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影视剧评说 >

《依依向北风》剧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11-07 09:39阅读:

《依依向北风》剧评观后感


  退休以后,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于是,追优质的电视剧,成了读书之外,我的又一个休闲项目。追完《沉默的荣耀》之后,经过十九个晚上的连续守望,《依依向北风》在央视八套完美收官。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每个人的选择都在书写自己的人生剧本,也都在加行因果不虚的不二法门。

  《依依向北风》通过一群知青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下乡,到九十年代市场经济浪潮的人生轨迹,展现了时代变革大潮下,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这部剧不仅是一部讲述过往岁月的年代剧,更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在二十年的时间跨度里,不同角色因为各自不同的选择拥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有人守住初心获得满满幸福,有人被欲望吞噬自食恶果,而这一切都与佛教的“因果”概念不谋而合——现在的生存状况是过去行为的果,现在的行为又将造就未来的人生境遇。

A. 因果法则:四人圆满的启示

  在《依依向北风》中,盛雪竹和俞乐山的爱情故事令人唏嘘不已。他们兜兜转转历经半生时光后,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生命最美好的日子结为伴侣。我觉得,这并非命运的偶然,而是坚守与付出的必然结果。

  盛雪竹秉持善良本性,即使走入错误的婚姻也尽职尽责;而俞乐山则重情重义,替人抚养子女、即使遭受全世界的误解也无怨无悔。他甚至在被列为“倒卖布票”的通缉对象时,仍甘愿现身,帮助盛雪竹办理养女的收养手续和高考准考证,最终身陷囹圄,被判刑四年。

  好人未必立即得到好报,但时间终会证明一切。俞乐山出狱后,从桥头五金厂起步,南下深圳闯荡商海,再回到梁川创办建材市场,成为众人眼中志存高远而且知行合一的成功人士。但他始终没有再次步入婚姻的殿堂,也许他的心中预留一个位置,给那个没有能够与自己共度青春的人。这种坚守不是盲目的,而是基于对彼此品格的深度认同。当盛雪竹终于读到曲芳菲的日记,惊觉真相后,两人的重逢是命运对忠贞与真诚的馈赠。

  郭红旗与雅丹的故事则展示了因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救赎的可能。郭红旗曾沉迷赌博,不仅输光积蓄,更间接导致雅丹流产。当雅丹提出离婚时,几乎没人相信这段关系还能修复。然而,在深圳跟随俞乐山打拼的几年间,郭红旗完成了真正的蜕变。他不再好高骛远,从搬运工做起,脚踏实地做事。重返梁川后,他也没有急于追求复合,而是稳扎稳打创业立业,用实实在在的改变证明自己的诚意。

  命运是一条湍急的河流,有的人随波逐流,有的人逆流而上。随波者说,这是命。逆流者说,这是选择。所以,因果,不是宿命,而是生命的动态法则——你种下的因,会随你的行动、心念、时间,生长出不同的果。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在改变着未来的果报。郭红旗的转变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B. 业力显现:两人遭报应的警示

  与圆满结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乔正君和肖树德的结局。

  乔正君堪称全剧“极端利己主义”的典型代表。年轻时与曲芳菲相恋并使其怀孕。自己犯事后锒铛入狱,便撒手不管。一任年青善良的曲芳菲独自承受风雨,最后命赴黄泉。后来为攀附权势,他不管不顾,抛弃亲生女儿暖暖。把迎娶刘市长的女儿刘天瑶作为仕途跳板。他一路踩着别人往上爬,从基层职员升至副局长。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实际上其根基早已腐朽不堪。

  佛教中的“正报”指生命主体的心身果报,“依报”指众生因业力感召的外在环境。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是超越业力轮回,实现正报与依报的究竟清净。在佛菩萨的境界中,正报与依报融为一体,互为映照,达到“依正不二”的圆满状态。这意味着身心与环境的完美统一,不再有染净、苦乐的分别。乔正君的所作所为,不仅损害了他的正报,也最终破坏了他的依报。

