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8-05 11:06阅读:
次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观影前,我用三个小时匆匆翻完了张纯如女士的《南京大屠杀》。实在不敢细读,怕那些文字会把人拖进抑郁的深渊——即便只是文字转述的过往,已足够让人胆寒落泪。
和平年代里,历史多是课本上铅印的字符。“大屠杀”三个字,在现实经验里能找到的对照,大概只有“屠宰场”。可现代屠宰场本就鲜少有人涉足,我至多见过杀猪宰鸡的场面,而真实的“大屠杀”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真实的文字、真的的幸存者、真实的照片去看见那段历史,他们的遭遇,真实地呈现在脑中,脑里浮现的画面,画面里的苦难,那些令人痛苦的字眼,不忍直视。
中华民族千百年受儒家文化浸润,“善”早已刻进血脉。而文化底色的差异,在书与影中都看得分明:日本社会曾被军国主义与武士道精神裹挟,他们对“忠诚”的诠释是“为天皇奉献一切”,对自身的规训也严苛到极致。
这种极端扭曲的思想一旦转化为侵略行径,其残酷程度便显露无遗。在侵略者的逻辑中,人早已被异化为非人的存在———他们不仅将自身降格为执行意志的工具,更将屠刀挥向那些与他们有着相似面孔的异族之人。所谓“支那人”甚至“支那猪”的蔑称,不过是他们为暴行粉饰的借口。在铁蹄践踏的土地上,屠杀与虐杀成为常态,女性更是被物化为“性资源”,遭受系统性的凌辱。
尽管影视创作已经下意识地避免这些痛苦的刻画,但是身为女性,我更加能感受到战争年代女性身上的痛苦。
高中时观看的纪录片《三十二》曾给我留下刻骨铭心的震撼,那些被迫成为“慰安妇”的少女,彼时正值豆蔻年华。再后来便是《二十二》,数字的递减像一把钝刀,缓慢地切割着历史的真相。幸存者们用尽一生等待道歉,而施暴者至今仍在篡改教科书,矢口否认这些暴行。
她们在战争发生时年纪很小,都是豆蔻年华。家园可以重建,伤口可以愈合,但是她们永远被困在了那个充满恐怖、血腥和疼痛的年纪,一直到死。
时代的一粒尘,落在人身上,就是一座山。应该铭记历史,正如扮演者所说,电影有的内容确实不适合小孩子看,但是别着急,电影可以等小孩长大,历史永远是历史。
“战争到来时 政客提供弹药 富人提供粮食 穷人提供生命 战争结束后 政客取回剩余的弹药 富人种植更多的粮食 穷人寻找孩子的坟墓”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500z/32548.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