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怎么写 >

怎么写观后感和读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03-07 09:59阅读:


怎么写观后感和读后感



一 文体介绍

观后感,就是看完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所谓“感”,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也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还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也行。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二 思路引领

1、重点在心感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
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细致描写。

2、离不开眼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3、联系生活实际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不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三 写作格式
观后感格式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观引出感
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
我们读书看电影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联系生活讲
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
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电影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结尾需升华
要对全文内容做收尾总结,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看到一部好de电影,别忘记写篇观后感哦!
  电影推荐:《离开雷锋的日子》、《上学路上》、《攀登者》、《一个人的课堂》......

读后感是阅读之后的感受、感触和感想。观赏画作,聆听音乐,观看影视作品等,也会触发各种情感体验和生活联想,这就是观后感。由此可见,观后感与读后感异曲同工。观后感怎么写?以王克难老师的《蒙娜丽莎之约》以及其他文章为例,层层深入,一一道来。

第一层:叙事与感受
“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我虽然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她却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观后感与读后感一样,基础是“观”,重点在“感”,也就是观赏者的独特的、个性化的感受。这是《蒙娜丽莎之约》的结尾,作者集中表达了观赏画作的感受。之前则按照参观顺序,由远而近地叙述“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慢慢地向前移动”“我慢慢地上了博物馆门前的台阶”“我终于走到了陈列室门口”,一步一步接近“蒙娜丽莎”,其间还穿插描写了参观的人群和广场上的鸽子,叙述了名画《蒙娜丽莎》在纽约展出的缘由,以及作者置身其间的感受等。由此,读者似乎也被引导着一步步走近“蒙娜丽莎”。观后感可以交代清楚置身的情境或场景,从而引导读者身临其境,充满期待。

第二层:观赏与联想
那幅画不大,大概三英尺长、两英尺宽吧,整幅画几乎只是一种棕色。我随着队伍慢慢地走近她,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近你。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观后感当然需要告诉读者究竟观看、聆听或者欣赏了什么,是怎么样的,而后将自己的感受告诉读者;或者彼此交替着展开叙述。作者首先描述了《蒙娜丽莎》的尺寸大小和整体色彩,接着按照一般的关注方式,以由上而下的观察顺序描写蒙娜丽莎脸颊、头发、眼神、嘴唇,以及颈项。这些是画作的整体印象。观察的同时,交替着叙述自己的感受,“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近你”,以及内心的联想“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作者把观赏的内容和观赏过程、角度等,与随时产生的联想,和谐地融合起来叙述,就如同带领读者在观赏,使读者感同身受。

第三层:整体与局部
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
整体与局部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如果认为一幅画是一个整体,那么画中的一部分就是一个局部;如果把画中的某一部分当作一个整体,那么这一部分的某个细节就是局部。《蒙娜丽莎》最为人称道的是“神秘的微笑”。整体之后,作者就集中笔墨描述“微笑”。他再次选择了与微笑相关的双唇、嘴角和眼神,勾画出“恬静、淡雅的微笑”。又连用四个“有时”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感受,“温柔”与“哀伤”,“亲切”与“矜持”。正是这同一个微笑,却能表现不同的情绪,传递给观众不同的感受,从而显得“耐人寻味,难以捉摸”。整体之余,也需要审慎选择一两处精妙的内容予以重点描述,画龙点睛也好,指点迷津也罢,观后感就是让读者了解乃至懂得所“观”内容的奥秘所在。

以上是以观赏画作为例讲了观后感的一般写法,欣赏音乐也是遵循以上方法。除此之外,观画、听乐,再各送一个小妙招:
赏画: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骑马人一下字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乘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画作当然是静止的。上例中的“情景”,却是将凝固的画面写活了。你瞧,走,拽,又踢又跳,还有“连忙回过头来”!还仅仅是画面吗?也许就是一场即将发生的“小车祸”啊……其实《蒙娜丽莎之约》中也采用了类似方法,“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近你”“好像有话要跟你说”,不正是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么?这样表达不仅表现画家的绘画水准,也展示了读者换一种方式欣赏画面。
听乐:让听得见的音乐看得见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月光曲》
音乐自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有人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不就看得见了吗?你瞧,当贝多芬弹奏乐曲时,皮鞋匠听着听着,他好像面对了大海,月亮不断升高,大海也不断发生变化。于是,我们似乎也明白了《月光曲》是怎样的。描述音乐时,你也可以借用自然景观或者人文建筑等可以“看见”的画面来表现。还记得《伯牙绝弦》中钟子期怎样形容伯牙琴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巍峨的泰山,浩荡的江河,不就让音乐也看得见了吗!听觉转换为视觉,如此欣赏音乐,一定会有别样感受!
由此可见,写观后感,观赏画作聆听音乐大同小异。至于影视作品,其实是小说与剧本、绘画、音乐等艺术的综合表现。要写好影视作品的观后感,只要结合读后感的写法以及上述方法,同样不在话下!亲爱的同学,你说呢?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jiqiao/16835.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