  当乔正君的儿子急需骨髓移植,唯有他抛弃的亲生女儿暖暖配型成功时,因果的链条开始显现。他的母亲不得不厚着脸皮去找曾经弃之不顾的盛暖暖求助。而此事曝光后,他苦心经营的仕途与家庭顷刻崩塌,最后,自己也罹患精神疾病。

  无独有偶,肖树德是那种彻头彻尾的恶人,坏得赤裸,也蠢得可悲。

  他早年因违法行为被俞乐山举报入狱,出狱后不但不知悔改,反而通过贿赂乔正君谋得厂长职位。一朝权在手,便把恶来作。掌权后的第一件事,竟是蓄意报复盛雪竹。酒醉后意图施暴,幸亏王潇及时赶到才避免悲剧发生。

  他的恶行丝毫没有底线,却忘了所谓靠山乔正君本就是个自私自利之徒,根本靠不住。一旦乔正君自身难保,肖树德立刻失去庇护,过去种种劣迹尽数被翻出。家人早已心寒离去,妻离子散;乡邻避之唯恐不及,无人愿与其往来。肖树德的结局印证了一句老话:“多行不义必自毙。”所谓的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全报。

C. 执念枷锁:一人遗憾终身的反思

  在电视连续剧《依依向北风》的所有角色中,王潇是最令人心疼却又最令人叹息的存在。

  他曾经握有一手好牌:救过盛雪竹性命,心想事成,娶到心仪女子。还有暖暖这样一个懂事贴心的“女儿”,人生看起来再圆满不过。

  但是,自作孽,不可活。他偏偏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深渊。受伤后其实并未瘫痪,却故意装病,甚至以割腕写遗书的方式胁迫盛雪竹结婚。他精准拿捏了对方重情讲义的性格弱点,却忽略了——靠愧疚维系的感情,注定难以长久。婚后,盛雪竹任劳任怨操持家务、支撑全家,他非但不感恩,反而因妻子日渐独立能干而滋生自卑与不满。俞乐山的归来,成了击溃他心理防线的最后一击。

  佛学认为,执念是痛苦的根源。一个人一旦陷入执念,便很容易陷入“自我捆绑—执念加深—继续自我捆绑”的死循环,不断消耗内心能量,导致焦虑、内耗与痛苦。王潇的执念在于将占有误解为爱,将控制等同于婚姻。他没有反思自我的人格缺陷,反倒迁怒于妻子。在女同事陶溪云的甜言蜜语中寻求虚幻认同,一步步滑向婚外情的泥潭。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切竟被暖暖亲眼撞破,给孩子造成巨大心理创伤。等到盛雪竹提出离婚,王潇才如梦初醒。他并非不爱盛雪竹,也并非不懂珍惜,只是将占有视为爱的全部。

  稻盛和夫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大的监狱,就是人的内心”。形而下的监牢,尚可以解锁。可是,如果走不出自己的执念,只会到哪里都是囚徒。王潇的这份遗憾,源于自我认知的缺失与情感控制的扭曲,他亲手给自己铸就了命运的枷锁。王潇的如同深渊般的执念,就像在自己心中燃烧着一把火,无论白天和夜晚,都在灼烧着自己。直至这把火把自己烧得体无完肤。

E. 时代背景:知青与改革开放的洪流

  《依依向北风》中人物命运的变迁,离不开两个重要的历史背景:知青上山下乡和改革开放。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许多城市存在着数量庞大的返城知识青年。回到城市的知青们,如同久旱逢甘霖的幼苗,迅速吸收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养分。他们凭借着在农村锻炼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适应能力,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有的知青投身商业,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风浪,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弄潮儿;有的知青进入科研机构,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还有的知青投身教育、文化等领域,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传播着先进的思想和文化。

  剧中的俞乐山郭红旗和盛雪竹正是这一群体的代表。俞乐山从“投机倒把”起步,后来开办五金厂、南下深圳发展、回梁川投资建材市场,每一步都踩准时代节拍。而郭红旗在深圳跟随俞乐山打拼的几年间,完成了真正的蜕变,也体现了改革开放对个人的塑造。盛雪竹则选择了读书这一条道路。她先后完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学业,丰厚的医学知识,使他成为了一个有良知,有悲悯情怀的白衣天使。

