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燃烧》影评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9-02-22 09:24阅读:
《燃烧》影评

一、
想当作家的青年李宗秀,在坚持写作的同时,只能靠干体力活挣钱。
在一次工作中,他邂逅了儿时的邻家女孩海美。
海美跟宗秀一样贫穷,租住在不见阳光的小房子里。
一面作兼职模特,一面在哑剧社学表演。
她计划存钱去非洲,于是拜托宗秀照顾自己的猫。
在海美逼仄昏暗的房间里,两人发生了关系。宗秀喜欢上了海美。
不久海美回国,向宗秀介绍了自己在国外认识的男子Ben。
Ben英俊、优雅、富有魅力,开保时捷,住在江南区的高级住宅里。
与宗秀和海美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
三人时常聚会,看着海美和Ben举止亲密,宗秀只能慢慢退后。
一次,Ben漫不经心地向宗秀提起了自己的癖好:悄悄地烧掉无人看管的塑料大棚。
就像是无伤大雅的恶作剧。
然后有天,海美失踪了。
除了宗秀,没人关心海美的去向。
他努力寻找关于海美的蛛丝马迹。
一个又一个证据把嫌疑目标指向了Ben。
Ben所谓的“烧大棚”,其实是专挑海美这样无人关心的底层年轻女性,诱惑她们,玩弄她们,最后杀死她们。
宗秀不断应证着自己的怀疑,却发现即便找到真相,自己拿Ben也毫无办法。
因为海美已经被从这个世界完整地抹去了。
因为卑微,因为低贱,一些人和事好像可以从来没有存在过。
无人关心,无人在意,无人记得,他们只能被动接受“燃烧”的命运,在火焰中做出艰难的挣扎与反抗。
只是不知道,那是在小说里,还是在现实中。

《燃烧》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烧仓房》(收录于村上春树1987年的短篇小说集《萤》),同时也借鉴了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烧马棚》的故事。
没错,就是电影的男主角宗秀最喜欢的作家。
电影完整地保留了原著的故事,又被李沧东注入了截然不同的气质。
不仅仅将小说进行韩国本土化再造,更是将原著中难以名状的“迷离”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
李沧东刻意遮蔽了观众的视角,把一个大家都已猜得八九不离十的故事弄得云遮雾罩。所有事情,都在“真实”与“臆想”中摇摆不定。
清爽透亮的画面,勾连的却是鲜血淋漓的猜测。
重重佐证,观众已经在心里判了那人的罪,阶级对立也好,富人原罪也罢,这无需审判的确定便如快刀,可以要人的命。
但如果只是另一个“疑邻盗斧”呢?多重映照不过是呼应了内心的所想,于是才有了宗秀在海美房中奋力书写的突兀镜头。
除了最浅显的男女关系、阶级对立、性的隐喻、存在主义,也有人解读出政治的诡谲和本我的裂变。
总之,故事在一桩疑点重重的疑似凶杀案框架下,开枝散叶成了可以解读出无限可能的活物,李沧东既没有背叛村上春树,又把极富个人气质的作者意识注入电影中,用影像叙事唤醒了文本的生命。
影片并没有因为导演的介入而变成“千人一面”的样子,反而处处留白,在无数细小处留下开放的切口,给人以自由解读,才有了观众可以深度介入的空间。
李沧东用电影为观众铺好了台子,再用蛛丝马迹引导着众人行进。在不同的文化、经历、背景差异中走向各自的通路。
如此复杂的创作思路,电影居然毫不沉闷。
即便以商业片的角度,把《燃烧》作为一部充满悬疑色彩的犯罪电影来看,也一样精彩。
这样的创作,可谓是高级。

刘亚仁的男主角宗秀是整部电影的核心所在。
他刚刚很不幸在国内被某位喜剧演员效颦了一把。但如今的他显然早已经不是“老手”时那个帅得收不住的小生了。
一个被动、自卑、纠结却又执拗的青年,被他演得入木三分。
这个角色本不该有张好看的脸庞,但刘亚仁成熟的表演,没让人对此生出任何疑问。
他的好,并不是说电影里有多极端的情绪表达。
恰恰是到处都收着演,把自己偶像明星的那一面彻底压住。
特别是在有钱男面前那种自然而然的颓势与窘迫,是种气场上的示弱,恰恰又是剧作上的强硬。
村上笔下的那个作家并没有如此穷困,也没有这么多困顿和激烈,他几乎是以冷眼旁观的态度讲完了这个故事。
而李沧东拆解了这个架构,赋予了角色们新的人物关系,以及更加丰满的性格。
作为引导者的宗秀也好,作为牺牲者的海美也好,全都被注入了灵魂,变得生动起来。
女性在原著中是空洞的,一个标签化的人物。
但电影中的海美显然要更加复杂和立体,她虽贫穷,但却不乏追求自我的果断,摇摆的爱情只是电影另一重故意模糊的诉说。
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出,Ben只是个幌子,她真正在意和喜欢的,是宗秀。
恰恰宗秀的不自信,把海美推向了Ben,也把她彻底推向了黑暗深渊。
他曾经从枯井中救起的女孩,最后又被他亲手扔了下去。
所以在电影后半段,宗秀内心惊慌的猜测被一一应证。爱人已死,犯人逍遥自在若无其事,他却只能唯唯诺诺地打听关于海美的只言片语。
最后暴力的发生畅快淋漓,但观众只觉得如坠云雾,这突然而至的快意,究竟是笔下的臆想还是真实?
跟电影所有未给予准确答案的谜题一样,全看个人的判断。
导演李沧东,并不会给出答案。

海美夕阳下的裸舞,是整部电影中最具诗意的画面,虚焦的镜头中,韩国的国旗在迎风飘扬。
政治的隐喻喷薄而出。
男女们复杂的神情,如献祭般的牺牲之舞,黑暗中难以分辨的表情。有钱的男人漫不经心地向穷困的青年说起“烧大棚”的事情,宗秀似懂非懂地听他讲关于“自然道德”的理论。
却未曾想,真正的黑暗,就要开始。
观众便一并如此懵懂着走入李沧东布置的迷雾中,在巨大的冲击前,方才后知后觉,原来所有漫不经心的细节,最后都织罗成一张蛛网,千丝万缕,向四处延展。
选择哪一条路,好像都可以走下去,都能说得通。
美好的覆灭,人生的断裂,邂逅、守护、错失、爆发,所有际遇的偏差转向总有隐晦的词句埋藏其中。
其实也无所谓解读,最后能关照内心的,是我们愿意选择以何种逻辑去解读和应对生活猛烈的冲撞。
压抑自我忍受现实还是不顾一切地爆发,杀死罪人,烧掉衣物,如同洁白纯真的孩子,与过往决绝告别,奔向新生?
你愿意相信什么,真相就是什么。
那么在所爱的女人失踪后,在床前拼命敲打文字的青年,究竟是李宗秀,还是看电影的我们?
不必奢求回答,因为没有回答。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3088.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