“这就是视频的意义吧,让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个激发人们对文化传承、文化保护的思考的媒介。我们期望这样的作品能够继续涌现,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共鸣,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文物的“回家”之路变得更加宽广,更加明亮。

“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从大英博物馆里走出来”,这句话表达了中国人对这些文物的情感依恋和对历史的铭记。这并不是一种敌对情感,而是一种希望这些文物能回到自己的故土,回归到中国文化的怀抱中的期盼。它反映了中国人对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的坚定信仰。

因此,这句话也启发了人们对文物归还和文化保护的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中国文物得以回归祖国,这不仅是文化的回归,更是历史的正义。这句话的背后,是对文化的珍视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坚守。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26696.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