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影视剧评说 >

《苦尽柑来遇见你》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4-24 10:38阅读:
《苦尽柑来遇见你》观后感


前言:大概是四月十八日下午看完书去吃晚饭,我平时刷视频的习惯是搜索和关注几个比较有趣的Up主,然后就刷到了推荐这部剧。我想着等找个空闲的时间好好看看,就随手发了个朋友圈。推荐看的同志有很多。那我只好“自甘风险”从18号晚上泪崩到22号晚上。我能预料到比较温情,但没想到这么催泪。似乎是“浪费了”四天晚上的时间,但禁不住太好看就顺便熬了几天夜。确实也让我从剧中收获了许多反思与美好,或许只有让生命慢下来,划过生命的春天才能落满南山。如果我们只记得埋头赶路、或者被迫催着前进,那这份热诚的生命又该何处安放?这篇感想要怎么写呢,既然剧是如此的罗曼蒂克,我就顺便发挥自己那有点愚蠢的理想主义。我事先说明一下,我有点年轻,生命阅历浅薄,观点过于理想主义。过于具体的剧情就不写了,按照我自己提炼的主题来。本文涉及剧透,万万要自己看剧。所以请尚未看剧的同学还是移步去看一下。

一、爱——玫瑰无因由,花开即花开

  在本剧当中女主吴爱纯与男主梁宽植系青梅竹马,爱纯父亲去世后,其母亲因为爱纯叔叔家比较物质基础丰厚些。(她和她母亲的剧情就先不在这里叙述了)故让她一直生活在她叔叔家,每天有干不完的家务活。并且还每次吃鱼都没有她的份。她上小学的时候,梁宽植就每天跟着她,每次去爱纯的家里卖鱼都会都给一条。爱纯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只好回到她继父的家里,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弟弟妹妹,这个时候梁宽植就会陪她一起去菜以补贴家用。她就在一边看书,可能是因为年轻、热烈而又敏感的心。每次吆喝卖菜她都是遮住脸庞。梁宽植就这样一直陪着她到高中,也走过了四季。不过,就笔者看来,像爱纯这种女生也确实招人喜欢,有主见、有理想、还善良、有气质有趣、还会写诗。所以这种女生确实也值得梁宽植一直喜欢。当女主被其继父哄骗好好照顾好弟弟妹妹和家中事务,就送她去读大学,完成她诗人的梦想。

  但后来其继父续弦也没把爱纯母亲的一分钱和爱春纯自己卖菜挣到的钱留给她。爱纯自从其母亲去世后便没有了家,于是就和宽植去首尔,偷拿了各自家里的贵重首饰去首尔私奔。但刚去首尔他们的行李就被偷了。当他们没有身份证被抓到韩国首尔警局时,警察就一直在殴打宽植的头,当要打爱纯的时候,宽植就护着她。不过女主也是个有意思的人,好像从小到大都是她护着宽植不被挨打。后面他们只好被送回济州岛,在剧中应该是韩国五六十年代,因为这件事爱纯被退学了。当时的传统观点认为“男的私奔就是勇敢,女生就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其实这种偏见到现在仍然存在,只不过换了一层新马甲。歧视这件事总是喜欢新瓶装旧酒。但人类历史的进步从来不是利益优越者默许不平等以满足利益最大化的胜利,而是不满者通过斗争的胜利。我是学法律的(半桶水都没有的那种)。所以我在此只是中立的谈这种问题,不要对我打拳,我的观点是有谬误的。