F. 因果与现实:佛教视角下的人物命运

  在佛教理论中,果报又可以细分为正报、依报。正报是指我们这个生命主体的身、心,如贫富、美丑、寿夭等等。依报,指的是身心之外的境界,如生在哪个国家地区、家庭环境、生长环境等等。“依报”与“正报”相对,依报作为外在果报随众生共业显现。依报与正报构成“依正二报”体系,佛教强调“依报随正报转”的因果法则,即外在环境由内在心性决定。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依依向北风》中的人物命运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

  比如,俞乐山的成功,正是正报影响依报的例证。他的善良、坚韧和远见,改善了他的外在环境。他从一个“投机倒把”者成长为成功企业家,虽然过程中经历了四年牢狱之灾,但最终成为人生最大的赢家,获得了事业和爱情的双丰收。

  相反,乔正君的错误正报导致了他的恶劣依报。他为攀附权势抛弃亲生女儿,最终当儿子需要骨髓移植时,不得不去求助被他无情遗弃的女儿。此事曝光后,他苦心经营的仕途与家庭顷刻崩塌,走到哪里都遭人唾弃议论。最后,自己也成了一个疯子。

  王潇的遗憾则源于他的执念和错误的婚姻观。佛学认为,执念是痛苦的根源。那些我们所认为的,别人带给自己的伤害,其实,都是因为执念,自己在一再伤害自己而已。折磨你的,从来不是任何外人的情绪价值,而是你心存幻想的期许。世间万物,一花一草,一叶一沙,无时无刻不在治愈你,救赎你,唯有你自己不肯放过自己。王潇将占有误解为爱,将控制等同于婚姻,最终亲手毁掉了自己的幸福。

G..选择的重量:从剧情到现实的思考

  《依依向北风》虽然讲述的是知青的故事,但它的意义早已超越特定历史群体。知青这个群体虽然已经成为过去式,但是,他们不应该被忘却。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他们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的提升,也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时代的精神。他们的经历,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勇敢地追求梦想,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

  历史也好,人性也罢,总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轮回着。反观当下,俞乐山身上闪耀的“情义”,乔正君暴露的“自私”,王潇陷入的“执念”,在当今社会依然能找到无数映照。

  时代在变化,政策在更迭,但一个人的命运从来不是命中注定,而是由一次次选择累积而成。就像得名于唐代诗人卢象诗歌《竹里馆》的诗句“柳林春半合,荻笋乱无丛,回首金陵岸,依依向北风”的剧名《依依向北风》,那阵无论是在大唐,还是在知青上山下乡,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人们曾经依依不舍的风吹过了艰难岁月,吹走了浮华与虚伪,吹散了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最终留下的,是人性深处不曾熄灭的微光。

  在当代社会,我们同样面临着各种选择:是坚守良知还是随波逐流?是珍惜真情还是追逐利益?是放下执念还是固执己见?

  佛教的因果观不是宿命论,而是强调主观能动性的生命哲学。《依依向北风》通过不同角色的命运给我们展示了:无论处于什么时代,守住内心的良善,珍惜眼前真情,远离执迷与贪欲,才不会成为那个抱憾终生的人。

  《依依向北风》中,那阵阵北风不仅吹过了剧中的艰难岁月,也吹进了每位观众的心里。当剧情完美收官,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人物命运依然引人深思。因果律如同无形的罗盘,指引每个人走向自己选择的终点。俞乐山的善终、乔正君的自食恶果、王潇的遗憾,无不是这一法则的生动体现。剧中人物的经历表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中的光辉与阴暗的较量从未停止,而决定最终命运的,始终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如今,岁月在曾经青春的知青们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但他们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他们所代表的知青精神,那种不畏艰难、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知青精神将继续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juping/33751.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