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600字 >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7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9-21 10:25阅读: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花两个晚上看完了《辛德勒的名单》。影片几乎全程采用黑白色调,氛围压抑沉重,唯有那个红衣小女孩的一抹色彩,才让人感觉到一丝丝救赎。

     这个世界破破烂烂,总有人愿意为其缝缝补补。

     奥斯卡·辛德勒,一个精于投机的德国商人,深谙资本世界的权力游戏。他通过金钱与高层军官打通关系,在战争年代依然赚得盆满钵满。这是一个圆滑世故的生意人,懂得利用人脉资源为自己创造稳定的生产环境——这种能力,也为他后来拯救犹太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初的辛德勒并非圣人,他更关心的是金钱与享乐。影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没有将他塑造成传统意义上高大光辉的英雄。转变始于他亲眼目睹德军滥杀无辜的暴行,影片中你会看到儿童为自救跳进粪坑,工程师提供正确建议被随意射杀,军官随机射穿路过女人的喉咙,鲜血染红纳粹经过的每一寸土地......这一切触动了他内心的蜕变,让他决心庇护更多的犹太人。原本可以带着财富与妻子远走高飞的他,选择留下。一个个被拯救的生命,让他成为集中营犹太人心中的“神”,他的工厂也被犹太人视为乱世中唯一的安全港湾。

   人性的善意一旦被唤醒,便永无止境。辛德勒用香烟、名酒、奢侈品到最后成箱的金钱,从法西斯手中换取一个又一个生命——从零星几个到上千人。然而在结局,他仍自责不已,懊悔没能救更多人:“这辆车本可以换十个人,这个纳粹别针还能再换两个……”那些被他拯救的人们围上来紧紧拥抱他,哽咽着安慰:“你已经尽力了!”感激之情穿透屏幕,直击人心。

    影片最震撼之处在于:一个战争的既得利益者,却用资本主义的规则戏弄资本主义的恶魔——将贿赂变为赎罪,让工厂成为避难所。他买下的不止是千余条生命,更是人类在至暗时刻最后的尊严。

    片中多次出现“漫天飞雪”的场景,细看才知那实则是犹太人的骨灰。堆积如山的尸体被推入焚尸场,烈火熊熊,黑烟弥漫,骨灰如雪片般飘落。这“雪”落在孩子惊愕的脸上、爱人中断的热吻中、母亲含泪的告别里......克拉科夫被黑雪覆盖,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世界。

    但雪终会融化,太阳照常升起。德国战败,世界陡然翻转:备受迫害的犹太人重获新生,不可一世的纳粹军官被推上绞刑台。影片最终恢复彩色,一群幸存者从山坡走来,走向新生,并在辛德勒墓前献石致敬——故事于此落幕。

    观影时我一直在思考:为何德国人对犹太人恨之入骨,非要赶尽杀绝?查阅资料后明白,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历史宗教冲突、经济矛盾激化、一战后德国崩溃,犹太人被指责为操纵经济的罪魁祸首。希特勒利用民愤,将犹太人塑造成替罪羊,煽动民族仇恨,实施系统性迫害。这场种族大清洗运动既有前仇也有后怨,发酵到这个地步,也是充满了历史必然性。

    战乱从未止息,种族主义仍在肆虐。辛德勒用他的名单交出了人性的答案,后来的执笔者仍在继续书写——这不是一份名单,而是一场永未完结的救赎。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600z/33151.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