  诚然,历史和时代皆具有局限性,不可能一夜改变很多事情。从现代的目光看以前的历史,若傲慢地、不考虑时代背景地批判老一辈的人肯定是不妥当的。但是,从法律政策的制定角度讲,一定要有所改变,法律的思考应该是把自己带入弱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我这里并没有说谁就是弱者。而且我自己觉得弱者这个词本身就有着先入为主而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歧视。从法理来讲,结果正义并不是天天鼓吹一方是弱者,而是尊重每个人的差异性。而是,我个人觉得一个理想的社会是即使我贫穷、长相丑陋、没有文化,在世俗金钱和地位上暂且处于弱势,也应该当作人一样受到尊重。当然有些人觉得我所得皆是我努力的结果,你没用就是活该。我个人认为有这种想法的人会把人类导向毁灭。就像桑德尔说的,成功并非仅靠个人努力,而是社会偶然性结果。换位思考,比如你是一个精神病人,笔者认为法律(如刑法)应当换一些术语的表述,不应当表述成精神病人,因为精神病人(我忘了是不是福柯的考证,好像说精神疾病是社会权力对个体行为的规训),精神这不仅仅是个医学问题,也有社会的定义,并且随着时代而改变。“精神病人”这个词出现在法律正式文本中可能不妥。从民法的一般原理来讲,任何人(包括国家)无正当理由不得根据单方意志改变ta人法律地位。同理,这种立法术语称呼是否经过了社会客观上的弱势群体的同意呢?

扯远了。回到这个剧,刚谈到韩国那个时代背景下对女性的歧视,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也有这种不知觉的糟粕,社会文化起到对人规训的作用,而这种规训无论对于男女来说都是先于他们的存在的。换句话说,性别不仅是个自然属性,更是个社会属性或者说一种处境。

  在这个剧当中,小时候大人问爱纯长大想干什么,吴爱纯说“想当总统”,梁宽植觉得自己是“第一先生”。笔者认为梁宽植真是个好男人,我忘了是不是欧丽娟老师(B站讲古典文学)说,爱是以肯定价值与创造价值的方式把对方转向自己。有的人认为自己牛,养活对象就OK,甚至否认对方的付出。但从理想主义的角度讲,其实你还是没有尊重对方的价值。我没什么反思的,因为我的反思没有对象。哈哈哈哈。就算以后有,我也觉得自己从人格层面,肯定是不如梁宽植的。

  这部剧有很多细节,也纠正了我很多错误的想法,(我之所以这么忙还写文章就是这部剧情打破了我的一些偏见,感觉有一点点成长)其实我个人比较感动的是,即使生活像一块陈年橘子皮,晒了又晒,但吴爱纯还永葆对生命的热情,她还一直在写诗,梁宽植从来没说她“你写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而是默默地擦拭诗集上的灰尘。我这种直男都痛哭流涕。有些东西不是概念对错,可能是一种情绪、体会。当男主梁宽植走到生命的尽头,他还不忘提醒爱纯看头顶的樱花。他说“这样有写诗的灵感”。而爱纯说“因为你,我才能写诗”。

  其实,就笔者诗歌阅读和写作的经验讲,在本剧的后部分,梁宽植写了很多航海日志、会把比较小的鱼放回海里。会买不同的发卡给他的妻子。他或许没有用精美的文字写诗,但他把自己对生命的热情和爱,谱写在济州岛的大海上、镌刻在爱他的人心里。可能是受吴爱纯的影响。其实梁宽植也是个诗人,因为他有对万物和家人的爱,有对陪伴他几十年“金银铜”船的的留念。或许这种真爱会相互影响对方吧。现实主义的人可能会觉得不可能而选择不相信,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有我这种理想主义者(虽然偶尔被人说幼稚)。就跟莎士比亚在《可否把你比作一个夏天》中写道,“只要世间尚有人吟诵我的诗篇,这诗就将不朽,永葆你的芳颜。”所以只要这个剧一直有人在看,或多或少会有启发的。因为我对于这种事确实没有可谈的经验,限于我的智商,我确实看不懂泰坦尼克号,但这部剧我还是很有感触的。其实关于“爱”这个问题我也会思考,可以举几个大师的观点。我大一的时候看了美国作家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文中提及爱不是先天的,需要后天学习,爱不是对象的问题,而是爱人的能力问题。除了努力积极发展你的全部个性,使之形成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外,一切爱的尝试都一定是要失败的;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没有真诚的谦恭、勇气、忠诚、自制,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个人的爱;爱包含理解、尊重、照顾和责任。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有一段非常深刻的描述:“我爱人类,但是我对自己感到奇怪:我越是爱整个人类,就越不爱个别的人,即彼此分开的、单独的人。他说,我在幻想中常常非常热切地想为人类服务,为了人,我会当真走上十字架也说不定,如果鬼使神差,突然之间有这个需要的话,可是我凭经验知道,如果我跟任何人同住一个房间,连两天也住不下去。只要他离我稍微近一点,他这人就会压迫我的自尊心,束缚我的自由。 一昼夜内我甚至会对一个最好的人产生恨:恨这个人是因为他吃饭慢,恨那个人是因为他得了感冒,老擤鼻涕。他说,只要有人稍稍碰我一下,我就会成为这人的仇敌。然而又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 我越是恨个别的人,我对整个人类的爱就变得越强烈。”

  对于像我这种特别喜欢抽象概念的人来讲(如果你也是我这样),一定要记住,爱一定不是对整个人类的献身,而是对具体的身边人的爱。其实看完《苦尽柑来遇见你》,我纠正了之前的一些想法,人与人之间建构关系,可能重要的不是完全力理解,也不是完全志同道合。可能不是爱纯懂“乡愁”而宽植也要懂,而是我可能一辈子都不怎么懂,但我尊重并支持你的想法。我可能之前的理论建构是有误的。我也不知道爱什么什么东西。以后我有实际体会再写文章吧。

  现代社会还是过于精于算计了,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我非常不喜欢学习婚姻法的原因(虽然我喜欢民法的财产法),总之,我最近看到好像是博尔赫斯访谈录的一句转引的诗歌,翻译过来就是“玫瑰无因由,花开即花开。”就像本剧当中的爱纯和宽植,在生命当中亲历如玫瑰花般罗曼蒂克的爱,不用去追问这有没有道理,有没有意义。可能爱本身是无法定义的,只能是两个灵魂的触碰。可能爱纯和宽植的爱就是因为这个世界存在对方而又没有太多道理。这个东西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虽然写了这么多,但我觉得这种东西得用心去体会。也非常感谢推荐这剧的各种契机和同学,感觉我好像有了新的认识。

二、亲情——你若是生命之弓,孩子就是生命之箭

  我看豆瓣有一位同志,在评论时说:“曾祖母在战前卖汤饭,姥姥在水里滚,妈妈在地上跑,才有女儿在天上飞。”这个剧的另一条主线是三代女性的托举。爱纯的母亲光礼是非常坚韧的女性形象,但可能属于不太会表达的那种吧,光礼觉得寄宿在爱纯叔叔家就有物质支撑其上学。但得知在爱纯的叔叔有六条,多了一条都不给爱纯吃,光礼就把爱纯接了回来。爱纯母亲是海女(可能在韩国60年代是那种靠海洋潜水捕捞而生的人),由于每次出海捕捞都有生命风险但只能赚100韩元,爱纯就翻过一座山去等她的母亲从海底出来,因为捕鱼实在是非常辛苦,爱纯小时候写了一首诗,大概是“腰疼的妈妈。如果每天有一百元,就能让我妈妈休息了”,非常的朴素又真诚。光礼在29岁的时候就因为过劳去世了,她最后还告诉其女儿“要从济州岛走出去,不要当海女”。这是何等的魄力。我稍微引用以下西蒙波伏娃的两句话来阐明一下:(我不打拳,也别对我打拳。我写这么多字字不容易啊),“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又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每一种事物都在诱使她走容易走的道路,她不是被要求奋发向上,走自己的路, 而是听说只要滑下去,就可以到达极乐的天堂。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男人早就懂得, 想要快活,就要靠自己。而女人,上天赐予她们的美好礼物其实早就标好了价格。”波伏娃还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毕竟我也有高傲的灵魂。波伏娃说,“我绝不会让我的生命屈服于他人的意志”。

  我不站边,我上次去中南财见王泽鉴老师,老师说“民法的终极命题是如何保障人的尊严、自由和平等”,显然,我们这个时代仍是存在不平等的,你不能因为自己是既得利益者就粉饰不公。

  在那个时代的韩国。当所有人要么让爱纯找个有钱人嫁了,要么伺候那不待见她家庭。光礼告诉其女儿要走出去追寻自己的人生。她的母亲是个伟大的人。当然我妈也是个伟大的人。但我觉得还是女儿好一点,像生了我这种儿子其实情绪价值的提供就不太多。回到主题,虽然爱纯也向走出济州岛,但人的命运是最为坚实的客体,爱纯并没有走出去,而是在家照顾同母异父的弟弟妹妹,并期待继父会送她去上大学,直到后面高中的时候梦想破灭。在本剧当中我们发现女主一直在哭,但是设身处地的想一下,一个没有家的小女孩她得怎么熬过漫长的人生。我发现这个剧的细节是无论生活多么难,她都没有放弃诗歌和收藏于心的诗人梦想。这也是笔者非常崇敬的地方,得像她学习。到了后来,她拒绝相亲对象并戏剧性地和宽植结婚了。结婚后,自然爱纯和宽植他妈就有婆媳矛盾了,这真的是恐怖啊。但很明显这个编剧的意思就是这个矛盾要男的去处理。我还是学生,我就不谈这个了。

  当爱纯有了她的第一个女儿金明,她想给她的女儿买自行车骑,因为她觉得不能让女儿成为天天守在厨房的人,而是有更为宽广的世界。她每天得早起做饭,伺候这一大家子。当金明的奶奶说“长女应当承担家庭的责任,去当海女赚钱”时,爱纯就把桌子给掀了。不能让其女儿重复其命运。在爱纯的眼里,女儿金明不应当成为饭后收拾桌子的人,而应当成为掀桌子的人。可能正是因为金明父母那种“因为孩子的灵魂属于明天”的爱,金明才能追求自己的人生。

  当然这个剧也有一些非常真实的亲子关系,金明认为自己是长女,天天被负担过多的家族期望而与其母亲吵架,其弟弟银明认为父母都喜欢姐姐,感觉自己学习不好拼命赚钱证明自己。金明觉得自己小时候物质生活太清贫而怪母亲为什么嫁给父亲宽植。金明觉得要让自己的孩子不要像自己一样而认为应该有物质支撑才能生小孩,其母亲认为自己的女儿儿子不是照样长大了吗?由此引发了争吵。金明觉得自己每个月寄钱回家不是因为感恩父母,而是愧疚感。但后来金明煤气中毒,其母亲的心灵感应是无数次佑护金明的担忧而形成的。银明被骗被看守所拘留,保释金很贵,宽植就把捕了几十年的船给买了,并恳求公司老板借钱凑足保释金。

  怎么说呢,有矛盾这很正常。就和这个剧的旁白说的,父母总是惦记着他们没能给予的,孩子却总想着他们没有得到的。有代沟也没什么,理解不了问题也不大,毕竟父母和我们的成长经验不同。我觉得还是要体谅和尊重。这不容易哈,我也在反思我自己,但退一步讲,特别是现代陌生人社会,其实这个世界真正关心你的人不多的。还是要关心具体的身边人。我觉得亲人之间,不是因为理解了才有关爱,更多是关爱先于理解。其实我个人的观点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你可以关爱,但不能灌输思想。子女也不要老给父母灌输思想。我之所以标题引用了纪伯伦的诗的意思呢,就是父母可以庇护孩子的身体,但不包括灵魂。更不包括思想。我觉得我自己还好,我爸妈管我很少,所以我很自由哈。可能自己在沟通和理解方面还是不怎么好,我还是觉得女儿好,我姐就喜欢打电话。生我这种儿子情绪价值会有点亏欠。我可能没有那种每天关心人的能力。可能主要是太忙了就不爱打电话。其实做人不能那么拧巴,对陌生人态度那么好,对身边人态度很差。根源可能在于把他人的看法看得太该死的重要了。

三、死亡——死亡不是济州岛的风暴,而是余生漫长的潮湿。

  在本剧中一共有两场死亡,一次是爱纯和宽植在一天暴风雨失去了自己的小儿子铜明,一次是爱纯的丈夫宽植离世。这个说实话只有死过孩子和爱人的人懂。这个问题也不好谈,本剧当中爱纯和宽植一生都在自责。但人还是要活下去的,毕竟还有两个生命要成长起来。在宽植离世后,爱纯写了一首诗“如果你要走,就像荡漾的余波离开吧”,其实在宽植离世之后,爱纯一直在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可能就像纳兰性德的悼亡诗里的“赌书消得泼茶香,只道当时是寻常。”纳兰性德和妻子卢氏还和这里有点不一样,他们当时更多的是追悔。但爱纯不一样,因为她总能找到生命的春天,珍惜当下时光。两者一样的都是怅然若失。这个我们可能不能感受,只能用文字表达,但文字有时是无法替代感受的。其实宽植没有死去,他一直活在生者的心里和诗篇当中。对于铜明的死亡而言,其父母每次过生日都在其坟前,爱纯趴在坟前哭泣,宽植偷偷躲在树后红了泪框。死亡或许不是济州岛的风暴,而是生者漫长余生恒久的潮湿。

四、理想与幸福——我偏爱牢记这一可能——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在本剧当中爱纯的梦想是读大学,成为一个诗人。那我想问的是“如果年轻时的梦想没实现,那人还能幸福吗?”,有些评论说宽植没有为自己活过,他的生命里只有爱纯。我觉得“为谁活”这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一个人肯定是为自己和为他人的一种中间状态。我们当今社会,给我的一个感觉就是太自我了。一个只为自己的人我见过,那是相当恐怖的人。笔者觉得宽植还有在为自己活,他和爱纯是一个统一体。看到对方快乐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他那么幸福,还有对象给他写一本诗集,一直爱着他。人的错误就在于总喜欢把自己的幸福标准强加于人。你怎么觉得宽植是个没有自我的人呢?他那么快乐,他对鱼的态度,对捕鱼船的感情难道这不也是一种幸福吗?宽植这种男性角色其实单从人格层面讲,简直是无敌了,好吧。我觉得啊,不能说你喜欢搞事业,你就觉得事业对于所有人就是幸福。

  我之前看个电影,叫《死亡诗社》,里面有一句话,大概是:“我们读诗写诗,非为它的灵巧。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需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没办法,现在是一个工具理性、技术主义环绕的世界。只有标榜外显的成功才为真实,这是不是有点狭窄。我只能说幸福只取决于个体的主观感受,没有普适价值。没有所谓功利主义学派的“最大多数人的幸福”。法学上边沁的观点可能正确,但不适合生命本身,更加不适合诗歌。所以理想是有种种可能的,理想也回随着年龄变化亦或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幸福,宽植或许没有像年轻时开上豪车。但是他的生命和幸福体验有种种可能。有有趣的爱人陪伴,每次捕鱼回家都有家人迎接,感到骄傲的女儿和有点二的儿子。就像笔者特别喜欢的波兰诗人辛波斯卡在《种种可能》里面所言“我偏爱不去问还要多久或什么时候。 我偏爱牢记此一可能——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就这样,仅供批判。有人给写诗真好。看在我写了将近7000字的份上,看看这个剧吧。

文/南外熊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juping/31352.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